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行业研究
嘉峪检测网 2015-03-24 22:50
中国古代曾经创造了一批又一批优质产品,精彩纷呈、层出不穷,至今让人为之惊叹。钧哥官汝定五大名窑出产的瓷器享誉天下,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越王勾践剑和秦始皇陵铜车马精美绝伦,金缕玉衣和素纱襌衣巧夺天工,百炼成钢绕指柔的境界至今令人叹为观止,强弩钢甲、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景象至今令人为之动容,都江堰、赵州桥、大运河和万里长城更是名垂青史。
中国古代质量成就辉煌
当人类在原始森林中打造出石器工具后,他们发现手中工具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当天能否满载而归,能否战胜猛兽。于是,他们质量意识的觉醒变得更加强烈,更加小心和细致制造物品,努力地使得每一件的物品更加优质。这种出自生命安全本能的质量要求,正是推动人类最初进步的原始动力。从此,人类正式开启了漫长的向往质量、追求质量和创造质量之路,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也打开了人类文明进化史。
陶瓷是中国优质产品的代表之一。2007年12月22日,南海一号整体出水。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全船估算有6万多件瓷器,目前已出水2000多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在海底深埋浸泡近千年后,打捞出的瓷器依然光彩照人,碗底书写的毛笔字迹依然清晰可见。出水瓷器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格,被认为是宋代接受海外订货“来样加工”的产品。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陶瓷鉴定泰斗耿宝昌对此连呼惊叹:“搞了一辈子的瓷器研究,却从未见过如此多的瓷类珍宝,很多连听都没听说过!”中国陶瓷外销至迟始于唐代,宋元时期,随着航海业发展,中国陶瓷外销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外贸的繁荣,有力地促进瓷器生产和质量提升。明清时期,外销瓷不但大量输出到亚洲、非洲各国,而且开始倾销欧洲诸国,成为当时风靡世界的产品。中国瓷器在欧洲最贵的时候,与等重黄金同价。欧洲贵族宴请宾客,能用中国瓷器作餐具是一件非常体面和奢侈的事情。为了防止客人中有人心生贪念,顺手牵羊,主人必须加派人手,盯着每一个瓷器。
青铜同样是中国人的骄傲。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集中反映了商代冶铸质量的高度发展和辉煌成就。铸造中,共用外范20块,要两、三百人合作完成,若不采取相当严格的品质控制和过程控制,是无法完成的。
秦始皇陵铜车马是我国考古史上截至目前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其工艺精湛,饰件多处用如发丝的铜丝,很多零件可以互换,体现了标准化生产成果。
明代宣德皇帝接受了暹逻国进贡的一批风磨铜,问御匠吕震制作精美的铜器这批铜需炼几次。吕震战战兢兢地禀告皇上,欲制造出好香炉,铜还得精炼六遍。炼一遍,少一些,六遍下来,原料将只剩下一半。宣德皇帝财大气粗,精品意识超强,当即下旨精炼的次数不仅不减,还要翻番,炼十二次,并加入金银等贵金属。有钱就是人性!经过巨大努力,极品铜香炉终于制作成功。明代天启时项子京在《宣德炉博论》中说:“款式之雅,铜质之精粹,如良玉之百炼,宝色内涵,珠光外溢,迥非它物可比方也。”
西晋刘琨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汉代我国钢铁质量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百炼钢工艺已相当成熟。曹操作宝刀五枚,称誊是“百辟利器”,其子曹丕在《典论·剑铭》中说:“选兹良金(指铁),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曹植在《宝刀赋》中称赞百炼钢刀能“陆斩犀革,水断龙舟”。蒲元是三国时期蜀国铁匠,他以精湛之造刀技艺名满天下,曾经在成都为刘备造刀5000把,上刻“七十二炼”。在长期的实践中,蒲元掌握了精湛的钢刀淬火技术,能够辨别不同水质对淬火质量的影响。他在斜谷为诸葛亮铸炼刀三千把时,没有就近使用现成的汉水,而是专门派人到成都去取蜀江水,他认为,蜀江水冷却速度快,能把钢刀淬到合适的硬度。于是,派人到成都取蜀江水来淬。当水从成都取回来后,蒲元用刃一试,当即说道,“此水中已掺杂了涪水,不能用。”取水者抵赖说,没有掺杂其他水。蒲元当即用刀在水中划了两划,然后说道:“水中掺进了8升清水,还敢说没有。”取水者见势不妙,赶忙叩头认罪,道出实情。原来取水者从成都返回,行至清津渡口时,不小心摔倒在地,将取来的水洒出去很多。他惊恐万分,生怕回去难以交差,情急之中就近取8升涪江水掺在其中,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可以蒙混过关,没料想却被蒲元一眼识破。在场的人无不被蒲元的奇妙技艺所折服。由此可见,蒲元对淬火工艺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已经掌握了不同水质对淬火后钢的质量影响的规律,因而很注意对水质的选择。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今天质量安全才成为一个非常严重问题?古代就没有?
