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嘉峪检测网 2022-06-06 13:59
当前,在我国仿制药制剂的开发领域,溶出曲线的价值之争一直未有停歇。本文在此,就溶出曲线的价值进行讨论。
一引言
在正式讨论之前,笔者提出3个问题:
1. 参比制剂的各个批次,BE是否等效?
这个问题似乎比较傻,甚至外行。参比制剂的各个批次之间怎么会不等效?不等效岂不是每批都要做BE?因此,参比制剂各个批次之间,是等效的。
2. 参比制剂的各个批次之间,BE为什么等效?
这个问题看上去是废话,没有什么好回答的。因为参比制剂各个批次用的是同一个处方工艺,同一条生产线,并且上市前已经进行多批次的工艺重现性试验,生产工艺稳定可重现。因此,说白了各个批次做出来的药品是一模一样的。
3. 如果自制制剂和参比制剂也是一模一样的,那么BE会不会等效?
想必这个问题最大的疑问和争议是,什么样的自制制剂才算与原研一模一样?!笔者想解释一下,在这里什么叫“一模一样”。
两个药品(本文中药品及药物仅指口服固体制剂)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等外观属性一模一样,不算一模一样;只有内在属性一模一样,才算一模一样。药品的内在属性一致,生物等效性(BE,bioequivalence)是现行通用的衡量指标。
BE是研究药物吸收的程度和速度的。药物的吸收,确实与体内各种环境相关,但是药物如何吸收,这是创新药的工作重点。仿制药的工作重点,是做出与参比制剂一样的药物。如果自制和参比制剂做得一模一样,那么应该是:既然自制与参比一模一样,那么参比怎么吸收,自制就怎么吸收;不需要知道参比制剂的吸收受什么影响,在哪里吸收。只需要把自制制剂和参比制剂做得一模一样。
二溶出曲线的价值
1. 区分力的概念
溶出曲线究竟是做什么的?在这里尝试解释一下。笔者通过百度找到了两张儿童玩具的图片。玩法不再介绍。
每一个模具都有特定的形状,模块只有符合这个形状,才能顺利的放入模具中。但是,如果模具的直径特别大,模块未必需要符合这个形状,就可以通过(如下图)。
因此,只有使用一个非常合适的模具,才能保证筛选出所需的模块(如下图)。由图可见,通过五角星的模块可以筛选出一系列相同的五角星。通过了这个五角星模具,筛选出来的东西,都是一模一样的五角星,这是有效的筛选。
上文提到的“模具论”,直径过大的圆,就是没有区分力的曲线,就像很多公开质量标准的溶出检测方法,这样的溶出方法无法区分不同药品之间的差异;而真正的有区分力的曲线,是那个五角星模具。有区分力的曲线,可以筛选出一模一样的产品。
笔者认为,理想的有区分力的曲线,是一段以零级状态释放的曲线。因为零级释放是可以区分释放速度的理想状态。实际工作中,有区分力的曲线,通常是一条30-60min内逐步释放出85%以上药物的曲线(本文中不对此进行赘述)。
2. 区分力的价值
这条有区分力的曲线是做什么的?
从“模具论”中可以得到结论:一条好的有区分力的曲线,可以控制产品的质量。在实际药品开发的应用中,这条曲线可以区分药物的释放速度。释放速度是与吸收相关的本质质量属性,只有把释放速度做成一模一样,才能保证内在属性一模一样。
药物释放速度受到的影响是多重的,原料药晶型,原料药粒径,辅料型号,辅料来源,以及制剂的工艺等等,等等。换言之,上述全部的处方工艺因素,最终可以集中反映在药物的释放速度上。
溶出曲线可以区分出释放速度。是的,一条好的溶出曲线,就是那样神奇,她可以把药物从原料到辅料,到制备工艺,各个模块的关键内容,都反映出来。你找到了那条曲线,就找到了综合衡量两种药物质量的天平,这个天平有多精密,你做出来的制剂就有多一致。不夸张的讲,这条曲线是一条“破案”的线索,她能帮助你侦查出原研药物的处方工艺。
总结一下:一条好的溶出曲线可以集中反映某一药物几乎全部的处方工艺特征。这条曲线找得好,你将获得一个能够在吸收本质上与原研一模一样的处方工艺。
当然,完全有可能使用与原研制剂溶出不一样的产品,获得生物等效性合格的仿制药。完全可以不依靠溶出曲线获得合格的仿制药,那是高手中的战斗机,因为他(她)根本不需要知道一个衡量原研特征的尺子,不需要知道原研的处方工艺特征,仅需要根据原研的原料和PK参数就可以设计处方工艺,理论上可以。理论上不把仿制药和原研做的一模一样,存在着实现生物等效的可能。(但这个时候需要经过BE研究来调整处方,体外溶出比较研究已无意义,何去何从由研究者自行决定)
3. 溶出曲线和体内的关系
如前所述,溶出曲线并非用于模拟体内吸收,仅仅是能够确认两种制剂的一致性。某一内在属性一致,就像参比制剂不同批次的质量一致一样。
因此,不要再去查药物的吸收部位,然后苦苦研究您的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人工十二指肠结肠直肠液了,溶出曲线不是用来模拟体内环境的(而且笔者甚至看到过模拟人工X液去比溶出,预BE失败的。当然啦,人工这个液那个液又未必有区分力)。
