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真实世界研究设计的3大类型

嘉峪检测网        2024-03-20 10:24

根据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的《药物真实世界研究设计与方案框架指导原则(试行)》,真实世界研究设计的主要类型有观察性(或非干预性)研究设计、干预性研究设计(如实用型临床试验)和单臂研究设计。
 
其中,单臂研究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设计形式,其研究组可以是干预性的,也可以是观察性的,其外部对照通常基于真实世界数据而设定。
 
1、观察性研究设计
 
观察性研究可分为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横断面研究等。以因果推断为目的的观察性研究通常采用队列研究设计。
 
根据研究方案中定义的真实世界研究起始时间和结局发生的时间,队列研究可分为回顾性、前瞻性和回顾前瞻性队列研究。
 
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的是历史数据,即研究开始前生成的数据;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的是研究开始后的数据;回顾前瞻性队列研究既收集已有的历史数据,也收集研究开始后的数据。
 
队列研究设计主要考虑目标人群队列、因果推断和质量控制三个方面。
 
1.1目标人群队列
 
目标人群队列根据临床所关心的问题而定,具体以数据体现,即目标人群从研究的治疗开始到观察期结束所形成的纵向观测数据。
 
目标人群队列的具体定义应基于研究目的、入排标准(包括本研究用治疗的初治者(本指导原则在实操上定义为:纳入研究队列之前在充分的洗脱期内未使用研究用治疗的病例)或非初治者)、数据来源和数据治理/管理计划综合考虑。
 
鉴于数据来源的多样性,需充分评估研究人群的代表性及研究结论的外推性。
 
目标人群所收集的重要变量包括治疗(含研究队列和对照队列)、基线、协变量(如基线协变量、时依变量)和结局变量等。观察性研究的样本量应在充分考虑混杂因素、缺失数据等因素的基础上满足统计假设的要求,通常不设上限,特别是回顾性研究。
 
队列起始时间、观察期/随访期的长短和观测时间点/访视点的确定应符合所研究疾病的特征、临床实践和临床评价要求。
 
1.2因果推断
 
观察性研究由于变量间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因果推断具有挑战。
 
不同分析模型的选择往往会导致分析结果不同。因此,为了避免结果驱动的偏倚,需要在设计阶段明确主分析将要采用的分析数据集、分析模型及其相对应的统计假设。
 
为使研究结果更为准确和稳健,应考虑混杂偏倚、选择偏倚、信息偏倚等重要偏倚识别及控制方法,以及缺失数据的处理策略及其基于的假设。
 
还应针对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因素,如模型假设背离或各类潜在偏倚来源,充分考虑敏感性分析及定量偏倚分析计划和策略。
 
1.3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获得高质量的分析数据。 
 
一方面,需要事先制定数据治理计划(针对历史数据)或数据管理计划(针对前瞻性收集数据),保证所产生的数据能够满足适用性要求(参见《用于产生真实世界证据的真实世界数据指导原则(试行)》);另一方面,应制定具体措施保障观测变量值的准确性,例如在保障测量工具、度量单位和评价方法的一致性方面的具体措施。
 
2、实用临床试验设计
 
实用临床试验(pragmatic clinical trial,PCT)又称实操临床试验或实效临床试验,是指尽可能接近真实世界临床实践的临床试验,是介于传统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 trail, RCT)和观察性研究之间的一种研究类型,属于干预性研究。
 
与RCT不同的是:PCT的干预既可以是标准的,也可以是非标准的;既可以采用随机分组方式,也可以自然选择入组;受试病例的入选标准可以相对较宽泛;对干预结局的评价不局限于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PCT更多地使用临床终点,而很少使用传统RCT中可能使用的替代终点;可以同时考虑多个治疗组,以反映临床实践中不同的标准治疗,或设置多个剂量组达到剂量探索目的;一般不设安慰剂对照;如果因难以实施而不采用盲法,应考虑如何估计和控制由此产生的偏倚;数据的收集通常依赖于患者日常诊疗记录,但也可以设置固定的随访时间点,其时间窗通常较 RCT更宽。
 
与观察性研究不同的是,PCT是干预性研究,尽管其干预的设计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PCT设计应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①收集到的数据是否适用于支持产生真实世界证据;
 
②治疗领域和干预措施等是否符合各种形式的常规临床实践;
 
③是否具有足够的可以用于评价的病例数(特别是临床结局罕见的情况);
 
