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行业研究
嘉峪检测网 2021-04-15 14:51
生物治疗在近30年里取得了飞速发展,是目前医药领域中最令人瞩目、最鼓舞人心的焦点,已经成为临床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细胞治疗领域,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CAR-T,TCR-T,CTL,TIL和DC)、干细胞技术及基因治疗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非细胞治疗领域,以治疗性抗体、疫苗和重组蛋白药物为代表的生物治疗药物已广泛应用于各个疾病治疗领域。
盘点六大热门领域
01免疫细胞治疗
在肿瘤治疗方面,免疫细胞治疗可以利用患者自身或他人的免疫细胞杀伤肿瘤,因此备受业内的关注,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负载的T细胞(CAR-T)治疗因其对晚期肿瘤患者显现出较好的疗效,全球已有5款CAR-T细胞疗法获批上市,将免疫细胞治疗再次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并在全球兴起了免疫细胞治疗高潮。数据显示,目前全球以CD19为靶点的CAR-T临床试验项目占比高达53%,BCMA靶点排在其后,占比14%。
就国内情况来看,据统计,国内CAR-T细胞治疗已有175项试验涉及CD19的靶点,主要集中在血液瘤领域,其中128项为CD19CAR-T单药治疗,同时CD19CAR-T细胞还与其他治疗联用,如CART-22(18个试验)和CAR-T-20(13个试验)。另外,BCMA共有43项试验,其中27项临床试验使用BCMA、CAR-T作为单一疗法。根据Frost&Sullivan报告,中国细胞免疫治疗产品市场规模预计于2021年至2023年由13亿元升至10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1.5%。
02干细胞治疗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干细胞治疗技术和产业化快速发展,各国家密集发布支持性政策,多种成熟产品陆续走向市场。目前,干细胞治疗行业蓬勃发展,全球已经有21款干细胞产品获批上市,分布于美国、欧盟、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地。其中,欧盟批准数量最多,有6种产品获批上市。未来几年内全球范围将有更多干细胞药物获批上市。
在我国,截止2020年11月全国已有111家研究机构通过了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的备案,共有100个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通过备案,涉及的疾病包括:急性心梗、小儿脑性瘫痪、卵巢早衰、银屑病、间质性肺病、膝骨关节炎、帕金森病、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国内相继有10款干细胞药物被CFDA正式受理,其中有9款药物已经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
03基因治疗
基因编辑与基因治疗为彻底治愈先天性遗传病、肿瘤、艾滋病及其他恶性疾病开辟了全新的路径,因此,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在基因编辑技术方面做出贡献的法国科学家埃曼纽尔·卡彭蒂耶和美国科学家詹妮弗·杜德纳。
单基因遗传病是基因疗法进展极为突出的领域之一,早前获批上市的4款基因疗法均出自这个领域。2020年以来,更多创新药企瞄准单基因遗传病持续发力,为患者带来了一次治疗终生受益的希望。其中来自罗氏和BioMarin的两款血友病A基因疗法在随访中显示出长期疗效,辉瑞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的基因疗法获FDA快速通道资格。另外,一些致力于基因疗法的新锐药企也在创新前沿乘风破浪,积极探索基因疗法在单基因遗传病之外适用场景,如实体肿瘤和帕金森病等领域。
在基因疗法递送平台的改进方面,腺相关病毒(AAV)载体是基因疗法重要递送方式之一,然而与AAV载体相关的中和抗体难题长期以来影响着基因疗法的疗效。对此,拥有全球首款“体内给药式”基因疗法的SparkTherapeutics,开发出一种迅速消除AAV中和抗体的方法,这一方法不但让体内已经存在AAV中和抗体的患者有望接受基因疗法的治疗,而且让基因疗法的重复给药成为可能。
04双特异性抗体药物
