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其他

解读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015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嘉峪检测网        2015-09-16 00:02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解读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015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全文如下:
  
  一、今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上,首次提出要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015专项行动,能否介绍一下本次专项行动的实施背景?
  
  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是党领导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一贯的指导方针。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三大任务之一,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作出了战略部署;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法治保障。2015年3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军民融合工作密切关注、积极响应,参与热情空前高涨。政府和军队相关部门主动作为,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抓住当前有利机遇,同心协力谱写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大文章,既是聚集各方资源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释放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红利,发挥其在稳增长、调结构中重要作用,更好支撑工业转型升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推进军民融合是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的共同责任和使命。几年来,经过全系统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与中央要求和社会期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工业和信息化部决定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015专项行动,就是要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工业强国的关键时期,聚焦重要领域,动员全系统的力量,切实解决制约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军民融合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次专项行动希望达到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军民融合涉及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后勤保障、国防动员等多个领域,其中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是军民融合最基础、最核心的领域。专项行动立足工业和信息化部职责,坚持问题导向,力争抓住几个关键领域在2015年重点攻关,为后续推动解决更深层次问题探索路径、提供借鉴。
  
  我们希望通过一年的努力,实现三个主要目标:一是通过编制相关规划,完善政策措施,政府和军队相关部门间协调和顶层筹划得到新的加强。二是推进信息公开,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资源共享水平有新的提升。三是加大支持力度,推进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三、此次专项行动将开展哪些重点任务?
  
  为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我们从军民融合特征最为明显、融合需求最为迫切的领域中,选取12项具备一定工作基础,能够通过集中力量,在年内取得标志性、阶段性成果的任务纳入专项行动,予以重点推进。主要有:
  
  一是加强规划引导,编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
  
  二是完善政策措施,制定《关于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推进“军转民”、“民参军”、军民资源共享等方面,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制度体系。
  
  三是加强部门协作,组织召开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第四次会议,充分发挥政府和军队各相关部门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中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
  
  四是发布《“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以下简称“民参军”《目录》),并为企业提供政策法规培训,支持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简化准入审查程序,推进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和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联合审查。
  
  五是编制《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以下简称“军转民”《目录》),发挥相关专项资金作用,加速军用技术成果推广转化步伐。
  
  六是探索建立协同创新机制,面向军民融合发展的重大需求,在部属高校择优认定一批协同创新中心。
  
  七是加强军民统筹,编制新材料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军民共用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八是研究集成电路领域军民融合重大问题,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九是探索开展安全可靠关键软硬件、工控系统应用试点示范工程,推动形成技术、应用、产业、安全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十是促进民用飞机、民用船船等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推进高档数控机床、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在军工领域应用。
  
  十一是研究提出军民通用标准建设工作方案,选取电子领域为试点,开展军民通用标准制修订工作。
  
  十二是发挥好国家军民结合公共服务平台作用,为“军转民”、“民参军”、产业发展等提供及时权威的信息服务。
  
  需要指出的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作涉及多个工业行业,军民融合潜力巨大,正在开展的工作和后续计划出台的举措,远不止这12项任务。专项行动中涉及的民用飞机、民用船船、电子、软件、新材料等行业,仅是工业领域军民融合工作的一部分。为响应此次专项行动,国防科工局近日也启动实施了“2015年国防科工局军民融合专项行动”,通过5个方面27项重点工作,进一步推动军工开放、资源共享和军工高技术产业发展。应该说,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在推进军民融合方面的决心是坚定的,工作力度也是空前的。
  
  四、在专项行动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调动相关各方的积极性?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既要强化国家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凝聚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合力。
  
  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方面,加强工业和信息化部系统内各项工作的统筹,通过编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完善市场准入,优化公共服务。注重调动地方主管部门的积极性,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本地区的军民融合工作,形成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今年3月专项行动印发后,各地主管部门积极响应,提出了具体工作安排。中央与地方工作的衔接配合,将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打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发挥市场作用方面,充分调动军工集团公司、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遵循市场规律,围绕军品科研生产和工业转型升级,统筹国家工业领域各种创新资源,逐步形成数量广泛、布局合理、跨地区跨行业的军民融合发展协作创新链。在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军民用技术成果转化、“民参军”政策法规培训等工作中,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投融资机构等社会力量的作用,释放全社会的创造潜力。
  
  总的来说,军品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军民融合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政府在遵循市场运行基本原则和规律的同时,需要发挥比在一般经济领域中更大的作用。通过专项行动的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按照中央要求,积极探索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逐步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
  
