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嘉峪检测网 2019-11-14 10:41
作者|田洁,常艳艳,龚青,孙桂霞(CDE)
《英国药典》(BP)2017[1]将阴道制剂定义如下:“阴道制剂是指阴道途径给药,通常发挥局部作用的液体、半固体或固体制剂,阴道制剂可以包含一种或多种活性成分。”《中国药典》(Ch.P)2015四部通则[2]收载了阴道片和阴道泡腾片。阴道片和阴道泡腾片的形状应易置于阴道内,可借助器具将阴道片送入阴道。阴道片在阴道内应易溶化、溶散或融化、崩解并释放药物,主要起局部消炎杀菌作用,也可给予性激素类药物。具有局部刺激性的药物,不得制成阴道片。
1 阴道制剂批准上市情况
经查询[4-5]( 截止日期2017-12-7) ,FDA批准的已上市阴道途径给药品种17种,主要为抗菌类药物和激素类药物,剂型主要包括:乳膏、栓剂、片剂、凝胶剂和植入剂等。其中2000年后FDA批准的局部作用的阴道制剂有7种,均为仿制药和改处方制剂,未见新化合物(NCE)品种上市,大多为2010年前批准的,有3个2000年前批准的品种(制菌霉素、磺胺和壬苯醇醚-9)未见再批准上市信息。2000~2017年欧洲药学机构负责人(HMA,Heads of Medicines Agencies) 批准24个阴道制剂品种。2004~2017 年日本批准的阴道制剂仅有甲硝唑阴道片、孕酮阴道片、孕酮阴道胶囊剂及阴道栓剂。中国2000年后批准[6]的国产阴道制剂38种共123个批件,批准6个品种共9个批文进口。
2 阴道制剂药典收载情况
3 FDA和EMA阴道制剂等效研究审评理念与审评案例
3. 1 FDA 等效研究审评理念
目前,FDA评价局部作用介绍了[13]两种药物体外生物等效性评价方法:即基于Q3特征和性能的评价方法(Q3characterizationand performance equivalence)和证据权重方法( weight-of-evidence approach)。已有首个鼻用仿制药基于证据权重方法批准,但尚未查到阴道制剂的仿制药基于上述两种体外方法获准上市。
3. 2 FDA 批准的阴道制剂审评案例
3. 3 EMA 等效研究审评理念
3. 4 EMA 批准的阴道制剂审评案例
经检索欧盟临床试验登记平台( EU clinical trials register) [26],结果显示,对于仿制药,局部起效或是局部起效伴随全身暴露风险的阴道制剂,均应进行临床终点实验。具体示例如下。
① 仿制药,局部起效(2017-1-9):Nameof Sponsor: Verisfield (UK ) Ltd. , Greekbranch;Country:Greece。结论: 开展一项疗效等效( 非劣效) ,随机,单盲,平行,临床试验,用于评价克林霉素阴道栓( 100 mg) 仿制药相比辉瑞公司克林霉素阴道栓( 100 mg) ,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有效性和耐受性。
② 仿制药,局部起效且有全身暴露( 2017-4-13) : Nameof Sponsor: Helm AG;Country:Germany。结论: 开展一项疗效等效,双盲,双模拟,多次给药,平行,安慰剂和参比制剂对照,临床试验,用于评价雌二醇阴道片仿制药( 10 μg) 相比参比制剂( Vagifem),治疗围绝经期女性阴道萎缩症,并评估全身暴露风险。
4 阴道制剂药学审评要点
4. 1 FDA 对阴道制剂仿制药处方要求
4. 2 关键质量属性
由表2 可知,除常见关键质量属性如有关物质、含量测定及微生物限度外,还有因制剂特点产生的不同关键质量属性,如乳膏剂与凝胶剂的黏度、栓剂、片剂及胶囊剂的融变时限;与临床疾病、作用部位特点相关的关键质量属性,如pH 值( 或酸性,油包水型除外) ;及与化合物特点相关的关键质量属性,如水溶性不好原料药的粒度或制成混悬液的粒度分布、晶型。
4. 3 处方工艺合理性
阴道制剂仿制药还需关注处方工艺的合理性,如生产工艺设计不合理,则不支持评价本品的质量可控性评价。如某阴道片中使用了辅料酒石酸和碳酸氢钠拟定采用湿法制粒,同品种仿制药均采用制粒后外加混合。因酒石酸和碳酸氢钠起崩解剂的原理就是遇水产生气体从而使片剂崩解,而按拟定生产工艺操作,酒石酸和碳酸氢钠在制粒过程中遇水会发生反应,从而影响在成品中的崩解作用,其生产工艺设计不合理,不能支持评价产品的质量可控性。
5 结论与讨论
目前,FDA和EMA均无针对阴道制剂治疗等效性的指导原则,EMA明确接受局部发挥作用的产品在溶液情况下豁免提供等效性数据,而对其他局部阴道制剂品种与FDA对所有局部作用阴道制剂一样,通常以临床试验研究来评价仿制药疗效和安全的一致性。而以临床为终点的生物等效性(BE)研究一般需要大量受试者,且通常缺乏灵敏,因此FDA和EMA支持采用可替代方法评价仿制药疗效的一致性,但由于当前可获得的模型较少,大多数还未被充分验证,且血浆浓度水平与局部疗效不相关,尚无获准上市案例。
来源:中国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