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行业研究
嘉峪检测网 2025-04-18 09:21
近年来,随着新药审评审批政策改革,我国迎来了创新药研发的热潮。基于药融云数据库和医药魔方数据库,我们分析了中国创新药物数据,包含已获批上市和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创新药的数据,梳理了主要研发机构和企业、创新药靶点类型分布以及获批创新药的主要治疗领域等,并与全球创新药研发格局进行了比较。
2020年以来,我国创新药物研发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生物制药公司之间竞争激烈。在竞争中,涌现出一批生物医药龙头企业。我国临床试验阶段和已获批药物的热门靶点包括酪氨酸蛋白激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等。肿瘤疾病是中国新药研发最活跃的领域,其次是感染和神经系统疾病。
基于研究结果,我们提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研发创新投入、优化产品管线布局、加强国际合作以及聚焦创新靶点等建议。本综述能为制药研发企业、科研人员和政府管理人员等提供决策参考。
1.引言
《“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医药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该规划不仅强调了医药工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为医药行业的增长指明了明确的方向。在中国,医药企业已经致力于探索创新药物研发的路径,旨在为改善人民健康做出贡献。
特别是自2016年《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订以来,中国在创新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年,创新药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对医药行业创新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创新药物研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创新药物研发的现状。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外对比上,考察了美国、日本、欧洲等地区的创新药物发展战略,并指出了其中的挑战[1-4]。一些研究者从全球视角分析了创新药物的当前趋势和竞争格局,提出了促进中国创新药物发展的建议[5-6]。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深入探讨中国创新药物研发的发展趋势,指出数字技术正在推动医药行业进入4.0时代,促进了该领域的更大开放和竞争,并强调需要更加关注药物研究以支持创新药物市场的增长[7-12]。上述研究大多从政策和经济角度切入,较少关注创新药物本身。相比之下,本研究基于实证数据考察了创新药物的靶点、适应症和研发管线,并与全球药物研发现状进行了比较,从而提供了更现实的参考。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Pharnexcloud数据库(www.pharnexcloud.com)和Pharmcube数据库(www.pharmcube.com)。Pharnexcloud 数据库提供了与创新药物研发相关的国内批准和临床阶段数据。具体而言,2023年11月检索到119条国内批准创新药物条目和1,785条临床阶段创新药物条目。
2024年7月通过检索Pharmcube数据库,获得了中国疾病负担和新药管线、全球新药批准数量最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公司、全球首创新药(FIC)管线以及全球在研创新药物靶点类型分布的数据。基于上述数据,本综述分析了中国创新药物研究的现状、竞争格局、关键研发机构、治疗领域、疾病负担以及新药开发管线。 还进行了全球比较,以突出中国在创新药物研发领域中的地位和竞争动态,旨在为医药研发实体、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2.中国创新药物研发现状
1.每年获批创新药物数量的趋势
通过分析中国每年获批上市的创新药物数量数据,可以发现第一批创新药物于1995年获批。这两种药物分别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石杉碱甲和治疗白内障等疾病的胰凝乳蛋白酶。总体来看,2018年之前,中国获批上市的创新药物数量相对较少且波动较大。然而,自2018年以来,获批的创新药物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年来,创新药物市场增长强劲,2020年有9种创新药物获批,2021年增加至20种,2022年略有下降,截至2023年11月,已有21种创新药物获批(图 1A)。
图 1A. 中国获批创新药数量的年度变化趋势
自2020年以来获批的创新药物数量显著增加,归因于2020年新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建立了加速药品注册制度,以支持具有临床价值的药物创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引入了四种加速途径:突破性疗法、附条件批准、优先审评审批和特别审批。这些快速通道可以缩短临床试验的开发时间和申请后的审批时间,从而加快创新药物的上市。因此,2020年后获批上市的创新药物数量大幅增长,很可能得益于政策支持。
2.主要研发企业和机构
