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实验管理
嘉峪检测网 2016-03-16 10:31
摘要:本文研究了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炼乳中的痕量锡,在最佳仪器条件下,考察了不同酸介质、硼氢化钾浓度、酸介质浓度对锡检测结果的影响,并对测定锡时共存离子的干扰和消除进行了探讨,建立了盐酸作为介质,铁氰化钾为还原剂,草酸作为掩蔽剂的检测方法,本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12~50μg/L,相关系数r > 0.9995,检出限为1.12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2.8 %~5.4%,回收率为93.2% ~102.4%。
关键词:氢化物原子荧光 锡 炼乳
锡是人体必需的14种微量元素之一,FAO/WHO所推荐的污染物允许摄入量锡为2mg/(kg.d),摄入量过多会发生中毒。一般食品中锡含量很低,主要来源于外界污染,如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接触各种金属加工机械,用镀锡的包装容器或用锡包装食品,内壁的锡会由于硝酸盐、亚硝酸盐、酸度和温度的原因,受到内容物的腐蚀而发生缓慢的溶解,大量的溶出锡可导致食品污染甚至引起中毒。锡能与有机物形成极毒的有机锡化合物,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锡的测定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法、极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分光光度法以及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
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痕量检测方法,其检出限低,适合于低含量样品的检测。其原理是:样品经消化后,锡被氧化成四价锡,在硼氢化钾作用下生成锡的氢化物,并由载气带入原子化器中进行原子化,在高强度空心阴极灯照射下,基态锡原子被激发至高能态,在去活化回到基态时,发射出特征波长的荧光,其荧光强度与锡的含量成正比。
本文选用干法消化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通过对炼乳的前处理,对硼氢化钾溶液浓度、酸介质浓度和掩蔽剂的选择、用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氢化物发生条件及仪器条件的试验,降低了各个参数的影响以及参数间的相互影响,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测定条件容易控制的检测方法,并对精密度、准确度以及检出限等进行了研究探讨,满足了乳制品中微量锡的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AFS-830原子荧光光谱仪;
锡标准溶液(100mg/L):(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
锡标准储备液(10mg/L):准确移取10mL锡标准溶液于100mL容量瓶中,用10%盐酸定容至刻度;
锡标准使用液(0.5mg/L): 准确移取5mL锡标准储备液于100mL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定容至刻度;
盐酸溶液(10%,V/V);铁氰化钾溶液(20g/L);草酸溶液(20g/L);
硼氢化钾溶液(20g/L):称取10.0g硼氢化钾溶于氢氧化钾(10g/L)中,用去离子水定容至500ml,混匀,现用现配。
本实验用酸为优级纯,其它试剂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三级水。
1.2仪器工件条件优化
1.2.1 负高压 由表1可见,随负高压的增大,信号及噪声水平同时增加,灵敏度反而降低;负高压太低,灵敏度达不到测定要求。试验表明负高压为245~260V 时,荧光强度值重现性较好,波动性小,本试验采用250V。
1.2.2 灯电流 由表2可见,荧光强度随电流的增大而增大,灯电流过低时,荧光强度值低且不稳定;灯电流过高影响灯的寿命,且自吸现象严重,综合考虑测定灵敏度和灯的使用寿命,采用灯电流为54~64 mA 为宜,本试验采用60 mA 。
1.2.3 原子化器高度 由表3可见,随着原子化器高度的升高荧光强度增大,选用7~8 mm 时,荧光强度最好,本试验采用8mm。
1.2.4 载气和屏蔽气 由表4和表5可见,当载气气流和屏蔽气过大时,相当于稀释了测定液浓度,使荧光强度降低;过小时,火焰不稳定,难以迅速将氢化物带入原子化器,本试验采用载气和屏蔽气分别为400 ml/ min 和1000 ml/min 。
经过上述优化,确定的仪器的最佳条件见表6:
1.3 工作曲线
准确移取浓度为0.5mg/L锡标准使用液0.0、0.5、1.0、2.0、4.0、5.0ml,加草酸溶液10ml,用去离子水定容至刻度,各相当于锡浓度0.0、5.0、10.0、20.0、40.0、50.0μg/L,混匀后静置30min后测定。
在最佳测试条件下,对标准系列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标准溶液在1.12~50μg/ L 范围内,标准溶液浓度与其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IF =23.0422C+11.6490 , 相关系数r =0.9995。
按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家联合(IUPAC)规定,计算出检出限为1.12μg/ L 。
1.4样品处理及测定
1.4.1样品前处理 称取样品1.0~2.0g(精确到0.001g)置50ml坩埚中,在电热板上缓慢加热消解,待消解完全至白烟冒尽,入马福炉500℃灼烧5h,冷却,加浓盐酸2ml,用水将消化试样转入25ml具塞刻度试管中,然后加草酸溶液5ml,补水至刻度,混匀,静置30min后与标准溶液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同时做2份样品空白。
