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嘉峪检测网 2021-08-30 23:02
常见电容种类主要有,贴片电容MLCC、铝电解电容(电解液和聚合物)、钽电容(固态MnO2和聚合物)、薄膜电容和超级电容(EDLC)五大类,主要从元件结构、材料特性和原理、制程和失效机理等方面进行总结。
1、不同种类电容的比较
1.1电容种类
图 1 电容的容量和ESR分布
1.2特性比较
铝电解(电解液)和固态钽电容的价格相对聚合物铝电解和聚合物钽电容有优势,但在电气参数,如频率特性、温度特性、寿命和可靠性就要差一些。在所有电容中,片式聚合物铝电容具有最小的ESR,特别适用于高纹波电流的场合。
文献[29]对MLCC和固态钽电容进行了多维度的全面比较和分析。
表 1 不同种类电容的特性比较
注:◎: excellent, ○: good, △: normal, ×: bad
1.3电容参数的测量条件
根据IEC60384-1-2008 4.7节和4.8节,电容容值、ESR、DF或Q值的测量条件见表 2。
表 2 电容参数的测试条件
参考文献
[1] 固定电容的量、质量评价IEC-60384-1-2008
[2] 电容器的容量测试条件
2、贴片电容MLCC
2.1 MLCC的结构和制程
贴片电容的结构见图 2,是典型的叠层结构,层数在几百到上千层,主要由介质层、内电极和外电极等组成部分。
图 2 MLCC电容的结构[13]
MLCC电容的制程见图 3,更详细的请见文献[7]。
文献[21]给出了内电极为Ni的MLCC制程中关键工序--排胶、烧成、烧端)的工艺流程。
文献[22][23]指出,Ni层必须在还原性气氛中烧结(在高温空气中烧结,Ni会被氧化,扩散到陶瓷介质中,失去电极功能),而常规BaTiO3则必须在氧化性气氛中烧结,在还原性气氛中,容易产生高温失氧,变成半导体。因此BME金属和BaTiO3陶瓷共烧技术是MLCC的核心技术。
文献[31]给出了X8R电容介质材料选型、参数和结构设计、可靠性设计、制作工艺、电性能测试的整个设计过程,极具参考意义。
图 3 MLCC的典型制程[2][3]
2.2 介质层
2.2.1 瓷膜材料
介质层材料通常分为Class1和Class2两种。
Class1是温度补偿型材料,顺电陶瓷,最常用的是C0G(NP0,negative-positive 0 ppm/℃);
Class2是温度稳定型材料,铁电陶瓷,最常用的是X9R、X8R、X7R、X5R、Z5U、Y5V等。
这些材料都是钛酸钡BaTiO3掺杂其他化合物(纯钛酸钡的介电常数随温度变化较大,不适合制作MLCC[34]),只是Class1材料中BaTiO3含量较少(重量比10~50%),(村田的Class1材料是锆酸钙CaZrO3);而Class2中BaTiO3含量则很高(重量比80~98%),见图 4。中低压电容的介电层厚度通常在5~7um,先进工艺可以达到0.7um~1um左右;高压MLCC介电层则要稍厚一些;层数在几百到上千层。
图 4 MLCC的介电材料[4]
2.2.2 常见缺陷和失效机理
介质层主要缺陷有介质空洞、介质微裂纹、介质层和内电极的分层等,是DPA分析时的重点观察项。
2.2.2.1 介质层孔洞
介质空洞(图 5),GB4027A-2006 2.5.3节b)规定MLCC 介质层中单个或聚集的孔洞厚度大于平均标称厚度的 50%时,判为缺陷。
图 5 MLCC介质层中的孔洞(KEMET的电容)
图6 MLCC介质层良好(无孔洞,TAIYO的电容)
2.2.2.2 介质和内电极的分层、介质层微裂纹
介质和内电极的收缩率的差异、层间结合力不强、排胶不充分(导致延边分层,分层位置在电容边缘、上下层瓷膜直接接触、没有内电极的位置,图 7(b))、以及烧结工艺控制不当都可能导致介质层和内电极的分层[30];介质层微裂纹主要是内电极和介质烧结时收缩率的不一致导致的。
介质层和内电极的分层、介质层微裂纹为后续电镀液的渗入提供了条件[30],一般不会影响电容出厂时的电性能,但会影响产品的可靠性,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问题[17],如绝缘电阻下降、或漏电流增加、耐压下降、或电容击穿等现象。
