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维生素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与新进展

嘉峪检测网        2018-06-22 14:43

维生素是人体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生理功能调节过程中所必需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大多数维生素不能在体内自行合成,必须通过进食后胃肠道消化吸收获得。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量很少,原发性或继发性维生素长期缺乏,会导致人体生理机能障碍,诱发多种疾病;反之摄入量过多,易引起超负荷蓄积,甚至中毒。体内维生素含量是营养状况的有效指标,维生素的摄入量对孕妇、婴幼儿尤为重要。维生素监测作为评估合理用药的手段,提高维生素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实现维生素治疗的个体化,逐渐被临床所重视。

 

维生素检测理念的更新

维生素是个庞大的家族,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临床常见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水溶性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等,B族维生素中常见的有维生素B1、B2、B5、B6、B9、B12、B15和B17等。目前临床上检测方法较为成熟的项目有25-羟基维生素D、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B9)等,检测应用对维生素的缺乏、增高相关疾病的诊断、疗效监测等均起到积极作用。

 

临床常规检测中,由于维生素在体内的浓度分布范围较宽,及现有检测技术的限制,一直以来对维生素进行的是单项检测,评估的是单项异常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维生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因此,同时测定多种维生素的含量,显得很有必要。文献报道,提出"维生素谱"检测的概念,用高效相液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可以同时测定多种维生素的含量;王乃东等报道,用电化学技术可同时检测9种维生素。建立维生素谱图分析法,进行动态监测,分析不同维生素间的疗效影响,有助于维生素合理应用的评估。

 

维生素检测方法介绍

传统的分析方法有微生物法、荧光分析法、免疫学方法、HPLC。微生物法操作复杂,测定耗时长,特异性和敏感性低。荧光分析法仅适用于自身或其衍生物能产生荧光的维生素,适用范围比较小。以上两种检测方法很难适用于临床常规测定。免疫学方法主要包括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化学发光法,该类方法具有自动化平台,适用于大样本量临床标本分析的优点。缺点是放射免疫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放射性,逐渐被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化学发光法替代。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化学发光法易受基质效应和抗体特异性的影响,且无法区分同分异构体等。HPLC法具有快速、灵敏度高、准确性、重复性好等优点,但受到样本前处理、色谱条件、检测器等因素的影响较大,由于血清中成分复杂,该方法检测血清中维生素时检测特异性受到较大影响,所以较少用于人血清维生素的临床常规测定。

 

目前新的检测方法有:电化学分析法、LC-MS/MS和稳定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质谱法(stable isotope dilu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ID-LC-MS)。

 

电化学分析法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用于临床多种维生素常规检测的技术,是利用电化学法,将被测物质沉积于传感器表面,然后再对传感器施加电压,使富集在传感器上的物质溶出,根据溶出过程中溶液的电流、电位、电阻或电流-电压曲线等参数与被测物质浓度之间关系来进行定性或者定量分析,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在临床的常规检测中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和实用性。但该方法受电极、介质、温度等的影响较大,而且应用时间短,需要大量临床数据验证分析,提高临床的认可度。

 

LC-MS/MS法具有分析时间短、灵敏度高、可实现多组分混合物同时分析等优点,显示极高优越性和应用前景。但由于仪器昂贵、维护成本高、结构复杂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高等因素限制了该方法在临床维生素监测中的普及。

 

ID-LC-MS法是以稳定同位素标记化合物作为内标,利用待测物与内标的响应丰度比值(峰面积比)进行线性回归,通过对同位素丰度的精确质谱测量和对加入的内标准确称量,做到对待测物的定量测定。该技术不需要对待测物进行定量分离、能有效消除基质干扰、检测灵敏度高等优点,已在生物标志物探究、药物及其代谢物定量分析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的发展和质谱仪器的普及,ID-LC-MS技术在医学领域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1.维生素检测的方法多样:

目前国内维生素的检测方法和检测系统种类多,质谱法仪器投入成本和操作技术要求高,尚未普及,而且各实验室以自建方法为主,多数作为研究,无法满足临床大样本量的需求。电化学法开展的实验室少,缺乏大量临床数据支撑,有待临床认可。

 

2.检验结果不具可比性:

由于方法学的差异,以及实验室间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限制了维生素检测结果的可比性;相同的检测系统和检测方法应当遵循标准规范的检验程序、建立标准化的生物参考区间,才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3.多种维生素同时检测的应用:

临床常规检测的维生素种类少,维生素谱的联合检测普及率不高。目前多数实验室进行的是单项检测,无法全面地评估维生素相互之间的作用以及对疾病的影响。

 

4.生物参考区间的建立和验证:

目前国内仍对年龄、性别、地域、生活习惯、及特定人群(如孕妇)的参考区间缺乏研究。由于实验室的条件不同、测定方法的差异以及对健康人群的定义不同等,给参考区间确立的标准化增加了难度。目前多数实验室往往是使用厂商提供的参考区间,每个实验室应当按规范化要求建立本实验室的参考区间和适宜人群的医学决定水平。

 

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

随着质谱技术、电化学技术的发展,多组分检测在评估指导维生素合理应用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特别是"维生素谱"等新的检测理念的提出,拓展了维生素在临床治疗领域的应用,维生素谱图分析在将来会成为一种大的趋势。电化学维生素检测系统适用于临床大样本检测,随着设备的推广运用,临床数据和信息不断积累,检测系统不断完善,该类检测方法越来越标准化、规范化,也会逐渐得到临床的认可,适合于普及推广。质谱检测设备的简便易用性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设备成本和操作技术难度的降低,该方法将会成为临床检测维生素技术的"金标准"得到推广应用,其精准可靠的结果和信息将为实现维生素个体化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分享到:

来源:AnyT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