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法规标准

FDA将超声睫状体破坏设备调整为II类

嘉峪检测网        2025-02-24 12:34

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是一种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新型微创青光眼治疗技术,利用超声睫状体破坏设备,高度选择性作用于睫状体,减少房水生成,实现温和可控、稳定的降眼压效果。

 

近期,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通报,修订《眼科设备超声波回旋破坏装置分类法规》,将用于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超声睫状体破坏设备从III类(一种修正案后的III类医疗器械,产品代码为LZR)重新分类为II类(特殊控制)。对于这一II类设备,制造商无需提交上市前批准申请(PMA),而是可以提交上市前通知,即510(k)申请,并在设备上市前获得FDA的许可。

 

然而,监管分类的降低也可能引起对设备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担忧,因此需要通过特殊控制措施来确保设备的性能。因此,FDA针对潜在风险(如组织损伤或炎症)提出了特殊控制要求,包括:临床性能数据:证明眼压降低并监测不良事件;非临床测试:验证超声场特性、热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清晰标签:详细的使用说明、再处理协议和设备规格。

 

此次重新分类旨在减少制造商的监管障碍,同时保持严格的安全标准,确保患者能够更便捷地获得这种创新的治疗设备。

 

超声睫状体成形术

 

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最初被称为经巩膜睫状体高强度聚焦超声凝固术(IFU),它通过微型高强度聚焦超声设备,诱导睫状体凝固,从而减少房水生成并增加葡萄膜巩膜通道的房水流出,以达到降低眼压的目的。

工作原理

UCP 主要通过两种机制降低眼压。

一方面,利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使睫状突上皮细胞凝固性坏死,减少房水产生。HIFU 能使组织温度迅速升至 80℃,且能量沉积不依赖组织色素含量,可保留血-房水屏障。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实,治疗区域睫状突会出现水肿、充血、坏死等变化,数周后睫状体退化萎缩。

另一方面,UCP 可增加葡萄膜巩膜通路的房水流出。研究发现,UCP 治疗后,巩膜和睫状体之间、巩膜和脉络膜之间以及睫状体基底部内部会出现液体间隙,巩膜内低反射空间变宽并产生新的空间,这些改变可能促进房水外流。此外,结膜微囊体增多也提示房水外流途径可能增加。

适用范围

早期主要用于各种难治性青光眼以及进展期、晚期和绝对期患者,包括原发性开角型、闭角型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多种类型。随着临床经验积累,其对未经手术治疗的青光眼和早、中期青光眼患者也有不错疗效。

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多项研究表明,UCP 在治疗各种类型青光眼中均表现出良好的降眼压效果。在难治性青光眼患者中,眼压下降幅度为 20.1%-40.8%,在未经手术治疗的青光眼患者中,术后不同时间眼压下降幅度也较为可观。部分研究随访2-3年发现,UCP 可能具有长期降低眼压的作用,但仍需大样本临床研究验证。

UCP 对闭角型青光眼降眼压效果最明显,开角型青光眼次之,继发性青光眼较差。与其他破坏睫状体手术相比,UCP 在降低眼压和减少抗青光眼药物数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疼痛缓解效果更明显,并发症相对较少。

UCP 安全性良好,大多数并发症轻微且短暂,常见的有结膜充血、结膜下出血、前房炎症等。超声探头暴露时间和治疗扇区数会影响 UCP 疗效,目前第二代探头超声暴露时间固定为 8s,相比于第一代探头降压效果更好。

 

超声睫状体成形术设备

 

EyeOP1® 超声青光眼治疗仪

EyeOP1是由法国EYE TECH CARE公司研发的一种无需手术切口即可治疗青光眼的仪器,治疗过程耗时不超过5分钟。该设备于2017年获得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注册批准,国内尚无同类国产产品获批上市。

UCP是一个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无操作者依赖的治疗过程,其治疗设备由一个圆形探头、一个耦合锥、一个触摸屏控制台和一个双功能脚踏板组成,脚踏板用于控制治疗流程(负压吸引和治疗启动)。 治疗时采用圆形探头匹配睫状体的三维解剖结构,正确聚焦目标组织。

圆形探头通过电缆连接到控制台;耦合锥通过管子与控制台连接。超声发射是通过一个直径30mm,高15mm的环,分为6个圆柱形压电陶瓷换能器,产生6个超声束,它们等距分布在上方和下方(3个在上方,3个在下方),新一代的探头治疗范围可以达到睫状体的45%-55%区域。治疗焦点靶区聚焦精度高,尺寸不超过0.1x1mm。