尽管发生了新冠疫情,但在2020年,美国或欧盟已批准了12种抗体治疗剂。2021年的批准数量可能会创下纪录,因为FDA或欧洲药品管理局已经对16种研究性抗体疗法的营销申请进行了监管审查。在这16种mAb中,有11种可能用于治疗非癌疾病,5种是潜在治疗癌症的方法。
相较于传统单抗,双抗药物的优势在于更加精准靶向以及更强的治疗效果。双抗药物可以通过灵活设计,与两个甚至三个不同抗原结合,或与一个抗原靶点的不同表位结合,提高靶向精度,发挥协同调控多条下游信号通路的作用。一个抗体分子实现多靶点协同治疗,对于发病机制复杂的疾病颇具竞争力。截至2019年3月,全球共有超过90种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处在临床试验阶段。在78款抗癌双特异性抗体药物中,T细胞表面标志物CD3以及免疫检查点PD-(L)1是热度最高的靶点,针对的适应症包括血液瘤、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等多种实体瘤;非癌症双抗则主要针对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学疾病,如SLE,RA,糖尿病等。
05抗体偶联药物ADC
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Conjugate,ADC)是目前最具前景的抗体技术平台,通过将具有细胞毒性的化疗药物通过合成连接段(syntheticlinker)与单抗偶联。ADC药物兼具化疗药物杀伤力和单抗靶向性,被认为能够提升单抗药物在临床使用的有效性。
抗体药物偶联这一概念最早能够追溯到德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PaulEhrlich在1913年提出的“魔术子弹”(magicbullet)设想。但由于技术限制,直到1958年才出现了第一代甲胺嘌呤偶联抗体药物用以治疗白血病。2000年,全球首个商业化的ADC药物GemtuzumabOzogamicin(Mylotarg)经FDA批准上市。目前,第三代ADC药物的研发思路依然是发现杀伤性更强的小分子药物、设计多样化的连接段合成路径,以及筛选全新的治疗性抗体。
截至2021年3月,全球已有十款ADC药物获批上市,包括武田/SeattleGenetics的Adcetris、罗氏的Kadcyla、辉瑞/惠氏的Besponsa、辉瑞/惠氏的Mylotarg、阿斯利康的Lumoxiti、罗氏的Pilivy、第一三共/阿斯利康的Enhertu、Immunomedics的Trodelvy、GSK的Blenrep。其中,Kadcyla和Adcetris均于2020年在国内上市。我国的ADC也呈现了加速发展的态势,在在全球/中国ADC的临床分布中,进入Ⅰ期临床的ADC,中国有13个,全球有66个,占了全球的20%。进入Ⅱ期临床的ADC,中国有12个,全球有38个。
06RNA药物研发
近年来,核酸RNA药物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全球已有13款核酸药物获批,2种mRNA疫苗获批,并且多款有潜力成为重磅药物的核酸药物公布了临床数据,覆盖了心脏与代谢性疾病、肝脏疾病以及多种罕见病等领域,预计2025年市场会超过百亿美元。
核酸药物的研发也分为多种技术路线,包括ASO、siRNA、Aptamer、miRNA、mRNA、saRNA、sgRNA、U1 snRNA等。ASO是核酸药物的重要领域之一,目前已经7款ASO药物已经获得FDA或EMA批准上市,尚有多款ASO药物在研发中。siRNA是核酸药物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已经有4款siRNA药物获得FDA或EMA批准上市,Patisiran是2018年获批的第一款siRNA药物,Givosiran于2019年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成人AHP(acutehepatic porphyria,急性肝卟啉症)Lumasiran于2020年11月获得FDA批准用于儿童和成年人原发性I型高草酸尿症的治疗,Inclisiran于2020年12月获得EMA的批准上市,还有众多siRNA药物在研发中。Aptamer的研发热度下降,目前仅有Pegaptanib一款Aptamer药物获批。目前尚未有miRNA药物获批上市,但已有较多miRNA药物的研发进入临床试验阶段。mRNA在疫苗领域取得较大进展,除了两款已经获批上市的疫苗外,还有多款mRNA疫苗产品在研发中,同时,mRNA作为蛋白替代疗法也在探索中。我们预计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核酸药物有望成为继小分子化药和抗体药物后的第三大类型药物。
来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