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法规标准

《水污染防治法》修订版要求监测机构负责人对数据负责

嘉峪检测网        2016-06-15 11:26

日前,环保部发布《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16年6月30日。现行《水污染防治法》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八年来,在标准规划、监督管理、工业和城镇水污染防治、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一些地区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重、环境隐患多等问题仍然突出,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

 

2014 年《环境保护法》、2015年《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实施,2015 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的颁布实施,为修改完善《水污染防治法》奠定了坚实基础。

 

修订草案总体框架

 

《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共九章143 条:

 

第一章“总则”共14 条,主要包括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政府责任、部门分工、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跨界流域监管、排污者责任、科技宣教、资金投入、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奖励制度等。

 

第二章“水污染防治的标准和规划”共三节16 条,主要包括水环境质量标准与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水环境保护目标考核等。

 

第三章“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共13 条,主要包括排污许可、总量控制、环境影响评价、排污口设置、水环境质量监测和水污染物排放监测、排污收费与环保税、现场检查等制度。

 

第四章“水污染防治的措施”共五节37 条,主要包括一般规定,工业、城镇、农业农村以及船舶港口的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等。

 

第五章“重要功能水体保护”共三节16 条,主要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地下水保护和其他特殊水体保护等。

 

第六章“水环境风险监控预警与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共6条,主要包括水环境风险监控预警、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突发水污染事故调查和损害评估等。

 

第七章“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共两节8 条,主要包括政府及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排污单位的信息公开要求,以及公众参与水污染防治决策和监督的相关规定。

 

第八章“法律责任”共31 条,主要包括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排污单位、其他相关单位及人员的法律责任,损害赔偿等。

 

第九章“附则”共2 条,规定了本法中基础用语的含义和施行日期等。

 

修订的主要内容

 

修订工作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统筹协调,系统考虑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地表水与地下水并重,综合运用行政、司法、经济等多种手段。中央与地方密切配合,各有关部门协调发力,企业事业单位依法尽责,社会和公众全面参与,共同推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夯实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基础

坚持以水环境质量改善核心,建立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体系,主要做了四方面修改。一是实行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基于以往研究实践成果,国家建立流域-生态功能控制区-水环境控制单元三级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体系。二是完善水污染防治规划体系,明确国家水污染防治总体规划、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功能定位,确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水环境质量目标;编制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和重点行业或领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三是创新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根据地方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需要和地方经济、技术条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制定基于技术经济评估和基于水环境质量改善需求的两类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四是完善目标评价考核规定,增加了评价考核、限期达标、区域限批、环保督察和离任审计等要求。

主要体现在修订草案的第一章“总则”和第二章“水污染防治的标准和规划”。

 

(二)强化水污染源头预防

强调“防在前,治在后”,新增了八方面预防性规定。一是建立健全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预警体系和机制。二是建立江河流域生态流量和湖泊、水库、地下水合理水位保障制度。三是增加规划环评规定,与建设项目环评协调发挥好空间和行业准入作用。四是建立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五是体现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六是制定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录,加强风险防范。七是借鉴《大气污染防治法》,在部分产品质量标准中明确水环境保护要求。八是在地下水保护、良好水体保护方面进一步落实保护优先原则。

主要体现在修订草案的第三章“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第四章“水污染防治的措施”和第五章“重要功能水体保护”。

 

(三)理顺和协调水污染防治监管制度体系

围绕排污许可、总量、环评、监测、监察等多项制度的系统设计和有机衔接,主要做了三方面修改。一是推行排污许可制并确立其核心地位。明确了排污许可对象和许可证内容的确定依据。简化行政审批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删除排污申报登记和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制度。二是根据水环境质量改善需要,完善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将总量控制作为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手段,加强其与水环境质量目标的衔接。三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水环境质量监测制度和水污染物排放监测制度。统一水环境监测的网络、规范、数据共享、质量评价、信息公开等规定。