④参与PCT的各试验中心甚至不同的数据库之间对终点的评价和报告方法是否一致;
 
⑤是否采用随机化方法控制偏倚;
 
⑥当盲法不可行时,应考虑非盲对结局变量,特别是患者报告的结局,可能产生的影响,可使用不受治疗分组影响的客观终点(如中风、死亡等),以减少非盲可能带来的偏倚;
 
⑦分析方法的考虑可参照观察性研究的分析方法。
 
对于实用随机临床试验,还需要特别阐明治疗策略的选择(如单次治疗策略或持续治疗策略)和有效性的主分析所基于的数据集。
 
由于P-RCT在随机化之后出现的治疗策略更改、剂量改变、停药、转组、数据缺失等情况较RCT更为普遍。因此,相较于RCT通常基于ITT/mITT(调整ITT)进行主分析,P-RCT则需要考虑基于符合方案数据集是否更为合理的问题,或者考虑更加合适的数据集定义,并在样本量计算时予以充分考虑。
 
3、单臂研究设计
 
采用单臂研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其前提条件是否充分。例如,采用RCT难以实施或具有重大伦理风险,属于危及生命、复发难治、无药可治或甚为罕见的疾病。单臂研究组如果是干预性的,为单臂试验;如果是非干预性的,为单臂观察性研究。
 
无论是干预或非干预的,单臂研究设计通常应设置外部对照,外部对照采用的形式有基于疾病自然史队列数据或其他外部数据的历史对照或平行对照,或者目标值对照。
 
为了减少偏倚,采用外部对照需考虑其目标人群特征(人口学、基线水平和临床特征等)、诊断和治疗标准、伴随治疗、结局的测量和评价标准等对结局(预后)有潜在影响的各种因素与研究组是否足够相似,以保证与研究组有较好的可比性。
 
此外,单臂研究设计至少还应考虑以下内容。
 
3.1研究组设置
 
研究组的设置主要分干预性和非干预性,前者更为常用。 
 
对于干预性设计,研究组需要定义标准干预,且在研究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所规定的干预措施;对于非干预性设计,研究的治疗通常没有统一标准,且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同时接受其它治疗,使得治疗模式较为复杂多样,对此可通过设置合理的入选和排除标准来定义较明确的目标治疗。
 
3.2对照设置
 
(1) 历史对照 
 
以既往获得的疾病自然史队列或其它外部真实世界数据作为对照,应考虑人群异质性及不同历史时期对疾病的定义、诊断、分类、自然史和可用的治疗手段等对疗效可比性和一致性的影响。
 
(2) 平行外部对照 
 
收集与研究组同期的疾病自然史队列或其它外部真实世界数据作为对照。 
 
(3) 目标值对照 
 
目标值的确定应有充分依据,优先依次考虑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专家共识。否则,需要根据已有的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公开发表的文献、研究报告、相关研究的原始数据等,通过综合分析确定目标值。
 
(4) 混合对照 
 
将既往及研究同期获得的外部数据混合在一起形成对照臂。这些外部数据可以是日常的病例记录,也可以是过去开展不同的临床研究(观察性或干预性的)所获得的数据。
 
研究开始前需评估外部数据的适用性、代表性和预先设定不同部分数据合成时的权重系数,建议预先设置敏感性分析评估混杂因素、不同权重系数等对研究结论的影响。
 
3.3其它考虑
 
采用外部对照的单臂研究由于混杂因素、人群异质性和各种可能偏倚的影响,因果推断结论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克服或减少这些局限,除上述考虑外,还应注意:
 
①主要终点采用客观指标,如肿瘤临床研究的客观缓解;
 
②明确并严格把握入组人群的入排标准及筛选过程;
 
③要确保所采集的数据符合真实世界数据的适用性要求;
 
④较之于历史对照,更鼓励采用平行外部对照;
 
⑤事先恰当地定义主分析的统计分析方法,如合理利用多因素模型、倾向评分方法,虚拟对照方法、工具变量方法等;
 
⑥若对照组选择或主分析模型采用基于匹配的方法,应在方案中事先明确匹配标准;
 
⑦要充分使用敏感性分析和偏倚的定量分析来考察未知或未测量的混杂因素、效应异质性、模型假设不成立以及其它各种可能偏倚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参考文献/资料
 
[1]《药物真实世界研究设计与方案框架指导原则(试行)》
 

分享到:

来源:康策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