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玺撼)一次性筷子、保鲜膜、快餐盒、饮料瓶、爆米花桶……对于这些食品相关产品的含义及知识,上海近三成市民并不了解。市质监局昨天公布“食品相关产品安全公众认知度”调查结果,全市17个区县的6117位市民参与调查,他们中有近三成人在选购食品相关产品时不留意外包装上的质量安全信息;63.9%的人在选购时不会特意购买有QS标志的产品。
对于食品包装材料会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也有近四成被调查者表示不知道,大部分市民存在使用食品相关产品的误区。其中,错误使用比例最高的是用塑料袋装过热食品,比例高达71.4%,紧随其后的是微波炉加热仿瓷餐具和泡沫塑料饭盒直接盛放高温油炸食物,分别为38.5%和36.6%。
不正确使用与食品相关的塑料制品,对人体健康无益。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表示,以市面上常见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作的饮料瓶为例,这种材料耐热性能很差,一旦长时间暴露在超过65℃的环境下,饮料瓶就可能析出塑化剂成分。所以无论是冬天放置在高温保温箱里长时间加热,还是夏天扔在车内被阳光长时间暴晒,饮用瓶内的饮料,都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此外,油性物质和酒精比水更容易溶解塑化剂,建议消费者家中不要用塑料瓶长期盛装食用油和黄酒。
此外,不少市民在食品相关产品方面的自我保护意识也较为淡薄。调查显示,38.7%的市民遇到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会自认倒霉,有42.9%的市民选择打电话向厂家投诉,仅有26.9%的市民会选择向有关部门申诉举报。监管部门呼吁,不合格的食品相关产品,既是产品质量问题,也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建议市民发现问题,积极向监管部门举报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