主要体现在修订草案的第三章“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四)切实落实各方主体责任

针对落实各方责任,重点完善了两方面规定:一是落实政府及有关部门责任。借鉴《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地方立法经验,将对水环境质量负责的政府层级拓展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大水环境质量目标考核评估和追责力度,实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二是明确了排污单位主体责任,要求其按证排污、依法开展自行监测记录、定期执行报告、公开相关信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水污染,并对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主要体现在修订草案的第一章“总则”、第三章“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和第八章“法律责任”。

 

(五)综合运用多种手段

主要体现在完善法律责任、强化经济措施、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运用司法手段四个方面。一是补齐义务性规定的责任条款、加大违法处罚力度、调整不合理惩处措施等规定。二是增加绿色信贷、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水生态环境补偿等经济手段规定。三是落实《环境保护法》中公众参与的权利。四是运用司法手段,重点解决水污染损害赔偿等问题。

主要体现在修订草案的第一章“总则”、第七章“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第八章“法律责任”。

 

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摘要

(征求意见稿,2016年6月)

 

第三章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排污许可制度】国家实行排污许可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排污许可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直接和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医疗污水或者本法规定名录中所列有毒有害水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废水或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以及其他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单位,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排污许可证载明事项应当包括但不限于排污单位的废水排放口信息、允许排放的水污染物种类、排放浓度限值、限制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自行监测记录报告、规范排污台账、遵守排污许可证情况报告、企业信息公开要求等内容。排污许可证规定内容主要依据国家或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和水环境质量目标而制定。

排污许可制度的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第三十二条【总量控制制度】国家根据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需要,实施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的规定削减和控制本行政区域的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并将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排污单位。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水环境质量状况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对国家重点水污染物之外的其他水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

国家逐步推行重点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

 

第三十三条【总量控制目标考核】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完成情况应当纳入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考核评估。

 

第三十四条【规划环评】编制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流域、区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不得组织实施。

编制可能造成跨流域、区域水环境影响的流域综合规划、水电开发规划、工业集聚区规划及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编制机关应当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会商。

 

第三十五条【建设项目环评】新建、改建、扩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其他水上设施,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建设单位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口的,应当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涉及通航、渔业水域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当征求交通运输、渔业主管部门的意见。

建设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三十六条【排污口设置】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排污口;在江河、湖泊设置排污口的,还应当遵守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禁止私设暗管或者采取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

 

第三十七条【水环境质量监测和水污染物排放监测制度】国家建立水环境质量监测和水污染物排放监测制度。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制定统一的水环境质量和水污染物排放监测及评价规范。水环境质量监测、水污染物排放监测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监测规范的要求。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国家水环境质量、水污染物排放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建设水环境质量监测信息传输网络与大数据平台。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国家水环境质量评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水环境质量评价。

禁止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改变水环境质量监测设施和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

 

第三十八条【省界水体水环境质量监测】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工作机构负责监测其所在流域的省界水体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并将监测结果及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有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机构、流域环境监管与行政执法机构的,应当向其及时报告监测结果。

 

第三十九条【水污染物排放监测】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负责监管的排污单位开展水污染物排放状况监督性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作为环境执法和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数据完整有效。按照监测规范要求获取的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日均值可作为达标判定的依据。

应当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的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由地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的环境容量、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以及排污单位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等因素,商同级有关部门确定。

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自行监测其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等,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建立排污台账。

 

第四十条【监测机构要求】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第四十一条【排污收费与环保税】直接和间接向水体排放水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缴纳排污费。排污费应当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

依照法律规定征收环境保护税的,不再征收排污费。

 

第四十二条【现场检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单位应当配合检查人员顺利进入现场,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实施现场检查的部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在检查中获取的商业秘密。

 

第四十三条【查封、扣押】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水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水污染,或者有关证据可能灭失或者被隐匿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对有关设施、设备、物品采取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

 

嘉峪检测网编辑整理,转载须注明出处

分享到:

来源:嘉峪检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