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嘉峪检测网 2021-09-23 20:42
一、小型分子筛制氧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小型分子筛制氧机的结构
制氧机一般由制氧主机、流量计、湿化器和氧浓度状态指示器等组成。
2.小型分子筛制氧机的工作原理
制氧机是指利用分子筛变压吸附原理,通过吸附氮气和其他气体组分来提高氧气浓度的设备。
设备工作时,向一个装有分子筛的密闭吸附塔内注入压缩空气致使吸附塔内的压力随之升高,其中的分子筛随着环境压力的升高大量吸附压缩空气中的氮气,而压缩空气中的氧气则仍然以气体形式存在,并经一定的管道被收集起来。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吸附”过程。当容器内的分子筛吸附氮气达到吸附饱和临界状态时,对吸附塔进行吹气减压,随着环境压力的减小,分子筛吸附氮气的能力下降,氮气自分子筛内部被释回气相,作为废气排出。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解吸”。为保证氧气持续稳定的产出,制氧机多采用两个(或多个)分子筛吸附塔,通过旋转分离阀控制,使一个吸附塔处于吸附过程的同时,另一个吸附塔处于解吸过程,二者交替工作完成连续制氧过程。
二、小型分子筛制氧机的研发实验要求
1.产品性能研究
应当进行产品性能研究以及产品技术要求的研究和编制说明,包括功能性、安全性指标(如电气安全与电磁兼容)以及与质量控制相关的其他指标的确定依据,所采用的标准或方法、采用的原因及理论基础。
2.生物相容性评价研究
制氧机主要为患者提供氧气,使用过程中与患者接触的是吸氧管,吸氧管作为制氧机的附件,与患者的鼻腔粘膜接触。应按照GB/T16886.1—201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至少进行细胞毒性、皮肤致敏和鼻腔粘膜刺激的相关研究。
3.灭菌/消毒工艺研究
制氧机为体外使用设备,为非无菌产品;使用者仅需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对设备定期进行清洁。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吸氧管使用前需经消毒或灭菌处理,并满足以下要求。
3.1生产企业灭菌:应明确灭菌工艺(方法和参数)和无菌保证水平(SAL),并给出灭菌确认报告。
3.2终端用户灭菌:应当明确推荐的灭菌工艺(方法和参数)及所推荐的灭菌方法确定的依据。
3.3终端用户消毒:应当明确推荐的消毒工艺(方法和参数)以及所推荐消毒方法确定的依据。
4.产品有效期和包装研究
各生产企业采用的原材料不同,同时考虑到使用频次的不同及一些不可预期的因素,产品的实际有效期不同。到期后经制造商维护并确认后,如更换分子筛后可以按照确定的期限延期使用。
制氧机包装要防水、防潮,生产企业应经环境试验和模拟运输试验验证,产品的包装应符合运输和贮存的要求。
5.软件研究
参见《医疗器械软件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5年第50号)的相关要求。
6.主要性能指标
6.1.工作条件
是否有温度、相对湿度、大气压力的要求以及电源电压、频率、功率等方面的要求(GB 9706.1—2007)。
6.2.设备制备的富氧空气的理化指标:
(1)氧浓度:≥90%(V/V)。
(2)水分含量:符合制造商的规定。
(3)二氧化碳含量:≤0.01%(V/V)。
(4)一氧化碳含量:符合GB 8982—2009中表1的规定。
(5)气态酸和碱含量:符合GB 8982—2009中表1的规定。
(6)臭氧及其他气态氧化物含量:符合GB 8982—2009中表1的规定。
(7)应无气味。
(8)固体物质粒径:≤10μm。
(9)固体物质含量:≤0.5mg/m3。
6.3.气密性
所有气路连接件应牢靠,不得漏气。
6.4.噪声
制氧机的噪声不大于60dB。
6.5.氧气浓度
制氧机开机30min,其氧产量应达到设计要求,氧浓度应≥90%。
6.6.吸氧面罩、吸氧管(如有)
(1)如为自制产品,考虑已有的产品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如《鼻氧管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3年第8号),应
a)有材料的要求。
b)有相应物理、化学的要求。
c)按照GB/T 16886.1-2011标准进行生物学评价。
(2)如为外购产品,应明确该产品应具有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6.7.安全性能
应符合GB 9706.1—2007、YY 0732—2009的要求。
6.8.电磁兼容
应符合YY 0505—2012的要求。