古代质量安全同样问题严重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中国古代就很重视食品安全,《礼记》记载周代规定:“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但是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层出不穷。南北朝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家喻户晓,但是大家知道王羲之怎么死的吗?晋升平五年(361年),王羲之服食炼丹而病死。
唐代法律法规对食品安全规定更加详尽周密,《唐律疏议》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盗而食者,不坐。”如果因为造成死亡,以杀人罪论处。尽管如此,食品安全依然是那个时代的大问题,唐代21位皇帝中有5位因饮食不当而挂了。杜甫于770年,杜甫与苏涣一同避乱于衡州,坐船行至耒阳遇大水,县令馈赠酒肉,因天热牛肉变质,一代著名诗人中毒谢世。唉!
宋代掺杂使假现象更加严重。宋代袁采在《袁氏世范》中描写一些不法分子的行为:“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巧其言词,止于求售,误人食用,有不恤也。”洪迈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洪迈自幼读书过目不忘,可谓聪明过人。有一天,洪迈出使金国归来,途经开封,在粮油市场上买了一袋小麦,当时感觉很干燥,哪知没走到张家口,小麦就发霉、发芽了,原来粮贩子在其中掺了水。聪明过人的洪迈不知道,小麦吸水能力很强,100斤小麦中注入20斤水,摸起来还是非常干燥,而且籽粒饱满,卖相极好。结果洪迈上当受骗,又没有及时晾晒,水分出不来,结果小麦发霉了。后来,洪迈担任绍兴知府,也许对欺诈行为有着切身感受,在检查官府向百姓议价购买货物时,他严格核查,结果核实诡户多达四万八千三百多户。
小编刚刚看到媒体报道,河南周口出土2000多年前青铜剑,保存完好,寒光逼人,十分罕见。青铜器历史悠久,作伪历史同样悠久。《韩非子·说林》记载这样一则故事: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赝往。齐人曰:“赝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由此可见,铜器作假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有之。乐正子春为曾子弟子,是辨别铜器的专家,也是鲁国人,能够以诚信、诚实为本难能可贵。
汉文帝时期,有一个叫新垣平的术士更厉害,曾经骗过两个皇帝。孝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得到文帝的召见。新垣平对汉文帝说:“周朝的九鼎失落在泗水,现在因为黄河决水改道与泗水相通,我望见东北方汾阴有金宝的气直冲上天,预兆周代宝鼎将要重新出世。不久还会有玉器出现来应兆,所以要建庙,恭迎祥瑞。”于是,汉文帝下旨在汾阴渭阳的黄河边修建了五帝庙,并前去祭祀。第二年,新垣平叫人在一只玉杯上刻上“人主延寿”四个字,诡称是仙人送给汉文帝的宝物玉英。汉文帝大喜,认为正是应了宝鼎将要出世的吉兆,下令将年号改为后元元年。丞相张苍和廷尉张释之觉得有诈,暗地派人监视新垣平行动,查到在玉杯上刻字的工匠,上书告发新垣平。汉文帝一气之下,将新垣平灭门三族。故事并没有结束,为了欺骗汉文帝,新垣平曾伪造一些鼎埋在地下,当时未能发现。元狩六年(公元前116年)五月,汉武帝在汾水旁得到一只鼎,不知道这是当年埋下的伪鼎,以为是周鼎,于是,把年号改为元鼎元年。元鼎四年六月,汉武帝又在后土祠旁得到一只鼎,作《宝鼎》歌庆祝。后来,伪鼎被吾丘寿王识破。
《唐阙史》记载,唐代宰相裴休“尚古好奇”,一天,得到一件铁盎,上刻铭文“齐桓公会于葵邱岁铸”,非常高兴,请了很多朋友喝酒祝贺。而进士刘蜕鉴定认为,这是当时人伪造的,理由很简单:铭文记载的葵邱会盟,是齐桓公生前的事情,不会用死后的谥号“桓公”。裴公恍然大悟,砸碎铁盎,然后举酒杯:“哈哈,喝酒喝酒!”
从宋代至民国,伪作的青铜器数量大增,据《伪作先秦彝器铭文疏要》一书统计,多达1600余件,仅清代干嘉以来百年的伪作就超过1000件。民国时,手段越来越高明,一些伪造者甚至先将伪器运往河南等地,埋入墓中,然后再约收购者前去“发掘”,用此法骗人。
质量发展不仅需要严惩假冒伪劣不法分子,更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
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我国古代火器一度走在世界的前列,创造了高质量的火枪火炮。一直到明末,中国和西方兵器技术发展仍然并驾齐驱,质量和性能不相上下。康熙以后,自雍正至道光年间,由于统治者保守,中国火器质量开始严重衰退。火器制造一直停滞不前,新型火器研制几陷停顿,所制大中型火炮基本上仍是红衣炮系列的火炮。据统计,雍正一朝13年,仅制造44门火炮;嘉庆一朝25年,造炮不过55门。嘉庆四年(1799年),朝廷曾将160门旧式神枢炮改为得胜炮,结果其射程只有百步,比原炮还近。清政府也有质量好的武器,如选用名贵材料制造的御制和御用枪,造枪工艺精细,造型别致,枪托镶嵌珍重饰物,只不过这是皇帝和王公贵族用来行围打猎和护身的武器。鸦片战争之前,我国GDP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清军还在使用鸟枪和红衣炮,兵器质量和技术落后于西方近二百年,终至鸦片战争一败涂地。
船舶质量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只不过衰退时间更早。从黄帝刳木为舟,到郑和船队浩浩荡荡七下西洋,中国船舶质量日积月累,一路发展。但到了明清,统治者先后实行严格海禁400年,造成中国船舶质量骤然调头、急转直下。十九世纪初,清朝还在使用鸟枪和红衣炮,兵器质量和技术落后于西方近二百年;当清朝海洋帆船吨位由明初的数千吨减小到几百吨时,西方船舶已经发展到上千吨,大量使用铜铁造船,进入轮船时代。中国与世界的质量差距越拉越大,“东亚病夫”不仅病在人之骨骼,更在于国家缺少了质量支撑。今天想来,依然心中流血!