图 7 (a)介质层和内电极的无规则分层;
(b)介质层和内电极的延边分层[30]
2.3 内电极
2.3.1 内电极材料
内电极材料由金属粉料、有机载体和无机添加剂组成[18]。金属粉料作用是形成电容的内电极板,从早期的贵金属Pd—>Ag-Pd合金(Ag含量70%~75%,烧结温度为1100℃左右)—>贱金属Ni或Cu[1],价格越来越低,图 8。有机载体由乙基纤维素为树脂,配以不同比例的多种溶剂组成,各厂家都有不同的配方,作用是保证内电极浆料印刷图形的质量。无机添加剂(与介质材料同晶相的无机粉体)则是用来匹配烧结时浆料和介质层的收缩率,保证内电极和介质层的紧密结合,避免出现分层或电极开裂[19]。
Ni层厚度对MLCC性能有较大影响,文献[16]对比了不同厚度(0.8um、1.0um、1.2um和1.5um)Ni层对容值、耐焊接热、绝缘电压稳定性影响,结论是1.0um和1.2um最优。但过厚也会导致烧制过程中电极和介质层间的分层[6]。厚度影响的机理是:
(1) Ni层厚度过小(如0.8um),电极连续性差,容量低,设计相同容量电极层数高,烧结后内电极和外电极连接连续性差,热冲击后容量变化大。
(2) Ni层厚度过高(如1.5um),产品容量不会提升,热冲击后瓷体因电极和介质收缩差异大易出现瓷体开裂.
(3) 随着Ni层厚度增加,电极厚度加厚,产品烧结后内应力大,介质存在微裂纹,导致绝缘稳定性变差。
图8 MLCC内电极材料的物理特性和价格比较[1]
2.3.2 常见缺陷和失效机理
2.3.2.1 内电极缺损
内电极缺损会导致MLCC电容容量偏低,造成内电极缺损的原因有:叠层和层压时的内电极移位;烧成时内电极内缩过多;倒角时内电极暴露不充分,导致烧端时内-外电极(Ni-Cu)连接不充分等,文献[2]给出了01005 C0G电容倒角和烧端工艺对连接可靠性的影响。
2.3.2.2 电极厚度不均或电极结瘤
电极厚度不均匀、电极结瘤(图 9)或电极分叉(图 10)会导致介质的有效厚度减少,GJB4027A -2006 2.5.3节f)规定MLCC电极长度50%以上的厚度大于设计厚度的2.5倍;或电极结瘤使介质厚度减小 30%以上,判为缺陷。
图 9 MLCC中的电极结瘤[14]
图 10 内电极分叉[30](图3-4)
2.4 外电极
2.4.1 外电极材料
外电极通常是AgNiSn三层结构,由Ag粒子、无机粘结剂和有机粘结剂组成,也有很多低成本MLCC使用CuNiSn,Ag或Cu是通过烧端工艺烧结到MLCC端面上。
某些应用场合,MLCC需要承受温度冲击和机械振动,如汽车电子的ECU、ABS、PGMFI等,这时需要使用柔性端头浆料来替代Ag或Cu,外层还是电镀Ni和Sn。文献[20]中表明,柔性端头MLCC在抗弯曲、抗机械冲击、抗正弦振动、抗冷热冲击方面都优于常规端头MLCC,其中抗弯曲程度由1mm↗3mm;抗冷热冲击由500次↗3000次(-55℃~150℃)。
2.4.2 常见缺陷和失效机理
文献[24]对外电极的常见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遇到外电极问题时,可以参考。
2.4.2.1 可焊性差
外电极可靠性差的常见原因有(1)外电极的氧化;(2)Ag浆料或工艺不当造成的玻璃料外溢。
外电极的氧化,文献[24]的2.4~2.6节,MLCC如果长期存储,空气中的氧元素和Sn会生成暗灰或棕黑色的氧化亚锡SnO,部分生成二氧化锡SnO2,Sn的熔点为231.9℃,SnO和SnO2的熔点都在1000℃以上,因此在焊接时SnO和SnO2不会熔化,造成外电极可焊性差。
Ag浆料或工艺不当造成的玻璃料外溢,文献[15]和文献[24]的2.1~2.3节,Ag浆料(由Ag粒子、无机粘结剂和有机粘结剂组成)在烧端制程中,由于无机粘合剂中玻璃料(SiO2)含量偏高、或烧银温度偏高、或保温时间过长等原因造成玻璃料的外溢,SiO2不导电,使得电镀Sn时Sn层不连续,SiO2也外露在表面,PCBA焊接时,因SiO2熔断为1600℃,焊接温度为230℃,SiO2无法熔融,从而导致焊接不良。