注意:制氧机在实施GB 9706.1—2007标准全项检测时,应对电磁兼容性能按照电磁兼容标准要求实施检测,生产企业应确保实施GB 9706.1—2007标准和电磁兼容标准检测的产品一致,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对涉及电磁兼容性能的检测出具相应格式要求的检测报告。
6.9.环境试验
应符合GB/T 14710—2009的要求。
6.10.报警或提示功能
设备带有报警功能的,应符合YY0709—2009的要求。带有提示功能的,实际操作验证,应符合制造商的规定。
应逐项审查上述要求和检验结果是否符合规定。
三、相关标准
目前与制氧机相关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列举如下:
表1. 相关产品标准
GB 3096—2008 |
声环境质量标准 |
GB 5832.2—2008 |
气体中微量水分的测定第2部分露点法 |
GB 8982—2009 |
医用及航空呼吸用氧 |
GB/T 8984—2008 |
气体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
GB 9706.1—2007 |
医用电气设备第一部分:安全通用要求 |
GB/T 14710—2009 |
医用电器设备环境要求及试验方法 |
GB/T 16886.1—2011 |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 |
GB/T 16886.5—2003 |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
GB/T 16886.10—2005 |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0部分:刺激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 |
YY/T 0298—1998 |
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通用技术规范 |
YY/T 0316—2016 |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 |
YY 0505—2012 |
医用电气设备第1—2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电磁兼容要求和试验 |
YY 0709—2009 |
医用电气设备第1—8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通用要求,医用电气设备和医用电气系统中报警系统的测试和指南 |
YY 0732—2009 |
医用氧气浓缩器安全要求 |
WS1-XG-008—2012 |
富氧空气(93%氧) |
四、主要风险
制氧机的风险管理报告应符合YY/T 0316—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的有关要求。
表2. 产品主要危害
可能产生的危害 |
形成因素 |
能量危害 |
|
电能 |
保护接地阻抗、漏电流、电介质强度不符合要求; 应用部分与带电部分隔离不够; 设备的电源插头剩余电压过高; 机器外壳的防护罩封闭不良; 设备没有足够的外壳机械强度和刚度; 电磁兼容性不符合要求。 |
热能 |
具有安全功能的设备部件温度超出限定值。 |
机械危险 |
设备外壳粗糙、有毛刺。 |
压力 |
设备压力超出规定值。 |
噪声 |
设备消音系统或运动部件损坏。 |
生物学危害 |
|
生物学 |
配套用吸氧管、面罩生物学评价不合格。 |
环境危害 |
|
运行偏离预定的环境条件 |
密闭环境下有可能造成局部环境温度升高或局部氧气浓度降低。 |
由不正确的能量和物质输出所产生的危害 |
|
医用气体的供应 |
93%氧的浓度不符合标准要求; 93%氧的微粒物含量、二氧化碳含量等方面超标; |
与医疗器械使用有关的危害 |
|
不适当的标记 |
外部和内部标记不全面、标记不正确或不能够清楚易认,以及标记不能够永久贴牢。 |
不适当的操作说明 |
对配套用湿化器、吸氧管等附件的使用缺少必要的警告说明和详细的使用方法。 缺少详细的日常使用维护规范。 |
由不熟练/未经培训的人员使用 |
由于使用人员操作不熟练、使用不当。 |
对副作用的警告 |
对不科学使用93%氧的警告不充分。 |
不正确的指示 |
氧气浓度显示或报警不准确。 |
不适当、不合适或过于复杂的使用者接口(人/机交流) |
|
复杂的操作系统 |
操作过程过于复杂,操作时失误。 |
功能性失效、维护和老化引起的危害 |
|
维护规范缺少或 不适当 |
说明书中有关维护、保养等内容不明确。如:清洗、预防性检查、保养以及保养周期等; |
对医疗器械寿命的终止缺少适当的决定 |
对设备的使用寿命或终止使用的条件没有明确规定。 |
来源:嘉峪检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