FDA的指导原则《Waiver of In Vivo Bioavailability and Bioequivalence Studies for Immediate-Release Solid Oral Dosage Forms Based on a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翻译成中文是《基于BCS分类的口服速释固体制剂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豁免》。笔者并不了解FDA对这一指导原则的具体操作方案,但根据汉语意思的理解,溶出曲线比对的成功,是作为BE豁免的依据,而不是继续进行BE研究的依据。这是基于对溶出曲线可以作为衡量产品质量一致的理念。
当然有各种个案,例如高变异的药物(实际上高变异药物已经使用四周期把统计学的问题解决了,因此我们往往看到高变异的反而BE过得多。往往,不是很多,不要拿这个拍我),还有其他的例如首过效应很大的药物,还有一些生物利用度非常低的药物(笔者认为首过很大的药物和生物利用度非常低的药物并不适合用BE评价,在此文中不做讨论),等等。
怎样做出两种生物等效的药品,在于处方工艺的筛选优化,这是制剂工艺学的精华;如何不经BE试验就能证明药物具有内在质量一致性,这是质量方法学的精华。QbD的原则在于:现有Q,后有D。Q和D一样重要;但是对于仿制药来讲,这个Q,只有是参比真相Q,才能有后面的仿制成功D。
三赠言
到这里,相信否定溶出曲线这种价值的人是绝大多数了,笔者把最后的三点经验和感悟留给少数的肯定和迷惑的人:
1. 为什么要进行多条曲线的研究?
从接触溶出曲线开始,笔者渐渐领悟到了溶出曲线的价值。正因为认为溶出曲线的价值如此,笔者一直认为找到一条曲线就够了,因为那条曲线已经可以精密的衡量出两种制剂的等价与否。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一般来说,使用一条有区分力的曲线把F2对好了,其他的曲线也没有问题了。
直到笔者做了一个在两条有区分力的介质中得到结果不一样的项目。
这个品种和很多品种一样,在ABC多个介质中都有区分力,笔者就像往常一样,挑了其中一条,做处方工艺开发。在A介质中对到70多了,感觉没问题了,检下其他介质吧,小试就能交差了。没有想到,在B介质中,对不上。
再用一个玩具模型论述下。
左侧模块往右侧模具中放,是可以通过筛选的,尽管模具缺了一个角。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左侧模块的本质属性与右侧模具还是有细微的差距。
多条有区分力溶出曲线的价值,就是让模具的边尽可能的多。药物的本质信息的展示,在一定程度上,与曲线(有区分力)的条数正相关。
但溶出曲线并非多多益善,3-5条也已经达到了目的,再多会徒增工作量。溶出曲线过多,就会造成过度区分。正如常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参比制剂在我们选择的介质中,各批次都不相似”。
因为您选的这条介质,是一个40边型,不太容易对得上。参比的要求没有这么高。
但1条不可以。1条的风险高于4条。但是4条的风险和40条可能差不多。
多个介质的意义,在于增加天平的精密度。一条万万不可,会有假象。(不是为了模拟体内多个生理环境!)
2. 为什么推荐使用生理pH的介质做溶出曲线研究?
由于溶出曲线与体内环境的模拟没有关系,因此,溶出曲线并不需要使用生理pH介质。但为什么FDA推荐的介质往往是生理pH范围内的呢?笔者认为,是因为人体的生理pH太宽了,从1覆盖到7.8,也没剩下什么pH了。
有兴趣的同仁可以去找一下FDA公布的溶出曲线,有的溶出曲线,就是不在生理pH值范围内进行研究,有的品种不但不在生理pH值范围内进行溶出曲线研究,而且还使用了大量的表面活性剂。
溶出曲线的选择,与生理pH并无关系,您选了一条含10%SDS的5M盐酸,能够把产品区分开,就是有区分力的曲线。
3. 关于漏槽条件
有区分力的曲线和漏槽条件并无关系。理论上讲,漏槽条件做出来的曲线,往往没有区分力。笔者也听到过把介质条件做成漏槽条件附近,有区分力的曲线,但笔者相信那是因为由于制剂的赋型,改变了API的漏槽特征。
综上全文,溶出曲线的价值,不在于模拟体内环境,在于体外的质量控制,最有体内价值的质量控制。
并不存在体内外相关的介质,溶出曲线本来就是用来区分药物的体外质量的。对于仿制药来讲,研究溶出曲线,并不是为了研究体内外相关性,仅仅是为了研究仿制药与原研药的相似性。
来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