质量安全离不开政府监管
政府运用制度和法律的手段进行质量安全监管,是提升质量水平的重要保障,是防止假冒伪劣的最后一道屏障。生产者对质量负有最终责任,明确这种责任并保证对失责者能够追究,是保障质量安全的重要前提,古人较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并发明了“物勒工名”制度。在去年的中国质量(北京)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就指出:“中华民族追求质量的历史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就建立了十分严格的产品质量管理机制。据中国典籍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意思是说,要在制造的器物上刻上工匠的名字,以备责任追究。”
刘胜墓出土的铜钟口沿有铭文:“中山内府铜钟容十斗重四十一斤三十九年九月己酉工丙造”,容量、重量、年月日、工匠一应俱全,说明实行“物勒工名”质量责任管理。
南京明城墙历时28年建成,由朱元璋亲自监理。历600多年风雨而未倒,今天依然固若金汤,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大城墙,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坚固的城墙之一。公元1368年,朱元璋采纳了学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开始兴建明城墙。城墙有的顺山势而建,城垣与山体岩石连结成整体;有的深挖基础至原生土,上铺巨石为基;挖不到原生土的低洼地段,就打下10余米长的木桩,上面铺设圆木井字形木排,借以达到转驾城墙压力的作用。用于南京城墙最大的条石,每块重达千余斤。城砖每块重20余斤,规格、尺寸统一,由官方统一收购、运输、调配和使用。为保证城砖的质量,对制砖、筑城工艺做了严格的规定,每道工序都要求极其苛刻,城墙砖上注明府、州、县、总甲、甲首、小甲、制砖人夫、窑匠等5到6级责任人的名字。城砖运到京城后,要过验收关。从每批城砖中任意抽出一定数量,由两名精悍强壮的专职士兵抱砖相击,如城砖不脱皮,不破碎,声音清脆,方为合格。如果发现城砖掉皮、破碎、声音混浊、或有裂缝,表面弯曲,则视为不合格。一旦不合格砖块超过规定比例,则该批城砖即被定为不合格产品,责令重烧。如两度检验不合格,就要严惩铭文中记录的有关提调官及各环节中的具体责任人,重者甚至被砍头处死。粘合墙体的材料十分坚固,用糯米汁加石灰等灰浆建造。当时,金川门和兴中门有一段百余丈长的城墙,由朱元璋十分宠信的一个大臣负责督造。这位大臣整天吃喝玩乐,根本没把修筑城墙的事放在心上,工程进展缓慢。离最后期限只剩十多天时,这位大臣慌了神,想出一个馊主意,用大毛竹在护城河边搭成一个大栅栏,将百余丈的地方遮掩其中。验收那天,朱元璋带着一班文武大臣,从聚宝门开始一路巡查,查到这里,由于护城河太宽,远远望去,谁也没看出破绽。不久,真相败露,朱元璋大为震怒,以欺君之罪,将有关责任人或杀或贬,并命人拆掉竹栅栏,重新修筑。
我国古代尽管强调和制定了一些责任和诚信制度,但是依然无法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历史上各种假冒伪劣可谓是层出不穷。怎么办?严惩不贷!《唐律》“诈伪”做出严格规定,假冒伪劣行为被视为盗窃罪。《唐律疏议》说:“诸诈欺官私以取财物者,准盗论。诈欺百端,皆是。若监主诈取者,自从盗法;未得者,减二等。下条准此。”一旦查究,制造、贩卖质量低劣物品的人乃至有关官吏都要受到严惩。
北宋,苏州有个叫章綖的,势力很大,他的舅子是曾担任副宰相的刘逵,章綖用大船在江海中鼓铸假钱。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蔡京先后派出三批人员赴苏州查办。御史查到章綖聚工铸钱,并用几个大陶罐装满假钱,再用三、四条船偷偷地运到京城。结果,“大老虎”章綖一家被刺字流放边远地区,入狱者逾千,牵连了数量相当多的官员,成为宋代影响最大的私铸钱案。
辨伪和伪造是道和魔的关系,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还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需要辨伪和打假者不懈努力。
来源:Anyt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