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嘉峪检测网 2021-11-07 21:57
聚己内酰胺(PA6) 俗称尼龙6,具有优良的机械强度、刚度、硬度、韧性、耐磨性,且具有优异的加工性能,适合于纺丝、注塑、挤出、吹塑等多种加工方式,主要应用于合成纤维和工程塑料领域,如汽车、电子电气部件、机械构件 、薄膜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电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尼龙6工程塑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注塑加工是尼龙6的主要加工方式之一,在保证制品性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缩短成型周期( 即由注射、保压、冷却定型、开模、取出制品到下一个制件生产开始前的一个完整的生产周期) ,同时制品应具有较小的成型收缩率,保证制品尺寸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为了提高尼龙6的综合性能,经常加入各种各样的改性剂,成核剂是尼龙6的注塑加工过程中常用的改性剂。尼龙6属于半结晶性聚合物,结晶特性对尼龙6的成形性能、力学性能都具有显著影响,在尼龙6注塑加工过程中添加成核剂,可以加快尼龙6的结晶速度,缩短其成型周期。
尼龙6注塑加工过程中采用的成核剂主要有无机矿物微粒( 如滑石粉、二氧化硅) 、金属氧化物( 如氧化镁、氧化铝) 、盐( 如褐煤酸钠、褐煤酸钙、苯膦酸钠、苯膦酸锌) 、低聚物( 如己内酰胺环二聚体) 、高熔点尼龙( 如尼龙46) 等。
目前,对成核剂在尼龙6中的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晶动力学等微观层面,作者选择较为常见的2种有机成核剂和2种无机成核剂分别用于尼龙6的注塑加工,研究了成核剂种类、用量对尼龙6注塑成型效果及其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等实际加工应用的影响,以期对尼龙6产品开发及加工应用提供指导。
成核剂及其添加量对尼龙 6 注塑成型效果的影响
不同成核剂及其添加量时尼龙6的注塑成型时间及成型收缩率见表1。从表1可知:纯尼龙6的注塑成型时间为23 s ,添加成核剂后尼龙6的注塑成型时间明显缩短,为12~ 19 s,且随着成核剂添加量的增大而降低,在成核剂质量分数为0.1%时效果已经非常明显,在成核剂质量分数为0.15%时基本达到最短成型时间,继续增加成核剂用量,效果不明显;
采用有机成核剂N22和DN时注塑成型效果优于无机成核剂滑石粉和白炭黑,且白炭黑在缩短成型时间方面的效果比滑石粉更差;纯尼龙6的注塑成型收缩率为1.3636%,添加成核剂后尼龙6的注塑成型收缩率明显降低,且随着成核剂用量的增加,尼龙6的注塑成型收缩率逐步降低,当成核剂质量分数超过0.15%后,成型收缩率变化不大; 当成核剂用量一定时,添加不同成核剂,尼龙6的注塑成型收缩率的差异不大。
成核剂及其添加量对注塑尼龙 6 结晶性能的影响
根据不同成核剂及其添加量的注塑尼龙6样条的DSC曲线,得到注塑尼龙6的结晶峰温度见表2。从表2可知:在未添加成核剂时,尼龙6的结晶峰温度为167.2 ℃,而添加4种不同的成核剂后,注塑尼龙6的结晶峰温度都显著提高,而且都是在添加成核剂质量分数为0.05%时,各样条的结晶峰温度均大幅提高至188 ~ 189℃ ;
继续增加成核剂质量分数至0.20% ,各样条的结晶峰温度基本不变,但成核剂为白炭黑时,随着其用量的增加,注塑尼龙6的结晶峰温反而略有降低,可能是由于白炭黑为纳米尺度的粉体,容易团聚,在其用量增加后分散效果降低。
成核剂及其添加量对注塑尼龙 6 力学性能的影响
成核剂及其添加量对注塑尼龙6力学性能的影响见表3。表3可知:未添加成核剂时,尼龙6的拉伸强度为66.3 MPa,断裂伸长率为75.6% ,缺口冲击强度为10.2 kJ/m2 ; 添加成核剂质量分数0.05%~0.20%,注塑尼龙6的拉伸强度明显提高,达73.90~77.63 MPa,而断裂伸长率和缺口冲击强度明显降低,分别为18.79%~29.43% 和6.50~9.83 kJ/m2,这是由于成核剂的存在使得尼龙6结晶度提高,材料的刚性提升,而结晶区的形变能力低于非结晶区,使得材料的延展性和抗冲击性能下降,但这些性能仍处在实际应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相比之下,添加有机成核剂N22和DN的注塑尼龙6的缺口冲击强度较高,而添加无机成核剂滑石粉和白炭黑的注塑尼龙6的缺口冲击强度较低,这是因为在尼龙6中有机成核剂的分散效果好,而无机成核剂粉体容易发生团聚,形成粒径较大的聚集体,使得实际的有效晶核数量减少,同时团聚体成为应力集中点,反而对力学性能有不利影响。
综合上述结果,相比无机成核剂,采用有机成核剂时,尼龙6的注塑成型效果、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更好。这是由于有机成核剂与尼龙6大分子链具有更好的亲和性,在熔融共混时在尼龙6中的分散效果更好。
在结晶过程中,有机成核剂更容易通过分子间作用力促使尼龙6分子链以成核剂为核心形成结晶。综合考虑,在尼龙6注塑加工过程中,添加有机成核剂质量分数0.10%~ 0.15%较为合适,可以有效缩短成型时间,降低成型收缩率,同时提高尼龙6的拉伸强度,且断裂伸长率和缺口冲击强度的降幅不大,继续提高成核剂的添加量,效果并不明显。
来源:研究与开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