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设计过程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识别与控制

嘉峪检测网        2024-03-17 09:47

基于生命周期观点,对原材料获取、设计、生产、运输和(或)交付、使用、寿命结束后处理和最终处置等产品实现各阶段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识别与控制,是GB/T 24001—2016/ISO 14001:2015和GB/T 45001—2020/ISO 45001:2018两个标准对产品实现过程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控制的全面阐释,也是两个标准全过程、全要素识别、控制产品实现过程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确保产品本质环保、本质安全的初衷。但贯标认证的现实是,人们对设计过程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识别与控制的理解、认识和实践却不尽如人意,还基本停留在设计过程外在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控制及审核上,而对设计过程自身所导致的产品内在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控制及审核并不深入。
 
识别与控制设计过程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重要性
 
GB/T 24001—2016/ISO 14001:2015标准和GB/T 45001—2020/ISO 45001:2018标准提出基于生命周期观点识别并控制环境因素和危险源,亦即组织在识别并控制环境因素和危险源时,既要识别、控制产品提供过程的外部因素,诸如人、设备设施、采购、规范文件、社会、认知和文化等所导致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也要识别、控制由设计所导致的产品的内在因素,诸如产品的组成、尺寸﹑表面状态﹑形状﹑配合、匹配、质量等所导致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而从源头起,全要素、全过程识别、控制产品实现过程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GB/T 24001—2016/ISO 14001:2015标准和GB/T 45001—2020/ISO 45001:2018标准基于生命周期观点识别、控制环境因素和危险源,打开了产品通向环保、职业健康安全的大门,为确保产品环保、职业健康安全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对识别与控制设计过程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认识与理解
 
产品设计按产品生命周期时段可分为方案设计、技术设计、物流运输与交付设计、使用与维护设计、修理与增改装设计、寿命结束后处理设计和最终处置设计,其中方案设计、技术设计是其他后续设计的基础,方案设计、技术设计适应统筹后续其他设计,为其他后续设计铺好路、留有广阔的空间。
 
方案设计过程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控制
 
方案设计是上述设计的顶层设计,是产品功能特性设计和物理特性设计的总体设计,其物理特性设计承载着产品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因而在方案设计时,应首先从总体上明确产品结构、原材料选取、零部件组成、几何形状与尺寸﹑表面状态﹑能量匹配、质量等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设计的准则,以减少或避免可能因产品结构、设备布局、材料选取、防爆、防泄漏、防触电、防辐射、动力匹配等一项或多项设计不合理所导致的物耗和(或)能耗大、有毒有害气体/液体意外泄漏、能量意外释放和水、声、气、渣意外排放等一项或多项环境因素的产生和物体打击及其他各类机械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爆炸、中毒、窒息等一项或多项危险源的意外产生。设计准则依其设计的产品复杂程度不同,可包括环境友好型设计、工程设计、冗余设计、防差错设计、可维修性设计、失效分析、清洁文明生产和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设计等一项或多项要求。
 
技术设计过程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控制
 
技术设计是方案设计的细化和具体落实。技术设计应减少或避免因设计不合理所导致的工耗和(或)能耗大、原材料利用率低、原材料与零部件品种多、原材料环保品性差、工装器具标准化率低等一项或多项环境因素的产生和产品装配、检测、调试、搬运等过程的物体打击及其他各类机械伤害、零部件加工/检测/调试/装配时粉尘、噪声、辐射、灼伤、冻伤、触电、淹溺、火灾、爆炸、中毒、窒息、高处坠落、高空坠物等一项或多项危险源的意外产生。技术设计应充分考虑:工艺(工序)的通用化、系列化、柔性化,零部件的标准化、组合化、轻量化,原材料品种的少量化、环保化、继承化,工装器具的标准化、系列化、安防化。对于确定的防护装置和重要环境因素、不可接受风险,应在相应位置、工序部分予以醒目标识。
 