超声能量不受色素吸收影响,温度范围可控,并且可以做到精准聚焦。与滤过性手术需要做切口开放眼球、需要大量练习才能熟练掌握、术后受瘢痕化或管道堵塞等方面相比,UCP具有无需切口,属于非侵入治疗,安全性更高;操作简便,流程标准化,能快速掌握;术后反应轻微,恢复快,随访管理简单等优势。

SonoCare™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系统

Sonocare CST-100 是1988年首个获得美国 FDA 批准的 HIFU 设备(治疗青光眼),外观是直径80mm的单个球形压电陶瓷,通过一个加热到37°C的盐水浴来连接换能器和眼睛,能够将能量聚焦于睫状体。

该设备主要由聚焦超声换能器、诊断换能器和光纤模块组成。治疗换能器采用 1.46mm厚的 PZT-4 球壳,工作频率为 4.2MHz,通过第三谐波操作,使得设备更加坚固耐用。此外,CST-100 还配备了重型铰接式支撑臂和电子控制单元,操作界面简洁直观,医生可以轻松调整治疗参数。

最初,Sonocare手术在8-10个子区域进行聚焦治疗,然后减少到4-6个。Sterk等人报道了44只患有难治性青光眼的眼睛在Sonocare手术后3个月的眼压降低了42.2%。然而,Sonocare手术受到频繁并发症的影响,如葡萄膜炎、持续性低眼压、睫状体出血、球肺结核和视力丧失。

当时有各种技术限制因素,导致治疗难以顺利实施:(1)超声波探头的尺寸(外径>10cm,不适合眼睛解剖结构,因此探头需要与眼球保持一定距离);(2)超声探头需要进入液体以允许超声波束传播;(3)光束聚焦是点状的,单次治疗需要5到10次发射,每次注射后必须移动探头,平均治疗持续时间约为1小时。

然而,由于激光行业在治疗领域的竞争优势,Sonocare公司最终在1993年解散。尽管如此,CST-100依然作为HIFU技术的典范被用于实验室研究。

 

市场前景

 

青光眼是以视网膜神经纤维萎缩、视盘凹陷和视野缺损为主要特征的眼病,是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根据世界青光眼协会调查显示,预计2024年全球青光眼患者将达到1.11亿。《中国青光眼指南(2020年)》指出中国青光眼患者约占全球总量的1/4,是世界范围内青光眼相关视觉损伤最为严重的国家。

 

青光眼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激光和手术治疗。药物和激光治疗安全有效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手术治疗可以进一步突破药物和激光的局限性,但临床尚有很多并发症。

 

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手术方式在近年来进入眼科专家的视野,2017年我国在超声青光眼治疗仪(EyeOP1)批准上市时,将适用范围明确为医疗机构中药物和手术不能控制眼压的青光眼。《中国青光眼指南( 2020年) 》将UCP列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选择的手术方式之一。

 

虽然当下用于青光眼治疗的微创手术(MIGS)已有多种路径,包括结膜下引流、小梁网-Schlemm管路径等。这些路径的设备在研发和市场推广上分散了资源,导致UCP的开发相对滞后。但MIGS主要适用于轻中度青光眼患者,尤其是开角型青光眼,对于晚期青光眼或复杂病例,MIGS的效果可能有限。UCP适用于中晚期青光眼患者,尤其是难治性青光眼(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等)。对于已接受过其他手术但眼压控制不佳的患者,UCP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治疗。

此外,UCP术后无需特殊护理,患者恢复快,通常只需短期使用抗炎药物,也无需担心植入物相关的问题(如移位或堵塞)。MIGS术后可能需要更频繁的随访,以监测植入物的功能和眼压控制情况,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长期使用药物辅助控制眼压。

 

UCP设备成本较低,且手术操作简单,总体治疗费用和后续治疗及管理的成本可能低于MIGS;MIGS植入物成本较高,且手术费用可能因设备类型和手术复杂性而增加,如果植入物失效或需要更换,可能增加额外费用。

然而,UCP的应用仍面临挑战,如球周或球后麻醉的难度,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如角膜损伤、角膜水肿、前房炎症或黄斑水肿,可能需要推迟治疗。此外,技术限制如睫状体的形态和位置可能导致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提高UCP的聚焦效果,结合超声生物显微镜或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以实现更精确的治疗。

关于UCP有效性的评价,基线眼压的降低幅度、疼痛症状等级评分、术后降眼压药物的减少等观察指标也需要更为统一和严格的标准。目前国内相关临床研究纳入样本例数较少,随访期较短。UCP重复治疗的时机、多次治疗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相关的针对性观察基本空白,未来多中心、大样本、长期随访的临床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开展。

 

目前国内尚无完全自主研发的超声睫状体成形术设备上市,其在国内的应用仍处于推广阶段,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有望出现更多国产化设备。

 

 

分享到:

来源:眼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