2.4.2.2 渗边现象
渗边现象指,文献[24]的3.1节(1),Ag浆料用料不当,或涂敷烘干时操作不当,Ag浆料中的玻璃相会渗透到MLCC陶瓷体表面上,导致外电极区域之外的部位被镀上金属,发生渗边现象渗边,严重的电容器两面的端电极甚至会完全连接起来,形成桥连。
图 11 MLCC外电极的渗边现象[24]
图 12外电极过大
2.4.2.3 外电极孔洞
文献[24]的3.1节(2),Ag浆料浸蘸时,如果带入气泡或微裂纹,烧端后,Ag电极可能会存在孔洞或鼓包,图 13;后续电镀NiSn时,电镀液中的酸性溶液可能通过Ag电极的孔洞或鼓包渗透到陶瓷体内,腐蚀电容器电极或瓷体;同时也可能造成NiSn层出现孔洞(图 14)。
图 13 Ag电极烧端后的孔洞[24]
图 14外电极电镀后(AgNiSn)的孔洞[24]
2.5 选型和应用
MLCC选型时,除了必须确定的容值、精度、耐压、材质(温度特性)、谐振频率等参数外,还需要选择几个品牌的MLCC进行DPA分析,对比工艺质量,发现潜在缺陷,选择最优的品牌。此外特别注意Class2电容的直流偏压特性、老化特性,Class1型不必关注这两个特性。
2.5.1 DPA—发现MLCC制程中引入的缺陷
MLCC制程工序较多(图 3),通过DPA可以观察到制程中的一些缺陷,横向切面和纵向切面都需要观察。
2.5.2 电气参数的测试
容值、ESR和DF值的测量可以参考1.3 节,更详细当前请见IEC60384-1-2008 。
2.5.3 Class2的直流偏置电压特性
直流偏置电压不影响Class1型MLCC,图17,但对Class2型有较大的影响,容值会显著下降,在额定电压时甚至只有额定容值的20%,图 15、图 16和图 18 。与Class2型的老化机理类似,也是晶体结构发生了变化,在直流偏置电压的电场作用下,晶体结构由正立方体变成四方晶体结构,见文献[12]。
2.5.4 Class2的电容老化机理
Class2型MLCC长时间放置后,容值会下降,DF值会上升(Class1不存在这个问题),这种特性称为老化特性(图 19),老化机理是陶瓷的晶体结构在没有外部电场作用时,会发生自发极化[11]。当Class2型MLCC长时间放置后,可以将电容加热到125℃/4h或150℃/0.5h,电容的晶体结构会复原,容值也会恢复[5],图 20。
2.5.5 频率特性(多种电容的比较)
电容的阻抗Z和等效电阻ESD会随着频率的改变而改变,图 21给出了MLCC电容的典型频率特性;图 22给出了铝电解、点电容、MLCC和薄膜电容的频率特性。
2.5.6 MLCC的应用注意事项
MLCC应用过程中会受到机械应力、热应力、电应力等应力的作用,最常见的失效机理是机械应力导致的微裂纹(焊端处的45°裂纹),造成漏电流增加绝缘电阻下降、或漏电流增加、或耐压下降。
机械应力可能来自于贴片机用力过大、焊接过程中的温度速率变化过快(如波峰焊、电烙铁或热风枪)、PCBA的分板(MLCC位置过于靠近边缘或与工艺边垂直)、或装配过程中的PCB板弯曲等,常见的形貌见图 23和图 24。更多更详细的信息请见文献[13]的6、7、8节。
图 23 MLCC微裂纹常见的位置和形貌
图 24 MLCC崩裂
高Q值MLCC,介质材料为NP0,内电极为AgPd,外电极为AgNiSn。在射频应用中[32],ESR主要来自于内电极的极板电阻和内外电极的接触电阻,可以通过合理增加内电极层数、合适的内电极厚度、减少电容的长宽比、采用T型内电极、合理的倒角工艺和优化的烧端工艺等方法减小ESR,提高Q值。ESR三种测量方法的对比请见文献[33]。
2.6 失效分析
文献[10]给出了MLCC电容的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主要内容见图 25。当发生失效时,请按图索骥进行分析,根据失效场景进行根因查找。
文献[25][26][27][28]给出了很多MLCC的失效分析案例和方法,可供参考。