物流运输与交付设计过程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控制
 
产品形成各过程的内场运转、成品交付的外场运送和交付,既是产品实现的主要过程也是产品提供过程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识别与控制的重要一环。因此,物流运输和交付时,应对运转或运送工具、批量、时机、方式、包装、码放和交付时应提供的备品、备件、专用工具、安装使用培训、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告知等一项或多项进行必要的设计,以减少或避免因运转/运送工具、批量、时机、方式、包装、码放等选择不当、培训不到位、专用工具配置不适宜、必要的告知缺失等所导致的产品倾覆致人体伤害、运力不足或过剩致能效比低、包装器材环保品性差或包装量不易装运致人体损伤、培训和(或)专用工具配置不到位致误操作、运载工具不适宜导致机械或交通事故、告知缺失致违章作业等一项或多项环境因素/危险源的产生。
 
使用与维护设计过程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控制
 
这里的使用与维护设计,是指产品使用需注意的事项和需维护保养事项的设计。通过注意事项和维护保养事项的设计,以减少或避免因误操作、维护保养不到位所导致的产品的防尘、防爆、防泄漏、防机械伤害、防电击、防烫伤、防灼伤、防淹溺、防辐射等一项或多项防护措施失效和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等功能、性能下降以致出现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事故。使用与维护设计应通过产品使用手册等文件明确产品安装、调试、使用注意事项,维护保养(包括点检)项目及相应的方法和周期。
 
修理与增改装设计过程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控制
 
修理与增改装设计,除了依据修理、增改装的规模、复杂程度,参照前述的方案设计和技术设计并充分考虑绿色再制造等因素,在修理与增改装前进行相应的方案设计和技术设计外,还要在产品出厂前进行产品使用期间修理级别设计,通过产品使用手册等文件明确应开展的各项级别修理以及相应的修理周期、修理项目、修理方式、有害材料处置等,以减少或避免因修理周期、修理项目、修理方式不当而导致产品安全性、可靠性等功能、性能的下降,以至于出现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事故或产品利用率低、修理成本高,以及因有害材料不当处置而导致污染环境、危害生命健康。
 
寿命结束后处理设计过程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控制
 
寿命结束后处理设计过程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控制包括两方面:一是对产品功能、性能进行全面的鉴定,以确定其是否可延寿使用或延寿修理(改装)使用;能延寿使用或延寿修理(改装)使用的,根据需求应尽可能延寿使用或延寿修理(改装)使用,以减少再制造的物耗、能耗、工耗;对延寿使用或延寿修理(改装)使用的,应进行相关的使用与维护设计和修理与增改装设计。二是对不能延寿使用或延寿修理(改装)使用的,作最终处置。
 
最终处置设计过程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控制
 
最终处置设计过程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控制,一是要把握产品的结构和布局;二是要充分掌握(若有)盛有易燃易爆、辐射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部位、结构以及防爆、防辐射、防泄漏措施;三是要充分考虑:可重复利用材料的拆解、回收和利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拆解和利用;有害物质的回收、处理;稀有/贵金属的回收,以便于分解、拆卸、复用、再生和回收为原则,减少或避免因此而导致的火灾、爆炸、有害物质泄漏、机械伤害等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事故、事件的发生;因废油、污水、废气、废渣、废弃的原材料、结构件、元器件等有害器材回收处理不当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和职业健康安全损害。
 
设计过程的组合和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与控制的整合
 
设计组织依其使命任务和(或)设计任务需求,可能只承担上述设计中的某一项设计也可能承担其中的两项或多项,而对于全寿命周期保障或主体责任单位的组织,则要承担上述设计中的全部。对于涉及两项及以上设计的:一是设计过程依其产品用途和其结构的复杂程度,可以单独或以任意组合的方式进行;二是相同或同类的环境因素、危险源可能在一个或多个设计过程同时出现。因此,设计过程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控制,既可单纯地按设计过程一一对应地进行,也可按环境因素、危险源的性质和(或)类别以任意整合的方式进行。
 
设计过程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相关要求,可通过设计任务书、制造(建造)大纲和(或)质量计划、设计准则、设计策划书和(或)设计计划书、设计输入等一项或多项文件提出。设计过程产生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控制,除在相应的各个设计输出文件上分别体现外,也可通过“设计过程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和控制表”“设计过程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表”的形式集中表述。
 

 
分享到:

来源:《中国认证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