1.4.2样品的测定 开机后设定好仪器工作条件并预热30 min,输入标准系列的数目及其浓度、样品名称及浓度单位等。首先进行空白值测量,待荧光值稳定后,执行自动扣空白进入标准系列测量,绘制标准曲线,标准系列按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测定, 做出溶液浓度(μg/ L) 对荧光强度回归方程,然后进入样品测量状态,按设置顺序测定样品荧光强度,以求出样品浓度。
2 结果与讨论
2.1介质及酸度的选择
由于锡形成氢化物的酸度范围很窄,锡化氢不稳定,室温时分解,因此,本文试验了盐酸、硝酸、硫酸、高氯酸作为介质对测定结果的影响,试验表明,盐酸介质的灵敏度最高,空白值也高,酸度允许范围较宽;硫酸灵敏度最低,空白值低,酸度范围窄;硝酸、高氯酸处于两者之间。所以,采用盐酸作为酸介质,本文进行了不同盐酸浓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试验(见图2)。从结果中可以看出,试样测定的荧光强度随盐酸浓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逐渐降低,在3.5%~4.5%之间形成平台,测定荧光强度波动较小,因此,采用4%盐酸作为酸介质。
2.2 硼氢化钾溶液浓度的选择
硼氢化钾作为还原剂影响氢化物的生成过程和氩氢焰的质量,从而直接影响荧光强度,其浓度过低不能产生足够的氢气和锡元素形成锡的氢化物;浓度过高时,反应生成的氢气量过大,稀释了锡的氢化物,灵敏度降低,重现性变差,且液相干扰加大,背景值增加。在本实验条件下,试验了硼氢化钾溶液浓度变化对锡测定的影响,当硼氢化钾浓度为20g/L时,见图3,出现了平台,本实验采用硼氢化钾溶液的浓度为20g/L。
2.3 载流酸度的影响
试验了盐酸浓度范围在0.5~4.0%时对锡测定荧光值的影响(图4),从图中可看出,随着载流浓度的增加,测定的荧光值迅速增加,盐酸浓度为1.5%时达到平台,以后随着盐酸浓度的增加缓慢下降,本文采用2%盐酸作载流。
2.4还原剂对测定的影响
由于样品经消化后绝大部分锡被氧化,而单用硼氢化钾不能将其完全定量地还原为锡化氢,因此,加入还原剂铁氰化钾是必要的。试验表明, 还原剂铁氰化钾在样品中浓度为1.5%~4.0% 时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因此,选用2% 的铁氰化钾作为还原剂。
2.5 掩蔽剂的选择和用量
在国标方法中,样品消化处理后加入硫脲-抗坏血酸作为掩蔽剂。硫脲、抗坏血酸均具有还原性,将样品中的锡还原成二价,而锡的氢化物为四价,在该条件下检测,造成结果偏低。故本方法采用草酸作为掩蔽剂,它可抑制钴、镍、铜等过渡金属元素的干扰 ,使锡能与氢较好结合。草酸对铁、金、银、铜有较强的掩蔽作用。本文试验了草酸掩蔽效果,结果表明,在本测定条件下,加入草酸溶液的量大于4ml时,测定结果趋于稳定,本文选定草酸溶液的用量为5ml。
2.5 共存元素的干扰
样品消解后,可能共存的元素主要有:钾、钠、钙、镁、锰、铜、Zn、Fe、Pb、As、Hg等,在本实验条件下进行了11种元素对50μg/L 锡元素的干扰试验,结果表明,K、Na、Ca、对锡的检测不产生干扰,下列元素在所列倍数以下不干扰锡的检测:Mg(400)、Zn(400)、Fe(300)、Mn(300)、Cu(200)、Pb(200),As(100)、Hg(50)。
2.6 精密度和准确度
在样品消解时加入不同量的待测元素,按本方法分析测定其锡的含量,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8%~5.4%,回收率范围为93.3%~102.4%。见表7。
2.7标准样品测定
将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灌木枝叶(GB07603)采用本方法进行样品消解,在上述条件下,锡的测定结果为0.268±0.004mg/kg,而标准值为0.27 mg/kg,结果令人满意。
3 结论
本研究用湿法消解样品,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乳制品中微量锡。由于锡形成氢化物的酸度要求低,酸度范围较窄,采用硫酸作为酸介质,其灵敏度低,在该条件下测定时,试样测定的重现性差。采用盐酸作为样品酸介质,不仅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且酸度范围较宽。以往的试验中常采用硫脲-抗坏血酸作为掩蔽剂,硫脲、抗坏血酸均具有还原性,使样品中的锡以二价状态存在,不能与硼氢化钾产生的氢定量结合,从而使检测结果偏低,本方法采用铁氰化钾作为还原剂,采用草酸作为掩蔽剂,使样品中的锡能与氢较好结合,草酸对Fe、Cu均有较强的掩蔽作用,较好地抑制了样品基体干扰,大大提高了原子荧光光谱法在炼乳中检测锡的准确度。通过试验对影响测定灵敏度的一些实验参数进行了优化,方法检出限为0.1214μg/L , 相关系数为>0.999, 线性范围0 ~100μg/L , 回收率93.2% ~102.4%。, 相对标准差1.11%~1.89% 。本测定方法具有检出限低、灵敏度高、简便、快速、准确、线性范围宽等优点,满足了炼乳中准确测定较低含量的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5009.16-2003食品中锡的测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3102-2005 炼乳卫生标准
[3]邓勃 等 应用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分析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4
[4]杨惠芬,李明元,沈文.食品卫生理化检验标准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
[5]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原子荧光光度计使用手册
来源:AnyT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