图 25 MLCC常见的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10]
2.7 参考文献
[1] 高温稳定型MLCC新介质材料的研究 赵春杰 硕士论文 2011
[2] 01005规格MLCC电容量异常偏低的研究 李鸿刚 电子工艺技术 2017
[3] MLCC的制程.mp4 国巨电子
[4] MLCC的发展趋势及在军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 邓湘云 电子元件与材料 2006年5月第25卷第5期
[5] X7R MLCC General Specifications AVX
[6] CAP Electrode Development for MLCC KEMET 1992年+1997年
[7] MLCC工艺流程介绍
[8] 玻璃釉电位器用电容浆料的研究 高官明 电子元件与材料 1994年10月第13卷第5期
[9] 厚膜高阻电容浆料的发展概况 张平春 贵金属 1982年8月第3卷第3期
[10] MLCC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 Murata
[11] MLCC电容老化机理 Murata
[12] MLCC的直流偏压容值下降的机理 Murata
[13] MLCC电容技术文档-EPCOS
[14] MLCC电容失效分析总结 王天午 电声技术 2018年第42卷第2期
[15] MLCC端电极Sn镀层的焊接失效分析 庄立波 电子元件与材料 2009年3月第28卷第3期
[16] MLCC内电极厚度对其性能影响的研究 陈长云 电子工艺技术 2010年
[17]片状多层瓷介电容器可靠性问题分析 宋子峰 世界电子元器件2004
[18] MLCC钯银内电极浆料性能研究 张韶鸽 电子工艺技术 2010
[19] MLCC制造中产生内部开裂的研究 张尹 电子元件与材料 2005年5月第24卷第5期
[20] Ni电极X8R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制备及性能 陆亨 电子元件与材料 2010年8月第29卷第8期
[21]多层片式瓷介电容器贱金属电极的制造方法 钟建薇 电子元件与材料2004年12月第23卷第12期
[22]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电极浆料研究进展 张丽丽 稀有金属快报 2008年第27卷第9期
[23]多层陶瓷电容器的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王俊波 绝缘材料 2008年
[24]片式电容器镀层的电子显微研究 庄立波 硕士论文
[25]多层瓷介电容器失效模式和机理 刘欣 电子元件与材料 2011年7月第30卷第7期
[26]导致 MLCC 失效的常见微观机理 李世岚 电子元件与材料 2007年5月第26卷第5期
[27]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失效分析 刘燕芳 电子元件与材料 2010年11月第29卷第11期
[28]多层陶瓷电容器银电极电镀锡铅失效原因分析 史勤刚 印刷电路信息 2010
[29] 多层陶瓷电容器与片式钽电容器的应用研究 陈园园 硕士论文 2015
[30] 多层陶瓷电容器质量相关的微观分析研究 史光华 硕士论文 2012
[31]高温X8R陶瓷电容器研究 王勇 硕士论文 2012
[32]射频高Q值MLCC的设计和工艺 陆亨 电子元件与材料 2011年11月第30卷第11期
[33]射频微波高Q值MLCC的ESR测试方法 赵丽颖 第十五届电子元件学术年会 2008年
[34]中温烧结X9R陶瓷材料研究 王新儒 硕士论文 2010
注:熔点 铜 1083℃;银 962℃;镍1453℃;锡 232℃ ;钯 1554℃
来源:电子制造资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