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行业研究
嘉峪检测网 2017-08-16 10:28
生物医用材料简介
生物医用材料(BiomedicalMaterials),是用来对生物体进行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其病损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按照用途进行分类可分为骨、牙、关节、肌腱等骨骼-肌肉系统修复材料,皮肤、乳房、食道、膀胱和呼吸道等软组织材料,人工心脏瓣膜、血管、血管内插管等心血管系统材料,血液净化膜和分离膜、气体选择性透过膜、角膜接触镜等医用膜材料、组织粘合剂和缝线材料,药物释放载体材料,临床及生物传感器材料等。
生物医用材料不是药物,其作用不必通过药理学、免疫学或代谢手段实现,为药物所不能替代,是保障人类健康的必需品,但可与之结合,促进其功能的实现。生物医用材料科学与工程总是与其终端应用制品(一般指医用植入体)密不可分,通常谈及生物医用材料,既指材料自身,也包括医用植入器械。
按国际惯例,医用生物材料的管理划属医疗器械范畴,所占医疗器械市场份额>40%。作为高技术重要组成部分的生物医用材料已经进入1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其市场销售额正以每年16%的速度递增,预计在未来20年内,生物医用材料所占的份额将赶上药物市场,成为1个支柱产业。那么,我国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发展模式是什么呢?
我国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发展模式
1. 按照驱动要素
产业发展的驱动要素可分为低级要素(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和高级要素(专利及专有技术、市场渠道、品牌运营、资本运作等),由此产业发展模式可分为劳动力要素驱动型发展模式、技术要素驱动型发展模式和资本要素驱动型发展模式等。
发展模式本身没有优劣之分,是否适合特定时期和地域条件下的产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在产业发展目标和外部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利润最大化诉求、市场和技术升级、产业比较优势消长、产业格局演变等因素都会推动产业发展模式的优化与升级。
在我国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的发展初期,涌现了不少以生产低值耗材为代表、采用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驱动型发展模式的企业。随着移动互联技术、3D打印技术、基因测试技术等新型技术的问世,生物医用材料的应用拓展到可穿戴设备、个性化植入物、精准医疗等新领域,并购、IPO上市、新三板挂牌和成立投资基金等各种形式的资本运作也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风起云涌。资源消耗和廉价劳动力等物质要素驱动型的产业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必须向技术创新和资本驱动型发展模式转变。
2. 按照业务关系
从产业链的角度,产业发展模式可分为横向发展模式和纵向发展模式。横向发展模式是指企业通过内生发展或外延并购的方式,以实现规模效益和避免内部竞争为重点,在自身业务领域范围内发展;纵向发展模式是指企业通过内生发展或外延并购的方式,以产业链无缝对接为目标,沿着自身产品的产业链向上游或下游延伸发展。企业通过横向和纵向整合,获得新产品、新渠道,可同时发挥产品协同、渠道协同和财务协同效应,摊薄运营成本,体现规模效应,从而更快更好的落实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存在着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等问题,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明显。通过横向和纵向整合,主导企业并购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资源重组,可以快速、有效的增强企业实力,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从专业运营的角度,产业发展模式有专业化发展模式和多元化发展模式之分。由于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技术领域广、研发周期长、流程环节多等特点,仅仅研发过程就可能会涉及材料制备、元件设计、表面处理、机械加工、质量管控、动物试验、型式检验、临床试验等一系列环节,一般企业很难同时具备研发、临床、注册、生产、营销和售后所需的全部技术和能力。为了降低成本和风险,位于产业链不同环节、具有不同专业能力的企业和机构常常会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分工协作,各司其责,优势互补,合作完成整个产业过程。采用专业化发展模式比较典型的企业有宝鸡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材料生产企业)、江阴法尔胜佩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代工企业)、杭州泰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药械临床试验、注册申报)等。
采用多元化发展模式的企业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的产业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业务,并购是发展多元化战略的重要手段。在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的发展模式也呈现出新的态势:由产业规模和产业链的拓展演变为生态圈的构建。所谓生态圈,是一种将产品、服务、用户、客户、大数据、品牌、金融等资源要素以前所未有的创新开放形式融合为一体,形成相互促进、内生循环和新陈代谢的闭合系统。生态圈是产业发展模式的更高级形式,代表了未来发展趋势。
产业发展模式优化政策建议
1.推进产业集群模式
产业集群模式是产业内相关企业、机构等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彼此之间资源共享,在竞争与合作中共同获得竞争优势的生产组织模式。产业集群能充分发挥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的协同效应,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速度。产业集群不能仅停留在地理位置上集聚的初级阶段,更需要基于业务合作层面的聚集,产业集群除了自发生成外,政府的引导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我国已在全国数十个城市建立了生物医用材料相关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各地政府也建立了众多生物科技园和产业联盟,基本涵盖了全产业链需求的各个环节,包括技术孵化、第三方检验、投融资等,产业集群起到了催化剂和加速器的作用。集群创新的实质是生产企业、研发基地、科研院所和投融资创新能力的继承,是推动企业技术和产业进步的重要支撑。
产业集群目前正从传统的技术集群、产业链集群、产业联盟向互联多元集群发展。互联多元集群发展模式是通过互联网实现不同地域、不同主体间的协同合作,具有网络化、多元化特性,开放包容程度高,组织形式灵活,效率显著。
2. 支持基础创新研究
在推动生物医用产业发展方面,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引导模式,大致可分为市场导向型(美国)、创新服务型(英国)和政府规划型(日本)。我国生物医用材料企业大都走“先仿制后创新”的道路,在发展初期,由于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的特殊性,国内有相当多的企业和机构奉行拿来主义,走的是跟随路线,以模仿国外同类技术和产品为手段,以达到短期内见效的目的,但从整体上轻视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的结果不言而喻。所幸的是,近年来国家已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从国家政策层面支持基础理论与基础应用研究,支持前沿技术研究和创新产品开发,建立创新保障机制,为未来我国生物医用材料能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奠定基础。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生物医用材料产业仍需走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道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时,在宏观层面上国家应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系统管理,避免低水平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在微观层面上,企业应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快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目前我国生物医用材料产业整体规模偏小,行业分散度较大,规模以上企业少,国际竞争力弱,应通过行业和财政政策的倾斜,培育主业突出、品牌效应好、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同时,通过专业孵化器、税收优惠等手段促进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殊化和创新性方向发展,使之与大型企业形成良性互补和竞争关系,从而优化产业结构。
来源:AnyT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