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牙科脱敏剂的工作原理和风险管理

嘉峪检测网        2022-04-28 10:35

脱敏剂通常为单组份或双组份液剂、糊剂或凝胶。根据不同的作用机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1无机填料/再矿化型:发挥脱敏作用的主要成分通常为氟化钠、氯化锶或羟基磷灰石等;其余成分可能包含摩擦剂(如碳酸钙、磷酸氢钙、二氧化硅等)、润滑剂(如甘油)、赋形剂、调味剂等。

1.2胶原变性封堵型:例如以戊二醛为主要成分,其余成分可能包含2-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

1.3薄膜封闭型:例如涂布后可迅速形成透明薄膜覆盖于牙本质表面。

以上几种类型可能是单一成分发挥脱敏作用,也可能是几种成分协同发挥作用。此外,还可能有其他脱敏成分的产品,如含有硝酸钾、精氨酸或单氟磷酸钠等。

在产品结构组成中应规范完整表述各组分的名称,原则上不能采用“等”字概述;应明确产品所含水质级别,如纯化水。

2.产品工作原理/作用机理

临床使用较为普遍的脱敏剂产品主要通过堵塞牙本质小管,减少液压传导从而脱敏,如下图所示:

牙科脱敏剂注册审查指导原则正式发布(附全文)

脱敏剂处理前的牙本质表面扫描电镜图(×1000)

 

牙科脱敏剂注册审查指导原则正式发布(附全文)

   脱敏剂处理后的牙本质表面扫描电镜图(×1000)

根据不同的作用机理,脱敏剂可以分为无机填料/再矿化型、胶原变性封堵型、薄膜封闭型等。①无机填料/再矿化型:例如含氟化钠的脱敏剂,通过氟离子参与到牙齿表面羟基磷灰石的溶解再沉积过程,形成氟化钙、氟磷灰石并沉积封堵,促进牙齿再矿化,同时起到防龋及脱敏的效果;含氯化锶的脱敏剂通过形成难溶性锶盐,如碳酸锶、锶磷灰石沉积在牙本质表面实现封堵;含羟基磷灰石的脱敏剂,羟基磷灰石在形态结构方面和牙釉质中磷灰石晶体结构十分类似,可促进牙齿再矿化,进而堵塞暴露的牙本质小管,起到脱敏的作用;②胶原变性封堵型:如含戊二醛的脱敏剂,戊二醛使牙本质小管中的液体蛋白变性、凝固,封堵牙本质小管,2-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可溶于牙本质小管液,协助戊二醛进入小管内发挥作用,从而达到脱敏目的;③薄膜封闭型:例如产品涂布后可迅速形成透明薄膜覆盖于牙本质表面,起到初期封闭和保护作用。

以上描述来源于已上市产品信息及参考文献,未列举完全,仅供参考。注册申请人应结合申报产品特点论述产品作用机理,明确各组分的作用及构成比例设定的依据,是单一发挥作用还是协同发挥作用。

3.型号规格

对于存在多种型号规格的产品,应当明确各型号规格的区别。应当采用对比表及带有说明性文字的图片、图表,描述各种型号规格的结构组成、功能、产品特征和性能指标等内容。

4.包装描述

以图示及文字描述的方式说明所有产品组成的包装信息。

6.适用范围和禁忌证

6.1适用范围:用于缓解因牙本质暴露而引起的牙齿敏感症状。

6.2适用人群:适用于有牙本质敏感症的人群。

6.3预期使用环境:一般在医疗机构、牙科诊所内使用;部分产品可能多次使用或家用,应说明谨遵医嘱或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

6.4禁忌证:应明确产品可能存在的禁忌证,至少包括已知对脱敏剂成分过敏者禁用。

7.不良事件情况(如适用)

应当提交申报产品的上市、销售、不良事件和召回等相关情况分析资料。

(三)非临床资料

1.产品风险管理资料

应对牙科脱敏剂进行风险分析(参照YY/T 03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对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实施风险管理。以下依据YY/T 0316附录E列举了牙科脱敏剂的主要危害举例(见表1)。    

表1牙科脱敏剂的主要危害举例

危险(源)

可预见的事件序列

危险情况

生物学和化学危险(源)

生物污染

包装破损或使用时操作不规范造成生物污染;产品微生物指标过高

产品带致病菌,引起患者身体不适或感染

环境污染

生产环境污染产品,如外来的粉尘、微生物、其他杂质等

引起患者身体不适或感染

生物相容性

采用了不合格原辅材料;生产引入了外来物质

产生毒性或刺激

化学危害

生产工艺控制不严

不正确的配方(化学成分)

未按照工艺要求配料

添加剂或助剂使用比例不正确

氟离子含量超出安全范围

造成毒性危害

操作

危险(源)

由不熟练/未经培训的人员使用

操作不熟练、操作失误

无法保证使用安全性

导致操作失误,导致无法达到满意的脱敏效果

使用产品时未按照说明书中操作方法操作

错误操作;未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无法保证使用安全性

导致操作失误,导致无法达到满意的脱敏效果

忽视说明书中禁忌证、警示信息等内容

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过敏;产品接触到牙龈、皮肤、眼睛等其他部位

引起患者过敏,牙龈、皮肤、眼睛等其他部位产生刺激性

信息

危险(源)

不正确的标签

外部标记不全面、标记不正确或不能够清楚易认

错误使用;储存错误;

产品辨别错误

不正确的说明书;说明书上的注意事项、禁忌证不全

缺少详细的使用方法、必要的警告说明

错误操作;无法保证使用安全有效性

对医疗器械寿命终止缺少适当的决定

没有标识产品有效期

超出有效期的产品被使用,或因材料老化产生而导致产品性能不符合要求

不适当的产品包装(产品污染和/或变性)

生产、运输、搬运和储存过程中导致包装破损;包装封口不严密;包装材料选择不适当;使用前未检查产品包装状态

产品使用性能无法得到保证

再次使用和/或不适当的再次使用

未说明产品配件(如有)使用方法;产品多次使用,未说明具体操作方法

出现细菌感染、交叉感染等现象

 

分享到:

来源:嘉峪检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