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方法开发活动一般应满足以下三个要求:科学合理的设计、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兼顾效率与成本。
本文主要以HPLC方法开发为例说明笔者的观点。
一、科学合理的设计
对分析方法的限度、实验条件、计算方法、系统适用性试验、样品处理等5个方面分别详细研究各项参数选择的合理性。各项参数的选择不得有明显的风险,如未评估溶剂效应风险、超说明书使用色谱柱、含量测定二步稀释未评估误差、未评估缓冲盐缓冲能力、未评估流动相强吸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等。
分析方法设计相关内容繁多,本文难以尽述,请参阅笔者其他方法开发相关文章,或关注药视网“HPLC方法开发高手养成计划”系列课程及其它线下方法开发课程。
二、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
在方法开发时应基于物料性质、研究数据与方法性能的理解识别分析方法中存在的高风险因素,并进行必要的评估与研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使分析方法在全生命周期(包括方法开发与验证、方法转移、日常检测)的风险处于可接受的水平。
因此对于用于商业批产品放行检测等一类长时间使用的分析方法,在方法开发期间其性能应有足够的储备,高风险项应充分研究,以应对仪器、试剂、耗材、操作人员等外部环境发生改变的挑战;例如高风险杂质峰应达成基线分离并有明显间隔,不得设置难以实现的参数范围限制(如流动相pH±0.05),存在残留吸附的情况应详细说明定量限、准确度范围下限的验证的注意事项......
此外还需评估物资性质与供应的稳定性,即分析方法所使用的仪器、耗材、试剂等物料在不同供应商、批间、批内等应具有相同的性质,在预期的时间范围内有稳定的来源。在实践中一般建议如下:
● 优先考虑使用简单无机盐、避免使用复杂有机物作为流动相的添加剂,如使用磷酸及其盐等无机盐代替三氟乙酸(不同供应商的三氟乙酸在某些杂质检测中结果存在明显差异);
● 考虑采用国内供应商的产品如液相色谱仪(如华谱科仪)、色谱柱(如纳谱分析)以规避中西方摩擦可能引起的相关风险;
● 避免使用不成熟的分析技术、技术不成熟的产品或市场竞争能力弱的公司的产品......
三、兼顾效率与成本
在满足上述两个要求的前提下,分析方法开发时应统筹规划效率与成本的相关设计,尽量简化操作、缩短运行时间、使用价格低廉的试剂与耗材,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在实践中一般建议如下:
3.1 限度
● 只要科学合理,应尽量论证更大的限度(收紧限度是在此之后的对产品质量的内部更高要求,建议为内控标准而不是申报标准),以减少质量控制的难度;相关内容详见笔者在注册圈公众号的“杂质限度制定系列文章”;
● 基于风险科学合理地减少需要进行产品质量控制的项目;
3.2 样品处理
● 操作步骤尽可能简单;
● 可根据溶质性质在溶剂中加入酸、碱等助溶剂减少溶剂中有机相的比例;
● 有关物质与含量测定等不同检测项在方法开发时应统筹考虑是否可以共用同一份溶液;
3.3 实验条件
● 同一个项目用到的流动相、色谱柱与溶剂种类应尽可能少;
● 采用质量相近、价格相对低廉的国产仪器、色谱柱、试剂等;
● 杂质定位尽可能使用相对保留时间(充分评估相对保留时间的耐用性),而不是对照品,以减少日常检测过程中的对照品需求。
● 采用短、小粒径色谱柱代替常规色谱柱以缩短运行时间;
● 长时间运行的分析方法运行时间应尽可能短,有关物质一般建议不超过30分钟、含量测定10分钟......
3.4 计算方法
● 在准确度符合要求的前提下,杂质计算方法优先使用主成分外标法、自身对照法、峰面积归一化法,避免使用对照品外标法、内标法、标准加入法,减少杂质对照品制备、采购、管理的成本;
● 在准确度符合要求的前提下,优先考虑单点外标法,避免使用标准曲线法;
3.5 系统适用性试验
● 系统适用性试验分离度只考察分离风险最高的组分,灵敏度以主成分评估所有组分;
● 系统适用性试验如考察降解杂质的分离度,可采用主成分对照品强制降解制备系统适用性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