  五、军民融合是许多企业关注的热点,对于广大企业来说,能否从专项行动中受益?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通过专项行动的实施,包括军工企业、民口企业在内的各类涉军企事业单位,都将直接受益。
  
  一是军民之间信息将更加透明。军民之间信息“不对称”一直是广大民营企业甚至一些军工企业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将联合印发2015年度“军转民”和“民参军”《目录》,持续推进技术信息公开。完善国家军民结合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和运行机制,研究建立与军队总部机关、地方政府和军工集团的数据共享机制、信息分级分类发布机制,为军地双方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服务。
  
  二是“民参军”的渠道将更加顺畅。我们拟在深圳、上海、江苏、河南等地组织开展“民参军”政策法规培训活动,帮助民营企业了解相关政策和参军途径。届时,感兴趣的企业可与当地相关主管部门联系。会同有关方面,简化“民参军”准入审查程序,推进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和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联合审查。组织开展军民融合技术成果展示交流活动,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帮助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
  
  三是对军民融合的支持力度将加大。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发挥好部内工业转型升级资金、相关科技重大专项资金、民机民船专项等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军转民”和“民参军”项目、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等的资金支持力度,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军民融合发展领域。
  
  六、据悉,工业和信息化部从2009年就开始定期编制发布“军转民”和“民参军”《目录》,能否介绍一下两个《目录》的编制过程和应用效果?企业能从哪些渠道获取两个目录?
  
  从2009年开始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组织定期编制发布年度“军转民”和“民参军”《目录》。“军转民”《目录》主要定位于向社会推荐适于在民用领域推广转化的军用技术成果,培育军民结合特色产业,服务工业转型升级;“民参军”《目录》主要定位于优选民口单位适于在军工领域应用的技术和产品,夯实和拓宽军品开发的基础。
  
  一般来说,每年我们会组织专家确定一些军用特色技术领域和民用优势技术领域,有针对性地面向涉军企事业单位、民口单位征集技术产品,经专家评审确定入编项目,年底予以印发。“军转民”《目录》每年收录项目在150项左右,“民参军”《目录》每年收录项目约100项左右。几年来,《目录》的编制坚持需求导向,不断优化评审指标和专家结构,让懂民用市场的专家和投资人来评“军转民”项目,让军工和军队等用户单位来评“民参军”项目,《目录》质量逐年提高,影响越来越大。
  
  在编制发布两个《目录》的同时,我们也注重对《目录》应用效果的评估。从对2011年、2012年“军转民”和“民参军”《目录》的应用评估情况看:在两个年度“军转民”《目录》中,有80家单位的118项技术成果在近700家企业得到转化应用,签订合同1300多项,总金额约160亿元。在两个年度“民参军”目录中,超过44%的入编单位和14%的入编技术产品实现“参军”,军品合同额增长近15亿元。总的来说,两个《目录》在拓宽军民用技术信息沟通渠道方面成效显著,在培育军民结合特色产业,引导“民参军”方面的作用初现端倪。
  
  考虑到“军转民”《目录》的用户主要是有关地方政府部门、民口企业和科研单位等,因此除以文件形式印发外,还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官方网站、国家军民结合公共服务平台等渠道对社会公开发布。“民参军”《目录》的用户主要是有关政府部门、军工企事业单位和军队科研系统等单位,因此主要以文件形式进行定向推送。
  
  七、作为普通百姓,是否也能从专项行动中得到实惠?
  
  从“军转民”的角度看,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国防科技工业“能军能民”,让一份投入带来两份产出。军工单位有技术,转向市场,就能惠及民生。本次专项行动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引导涉军企事业单位瞄准民用领域需求,加快军用技术成果转化。目前,国有大型军工集团公司的民品产值已占其总产值的75%以上。可以预见,在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大飞机等重大专项和工程中产生的技术成果,将更多地在民用领域转化落地,造福普通百姓。比如,2014年8月发射的“高分二号”卫星,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重要项目之一,具有米级空间分辨率、高定位精度等特点,在保障国防安全的同时,也在综合交通服务、国土资源调查与监测、城市精细化管理等领域“一显身手”,用米级的“黄金尺度”,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管理带来便利。
  
  从“民参军”的角度看,军民融合让军工进一步开放,将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优势企业参与国防军工建设,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降低军品科研投入,从而建设更加经济有效的国防。有人说,安全有点像空气,拥有的时候总是忽略它,失去时却会致命。军民融合是着眼国家发展全局,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长远大计。通过军民融合,国防强大,国家强大,我们每个人,自然会从中受益。
分享到:

来源:军民结合推进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