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检测案例
嘉峪检测网 2020-04-23 16:02
作者:郝丰林,宋东野
单位:江苏双环齿轮有限公司
热处理后心部硬度或高或低
表面组织不良
3)使用专用热处理工装。
7)对于非马氏体超标的齿轮进行强力喷丸。
齿轮热处理后磨齿
图1 磨齿的失效
渗碳淬火后心部组织粗大
图2 心部组织粗大
4)对于使用渗碳淬火炉的工序增加中冷工艺,这样可以对一次正火不合格但没有被发现的工件,采用中冷淬火工艺来保证组织合格。
齿轮轴类件卡簧槽加工缺陷
图3 轴类件
图4 断裂宏观形貌
螺纹齿轴类脆性断裂
齿轴类产品端部或中间有螺纹,渗碳过程中没有防渗,或防渗达不到客户图样要求,需要增加感应退火或盐浴退火。由于退火工艺不当造成螺纹二次硬化,在使用过程中造成脆性断裂(见图5)。
图5 螺纹齿轴类脆性断裂
螺纹采用感应退火,螺纹退火后放到耐火石棉中缓冷。
延迟裂纹和焊接裂纹
变形太大导致局部接触
齿轮热处理后由于变形太大,精度下降太多,使齿轮在运行过程中齿部局部接触,造成失效。
2)对于轴类件中一些齿比较宽的工件采取热处理后磨齿,提高齿轮接触精度。
弧齿锥齿轮失效
图6 轻度磨损
产生原因:系统严重振动,润滑油系统和密封装置不良,齿轮常在边界润滑或接近边界润滑状态下工作,油膜建立不起来或油膜厚度不够,导致啮合齿面大量磨损。
图7 严重磨损
产生原因:由于角齿预紧力不够,轴向间隙过大,齿轮运转不平衡;或润滑油被污染,外来的硬质颗粒在润滑过程中侵入到相啮合的齿面之间,由于磨粒的切削作用,将轮齿表面材料刮掉,造成两接触齿面的擦伤条纹。
图8 齿面磨损条纹
产生原因:润滑系统严重缺油,润滑不充分致使齿面温度急剧上升,金属熔化,相互粘合,在随后的滑动中又被撕开,在齿面形成撕裂沟槽,造成齿轮失效。这也是由于使用问题所造成的。
图9 齿面胶合
9.2 齿面疲劳
如图10所示,特征为齿面磨光,齿面呈麻点状疲劳剥落凹坑。剥落坑比较浅小,呈针眼状或芝麻状,深度0.1~0.2mm,截面呈不对称的“V”字形,此类疲劳裂纹首先从齿表面产生,然后向里层扩展,最后剥落形成麻点。
产生原因:早期点蚀是由于产品加工质量缺陷造成,切削加工时齿形误差大、齿面表面粗糙度差、轮齿节圆与内孔不同轴而使轮齿啮合状态差,造成运转时齿面局部区域早期疲劳损坏;或由于齿面硬度、接触疲劳强度低,从而引起的失效现象。
图10 麻点剥落
(2)破坏性点蚀
产生原因:由于材料或加工及热处理质量问题造成疲劳强度显著降低,齿面承受的应力大于材料强度。随着应力循环次数的增多,点蚀不断扩展形成点蚀坑。
图11 破坏性点蚀
如图12所示,特征为齿面上的材料成片剥离。剥落的金属比点蚀大,齿面剥落的厚度约等于产品渗碳淬火有效层厚度,形成的剥落坑底部与齿面基本保持平行,侧面垂直于表面。
图12 齿面剥落
产生原因:齿轮在交变应力的作用下,齿面先出现磨损,使得齿面硬度下降,然后金属产生剥落而失效。
图13 使用性疲劳
如图14所示,特征为齿面出现鳞状皱纹或塑性变形,鳞纹垂直于轮齿滑动方向而沿齿形分布。
产生原因:齿轮运转过程中,润滑不良,油膜厚度不足,齿轮系统振动面在工作齿面间产生“爬行”(黏附滑动现象)的结果。
图14 鳞状皱纹
如图15所示,表现为由于其他零部件损坏,造成轮齿早期失效。
图15 异物打坏
如图16所示,特征为呈半齿断裂,断口呈斜面,粗糙不平。断口没有疲劳断口的特征,没有疲劳扩展区,断口呈瞬时折断的形貌。
产生原因:由于操作不当而产生巨大的瞬间冲击载荷造成损坏。轴承损坏,较大的硬质异物进入啮合处都会造成过载折断。
图16 过载折断
轴心裂纹
对于一些齿轴类锻件产品由于齿部与轴部尺寸相差太大,局部位置锻造比太大,造成裂纹。在精加工时发现裂纹(见图17),一些楔横札类轴类也容易在轴心出现裂纹(见图18)。
改善方法:对于此类齿轮在粗车后100%进行超声波检测。
图17 精加工裂纹 图18 轴心裂纹
硬化层不均导致裂纹
对于一些盘类齿轮进行感应淬火,由于频率选择不合适,感应器设计精度低,机床精度不够,造成齿轮硬化层不均,齿轮淬火后出现裂纹,台架试验失败。
3)当频率高时尽量加强检测齿根,当频率低时尽量检测齿顶。
4)对于感应淬火工件要全部进行磁粉检测,防止裂纹件流到下一工序。
图19 硬化层检测
R角、孔口和凸台处裂纹
改善方法:
以上是笔者在工作期间接触到比较常见的齿轮的几种失效情况,希望对从事齿轮生产设计的同行有借鉴作用。
来源:金属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