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9日从福建吉特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悉,其生产的全球首个用废弃牡蛎壳研发的骨填充材料今日上市。此产品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标志着我国在体内植入高端医疗器械领域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吉特瑞工作人员展示废弃牡蛎壳制成的骨填充材料。记者 石美祥 摄
记者在吉特瑞看到,一款小玻璃瓶中的白色粉末,就是神奇的骨填充材料。“像是修房子用的建材,塑形和植入人体后,会吸引骨细胞‘住’进去,实现新骨再生、骨缺损愈合。”公司创始人张其清打比方说。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需求市场,但国内骨科修复材料七成以上市场被国外厂商占据。核心竞争在于原材料创新,此次福州“智造”的新产品首创就在原材料——废弃牡蛎壳。
成分纯天然是第一优势。“目前行业内主要有自体骨、异体骨、移植骨、化合物骨材料等,存在取材难、成本高、产量低、风险大、吸收差、降解难等弊端。”张其清说,牡蛎壳含有大量的碳酸钙、氨基酸及各种微量金属元素,通过技术攻关,用其转化为多孔结构的骨填充材料,与人体骨成分、结构相近,能同时解决上述诸多弊端。
“取之不尽”的低廉成本是第二优势。相比于昂贵的进口材料以及其他材料,福州丰富的牡蛎壳价格低,大大降低成本,可谓变废为宝。目前,吉特瑞已在福清、罗源和连江等地设立原料供应基地。
传统使用的骨科创伤类修复材料以进口居多,价格每克在4000元至6000元。“我们每克2000元,降低50%甚至更多。
最关键的是,治疗效果不打折。”张其清说,产品已在全国多所医院开展双盲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在临床使用中安全有效。
“该产品的问世,也许是开创了中国自青蒿素以来,在全球首次开发成功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受众面大且量广的体内植入高端医疗器械的先河,成为向海问药的典范,引领国际该领域的前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委贺西京教授说。
作为福州人,这是张其清及其团队深耕“蓝色药库”的生动实践。从2005年提出设想,到2013年创立吉特瑞,实现从实验室研发到生产线建设,再到获得高端植入型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生产许可证,花了18年。
走进吉特瑞生产车间,两条生产线开足马力高速运转,一批批成品陆续下线装箱。“订单已经排到明年,预订的产品总价值超千万元。”张其清透露,吉特瑞正发力一条全新赛道,争取创造下一个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