发布时间:2016/04/15 点击次数:1297次
香港消委会早前公布,部份香港本地出售的「有机蔬菜」被验出含农药和重金属。内地产的「有机紫番薯」含过量 “毒死蜱”,而来自美国的「有机甘笋」的“镉” 含量亦贴近法例上限。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图片来源:消委会, 2016
1) 监管不足?
理论上,有机农场需符合一套特定的耕种标准,包括产地环境 (如土壤) 良好、投入品属于有机或对环境无害 (如不施用化学合成农药)、有机和非有机生产分开进行等。农场需通过独立认证机构的审核,才能获得有机认证。
然而,过去有内地媒体报导有机认证农场造假的行为。有些获证农场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并没有按照认证的要求来做。这反映若认证机构没有把好关,再严格的认证标准亦是徒然。
2) 环境污染?
尽管有机食品的产地环境应是优良的,但未必能达至「零污染」。现今全球环境或多或少都受到污染,有机食品产地或存有极微量的重金属和农药。这些物质可积蓄在农作物上,但含量一般极低,不会超出法例要求。
3) 鱼目混珠?
要识别有机食品,消费者可查看预先包装食品上的有机认证标签。然而,过去市场上曾出现贴有卷标的假有机产品。
另一方面,有机食品或会以散装形式出售(如有机蔬菜),并无附上任何标签。假如零售商讹称普通食品为有机食品,消费者单凭食品的外观,难以确认真伪。
保障消费者权益
1) 加强监管获证企业
认证机构每年对有机农场 (或有机食品加工厂) 进行现场审核至少一次,但会在事前通知对方。视乎企业的风险评级,认证机构应适时增加巡查次数和进行突击检查。
2) 定期检测食品
如上文所说,有机食物不等如「零污染」的食物。要确保有机食物真的可以放心食用,须定期检测食物中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及农药)的含量。
3) 加强销售管理
获证企业应备存有机食品生产和销售记录。每当食品出场时便进行核销 (生产量与出售量要匹配),以防有人以普通食品冒充有机食品。
此外,包装食品上的有机认证标签应具防伪和追溯功能 (如二维码技术)。至于散装有机食品应在专柜 / 专门店出售,与非有机食品明确分开。
零售商亦应保存有机食品的入口记录和来源证明文件,确保货证相符和让市民查询。
以上内容由厂商会检定中心曾耀源先生撰写,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