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法规标准
嘉峪检测网 2025-01-21 11:46
由于热源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控制它对医疗器械而言十分重要,尤其是用于注射药剂等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的产品(例如:注射器、输液器等),必须严格控制其热源含量,以确保使用安全。而在众多热源中,细菌内毒素又是最重要的一种。
细菌内毒素是由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PS)成分组成,是导致发热反应的关键因素,因此医疗器械细菌内毒素的检测和控制在较大程度上可作为热源控制的重要手段。
ISO、欧盟、美国的不同法规和标准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规范医疗器械细菌内毒素的控制,涵盖生产环境、原材料、生产过程、最终产品检测等各环节,为保障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指导。医疗器械企业需要熟悉并遵循这些法规和标准,以确保其产品符合市场准入要求和质量标准。
1、细菌内毒素控制的法规和标准
国际标准
■ ISO10993系列标准:
ISO10993-11:为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中细菌内毒素试验提供指导,包括:试验方法选择、样品制备、结果解释等方面,帮助企业评估医疗器械中细菌内毒素的潜在风险和控制要求。
ISO10993-12:涉及医疗器械样品制备与参照样品、与细菌内毒素检测相关的样品处理规范,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细菌内毒素控制提供基础的样品处理依据。
■ ISO14644系列标准(洁净室相关):
ISO14644-1:规定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的空气洁净度等级,是从生产环境角度控制细菌内毒素污染的重要标准,洁净的生产环境可减少微生物滋生,从而降低细菌内毒素产生的可能性。
美国FDA法规和标准
■ 21 CFR Part820(质量体系法规):要求医疗器械制造商建立和维护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对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内毒素)的控制措施,如生产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原材料的检验、生产过程的监控等,确保医疗器械在整个生产周期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USP(美国药典)相关章节:
USP<85>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详细规定细菌内毒素检测的方法及其验证要求,包括:凝胶法、光度测定法等,是医疗器械细菌内毒素检测的重要参考标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USP<161>医疗器械微生物学检查--细菌内毒素试验:专门针对医疗器械细菌内毒素检测提出具体要求和指导,包括样品选取、检测频率、结果判定等,为医疗器械厂商进行细菌内毒素控制和检测提供详细的操作规范。
欧盟法规和标准
■ 欧盟医疗器械法规(MDR):对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性能提出严格要求,包括对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内毒素)的控制。制造商需要在技术文件中提供细菌内毒素控制的信息,如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分析、控制措施、检测方法和结果等,以证明其产品符合法规要求,由此才能获得CE标志并在欧盟市场销售。
■ EN ISO标准(等同采用ISO标准):欧盟等同采用ISO 10993系列等标准,用于规范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包括细菌内毒素控制要求。
2、细菌内毒素控制的途径
原材料控制
■ 供应商筛选:严格挑选供应商,确保其提供的原材料符合严格的细菌内毒素标准,例如要求供应商提供原材料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报告,优先选择采用先进除菌、除细菌内毒素工艺的供应商。
■ 原材料抽检:对每批原材料进行抽检,检测细菌内毒素含量,例如使用鲎试剂检测法,保证原材料细菌内毒素水平在安全范围内。
生产环境管理
■ 洁净度要求:依据医疗器械风险等级划分相应洁净车间,例如:植入类高风险医疗器械的生产环境需要达到ISO14644-1标准中高级别洁净室要求(Class7级或更高)。
■ 环境监测:定期监测生产环境,包括空气、表面和人员。通过空气采样检测浮游菌和沉降菌,表面采样检测微生物和细菌内毒素,控制人员的微生物携带量,减少污染源。
生产过程控制
■ 工艺优化:优化生产工艺,尽量减少微生物滋生和细菌内毒素产生,例如在器械清洗环节采用多步骤清洗,先用清洗剂去除有机物,再用纯化水多次冲洗,确保器械表面的细菌内毒素被有效清除。
■ 设备维护清洁:对生产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清洁,制定详细的设备清洁和消毒规程,例如生产一批医疗器械后对设备进行全面清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如过氧化氢溶液)以防止细菌内毒素在设备上积聚。
包装和灭菌
■ 包装材料选择:选用对细菌内毒素有良好阻隔性能的包装材料,例如医用级多层复合材料,防止外界细菌内毒素进入。
■ 灭菌方式选择:选择合适的灭菌方式,确保在灭菌过程中既能有效杀灭微生物,又不会产生新的细菌内毒素,例如:对于不耐高温的医疗器械,可采用环氧乙烷灭菌,同时严格控制灭菌参数。
人员培训
对涉及医疗器械生产的人员进行严格培训,包括:无菌操作规范、细菌内毒素知识等。例如:正确的洗手方法、工作服穿戴要求等,提高员工对细菌内毒素风险认识和操作技能。
来源:久顺集团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