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预警 > 栏目首页
随着石油供应的日趋紧缺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电动车这种以电能为动力的交通工具凭借其节能、环保的优点日渐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 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巨资研发电动汽车,我国的“863 计划”也已明确将电动汽车作为重点攻关项目。
2018/06/15 更新 分类:法规标准 分享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作为商用技术推出以来,锂离子电池就逐渐成为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市场中最受欢迎的可充电能量存储设备。包含电极的轻量型锂化合物与其它类型的电池相比,能实现更高的比能(瓦特-小时/千克)。
2018/06/15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锂电池的生产工艺可以分为前道极片制造、中道电芯封装、后道电池活化三个阶段,电池活化阶段的目的是让电池中的活物质和电解液经过充分活化以达到电化学性能稳定。活化阶段包括预充电、化成、老化、定容等阶段。
2020/07/07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层状NCM材料因其高能量密度和电化学稳定性而成为潜在正极材料。尽管富Ni-NCM材料当充电超过4.2 V vs Li+/Li时可实现高的可逆容量,但是显著的结构降解和电解质分解阻碍了锂的充分利用。
2020/12/28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近日,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机械工程系报道了报告镍锰钴(NMC)/石墨(C)电池在快速充电过程中由于SEI生长、镀锂/剥离、死锂存储、复合SEI和镀锂膜破裂而导致的阳极降解的力学化学模型。。以“Performance degradation due to anodic failure mechanisms in lithium-ion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Power Sources期刊上。
2021/03/25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Adam Holewinski等人,利用Operando电化学质谱(EC-MS),在3.8 V充电电位下,通过确定CO2和O2的释放,实时监测Li7La3Zr2O12(LLZO)固态电解质在阴极界面处的漏气行为。研究发现,气体逸出与阴极界面电阻的大幅增加有关。
2021/07/09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本文以最常见的18650型锂电池作为实验对象,按照UN38.3第七版标准要求,研究了不同荷电状态(SOC)调整方法对撞击测试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充电方式会造成初始SOC的差异,最终导致目标SOC状态不同。电池容量虚标越高,荷电状态越高,越不易通过撞击测试。
2021/07/17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7月29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举行了首场线上发布会,董事长曾毓群博士发布了宁德时代的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同时,创新的锂钠混搭电池包也在发布会上首次亮相。
2021/07/29 更新 分类:热点事件 分享
本文介绍了ESD的标准以及测试方法,根据静电的产生方式以及对电路的损伤模式不同通常分为四种测试方式:人体放电模式(HBM: Human-Body Model)、机器放电模式(Machine Model)、元件充电模式(CDM: Charge-Device Model)、电场感应模式(FIM: Field-Induced Model),但是业界通常使用前两种模式来测试(HBM, MM)。
2021/09/07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近日,厦门大学孙世刚院士团队和宁德时代新能源魏奕民博士等人围绕高镍材料NCM811氧释放现象,针对NCM811在过充条件下进行了多尺度分析,模拟了突发的大电流充电行为导致电池电压急剧上升的过程。
2023/02/07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