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其他
嘉峪检测网 2015-10-22 23:37
环保行业随着“一带一路”“环保南南合作”等国家规划和国际趋势的引导和带动,近期环保企业“走出去”的动作频频。
那么,环保企业“走出去”的春天已经到了吗?往外走已经是不得不跟随的大势了吗?本文将从几个问题入手,为读者寻找答案。
海外生意是好生意吗?
是不是好生意,数据来说话。笔者从环保上市公司中筛选出海外营收和利润数据可查的17家企业。将境内外收入毛利率进行对比,可得出下图:
可以看出,综合来看,2013-2015年间,境内外营收的差值基本在零线附近变化。历年海外营收毛利率高于和低于境内营收毛利率的企业数也大体相当。
也就是说,环保上市公司海外业务与国内业务在利润率层面的盈利能力大体相当。老外的钱赚起来轻松愉快?——NO。
“走出去”是潮流?
以在A股和H股的66家环保上市公司为统计口径进行分析,根据2014年度报告,在该年有26家企业有海外营收计入利润表,可以说就数量而言相当可观。
若将这26家环保企业海外营收占比从大到小排列,可以发现,对大多数企业而且,海外营收占比较为有限:23家企业占比在15%之下。
另外,根据这些企业的业务情况,可以看出,占比较高的企业多为环保产品/设备制造商。较高的营收的取得依靠的是产品出口。
在2013-2015期间,有海外营收数据的环保企业数量稍多,从29家上市公司绝对营收的变化趋势来看,2014年与2013年,2015H1(上半年)与2014H1同比相比,环保上市公司海外营收大体是增加的。
若将这些公司的海外营收数字与当期总营收相除,可得出海外营收占比,并可以以此来评价海外营收对企业的重要程度。2013-2015期间,该比值2014较2013年同比有所增加。但2015H1与2014H1相比,海外营收占比明显降低。
相对数据和绝对数据的变化趋势相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环保上市公司的海外营收在近几年间有所增长,但该增长力度较小,尤其在今年,海外营收的增长落后于境内营收增长幅度,致使占比下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不少公司个体而言,海外营收的变化波动程度非常明显,很不稳定。
综上,可以这样回答标题提出的问题:海外业务勉强算是一个潮流,相当一部分企业具有取得海外营收的能力,但该潮流的力度和持续度都很一般。对大多数公司而言,海外营收都处于“鸡肋”的地位,这部分收益重要程度比较有限。
“走出去”的方式?
上文已经提到,海外营收高占比的环保上市公司多以环保产品/设备为主业,营收的来源主要归功于产品出口。此种较为传统的方式不作过多展开讨论,在此主要关注最近出现的另一种“走出去”方式——海外并购。
据公开渠道可以了解到信息来看,中国环保企业最早的海外并购始于2012年。其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海外收购。
上图为2012年起中国环保企业海外并购的趋势走向。由于首创集团对新西兰固废运营企业TPI NZ的天价收购,在2014年,环保企业海外并购的资金额达到了顶峰。如若排除这一案例,则可发现,即使仅算至8月底,无论在资金还是案例数上,今年都要明显高于往年。
另外,由于今年海外并购重组带来的损益大多还未并入半年报表(首创集团也是在今年才将TPI NZ注入上市公司首创股份,也同样尚未体现在财务报表中),因而未体现在半年报上,可以预期,凭借大大增长的海外收购体量,2015年报中的海外营收数据可打破势头平平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战略目的上对这些海外并购做一些区分,则可发现,大多数的并购案以获取技术和产品为目的。真正涉及海外项目运营的,仅有四起。该现象也实在不难解释:首先从金额上就可以看出来,动辄上十亿的并购体量,使海外项目收购成为绝大多数国内环保上市公司玩不起的游戏。其次,海外并购在法务、财务上不确定性都比较高,出口是一回事,在项目地做数十年的项目是另一回事。海外项目并购的风险也绝非一般环保企业可以承担。如桑德文一波所言:“并购很不方便,中国的审批太复杂了。有时候国外企业宁可便宜卖给别人,也不愿意卖给我们中国企业,因为他们认为中国企业有很多不确定性,虽然价格比较高,但最终却有可能不批,或者批的时间比较长。”最后,仅就市场而言,国内的环保市场在空间体量、稳定性、成长性方面,比起早已完成治污阶段的发达国家市场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目前国内环保企业在国外做运营的迫切程度也比较有限。
综上,对海外并购方式的分析可以这样概括:产品输出是大部分环保企业获取海外营收的方式,但随着一部分本土企业资金和业务实力的崛起,海外并购也成为了越来越热门的选择。但在海外并购风潮并不直接等于环保企业“走出去”大潮已至,绝大部分并购实际以获取国外技术和产品,加强既有业务,服务本土市场为目的。因种种原因,真正让环境服务走出国门的并购还很少。可以说,并购潮仅是海外业务潮的“前浪”。
来源:检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