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种残留测定
茶 多酚 ,又名抗氧灵、维多酚、防哈灵,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类化合物,简称TP,主要化学成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青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聚合酚类等化合物的复合体。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查看详情>>
茶多酚,又名抗氧灵、维多酚、防哈灵,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类化合物,简称TP,主要化学成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青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聚合酚类等化合物的复合体。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4种物质。
茶多酚的理化特性
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分子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混合物,主要由儿茶素、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以儿茶素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一80%,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50%-60%)、L—EGC(15%-20%)、L—ECG(10%-15%)和L—EC(5%-10%)。
茶多酚的检测标准
1、GB/T 8313-2018 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
2、GB/T 31740.2-2015 茶制品 第2部分:茶多酚
3、QB 2154-1995 食品添加剂 茶多酚
4、SN/T 3848-2014 出口食品中茶多酚的检测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5、DB53/T 216-2007 普洱茶中茶多酚的测定方法
收起百科↑ 最近更新:2019年02月14日
1】金属材料分析: 金属材料测试范围涉及对黑色金属,有色金属,机械设备及零部件等的机械性能测试(力学性能检测)、化学成分分析(金属牌号鉴定)、金相分析、耐腐蚀性能盐雾试验等。 ...
检测机构:深圳安博检测有限公司 更多相关信息>>
近日,央视节目播出一组有关草莓农药检出的报道,称该栏目组记者随机在北京购买的8份草莓均检测出含有百菌清和乙草胺两种农药。节目称:乙草胺在国家的草莓残留物标准中并无登记,但相比欧盟标准,有的草莓超...
检测机构: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更多相关信息>>
我们能为国防军工单位、涉密单位、一般生产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即职业病危害“三同时”)、作业场所职业...
检测机构:四川以勒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相关信息>>
(1)理化项目 β-胡萝卜素,羟甲基香豆素、三聚氰胺、脂肪酸,明矾,总碱度,L-羟脯胺酸,黄曲霉毒素B1,米酵菌酸,羰基价,甲醛,亚硝酸盐,总脂,二氧化硫,比旋光度,折光率,粒...
检测机构:重庆中科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更多相关信息>>
近几年来, 光源照明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应用也日益广泛,其中有自镇流LED灯,自镇流荧光灯、单端荧光灯、双端荧光灯、卤钨灯、高压钠灯及其他气体放电灯等随着人们对半导体发光材料研究的不断深入,LE...
检测机构:广东世测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更多相关信息>>
保健食品法规及检测标准 法规 《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送审稿) 《保健食品功能范围调整方案》(征求意见稿) 检测标准 ...
检测机构:谱尼测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更多相关信息>>
造纸行业,纸板,印刷业对原纸的性能指标要求越来越多。TTS拥有一个独立的25平方米恒温恒湿实验室(保持23℃,相对湿度50%),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我们可以提供的测试项目全部根据GB,HG...
检测机构:深圳一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更多相关信息>>
仪器简介: 总有机碳分析仪采用高温催化氧化法消解样品。将样品加入到有催化剂的高温燃烧管中,通入氧气进行高温消解。所有含碳化合物被氧化成二氧化碳,经干燥和除杂,由非色散红外检测器(NDIR...
检测机构:重庆中科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更多相关信息>>
检测项:全部参数 检测样品:卫星地球站和系统(SE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接收机;无线电设备工作在1 164 MHz到1 164 MHz和559 标准:卫星地球站和系统(SE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接收机;无线电设备工作在1 164 MHz到1 164 MHz和559 MHz到1 610 MHz频段, 无线电频谱使用的协调标准 ETSI EN 303 413 V1.2.1
检测机构:国家电子电器产品检测中心 更多相关信息>>
检测项:液体多次穿透时间 检测样品:非织造布 标准:纺织品 非织造布试验方法 第13部分:液体多次穿透时间的测定 GB/T 24218.13-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