通过分析参与创新药物研发的制药公司和机构,可以看出创新药物研发的竞争格局。在中国获批的创新药物制药公司中,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一,是领先的研发企业之一,共有9个创新药物在中国获批上 市,占市场份额的20.93%。在临床及后期阶段,正大天晴(50,17.61%)超越恒瑞医药(47,16.55%)位居榜首。
君实生物、先声药业、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贝达药业和百奥泰生物也位列前十,表明中国创新药物市场竞争激烈(表1)。
表1. 中国获批及临床创新药数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与机构
3.创新药物的靶点
在由国内公司开发并在中国获批上市的119种创新药物中,排名第一的靶点是蛋白酪氨酸激酶(PTK)。目前,全球共有51种针对PTK的激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获批上市,另有230种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已上市的药物包括恒瑞医药治疗乳腺癌的马来酸盐吡咯替尼和正大天晴主要用于甲状腺髓样癌和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盐酸安罗替尼。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另一个经过多个获批药物验证的成熟靶点。
EGFR的过度表达在恶性肿瘤的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并且在多种癌症中被发现,包括胶质瘤、肾癌、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和乳腺癌。EGFR已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最广泛使用的药物靶点[13]。常见的EGFR抑制剂包括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14]。在1,785种处于临床研发阶段的创新药物中,最常靶向的受体类型已发生显著变化,其中细胞因子受体跃居首位(图1B),吸引了大量研发资金投入。
目前针对细胞因子受体的药物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法:1)抗体药物:这些药物通过特异性结合受体来抑制细胞因子受体的功能。 2)受体拮抗剂:这些药物通过竞争性结合细胞因子受体来阻断信号传导。3)信号传导抑制剂:这些药物通过靶向受体下游的信号通路来抑制细胞因子受体的激活[15]。
图 1B. 中国批准上市和进入临床试验的十大创新药物靶点
4.治疗领域
在中国,已获批上市和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创新药物的首要治疗领域是肿瘤学。市场上有53种获批药物和1,180种处于临床阶段的药物,这表明肿瘤学治疗领域受到了高度关注和巨大的研发投资。继肿瘤学之后,感染性疾病与神经系统疾病同样是新药研发的重要治疗领域,并已成为研发关注的主要焦点之一(图1C)。
图1C. 中国批准上市和进入临床试验的十大创新药物治疗领域
5.中国新药管线与疾病负担之间的关系
疾病负担是影响制药公司新药研发管线策略的重要因素[16]。高负担疾病通常意味着更大的患者群体需要治疗,从而为制药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市场机会。相反,强大的新药研发管线有助于减轻疾病负担,因为新疗法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就疾病负担而言,中风、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和胃癌/食管胃结合部癌是中国前五大疾病。
就研发中的药物数量而言,前五大疾病负担是脓毒症/感染、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肺癌、白血病和乳腺癌。在获批药物数量方面,疾病负担排名前五位的分别为脓毒症/感染、肺癌、下呼吸道感染、高血压以及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表2)。
上述数据表明,药物研发往往集中在疾病负担较高的领域。例如,肺癌是中国疾病负担较高的领域,也是大量药物正在开发或已获批上市的领域。这表明药物研究活动与公共卫生需求密切相关,研发资源往往被分配到对人口健康影响最大的疾病领域。然而,也存在一些不一致之处。尽管卒中与冠心病疾病负担沉重,但在研或获批药物数量方面却并非最突出领域,这可能与研发挑战、市场因素或其他优先事项考量相关。
此外,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市场上获批的药物数量相对较多,反映了对慢性病长期管理的需求。总体而言,药物研发与疾病负担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社会对特定疾病治疗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受到科学进步、经济考虑和政策支持的影响。
表 2. 中国前30大疾病负担和新药研发管线
3.创新药物研发的全球竞争格局
1.全球新批准药物的分布
根据Pharmcube数据库截至2024年7月的全球上市药物数据,美国、中国和日本在创新药物研发方面位居前三。美国以1,847种获批新药领先,中国紧随其后,拥有904种,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图 2A)。美国制药行业历史悠久,研发能力强,市场体系成熟,这极大地促进了创新药物的开发和商业化[17]。此外,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快速审批流程有助于新药的快速上市,创新激励机制也推动了创新药物的发展[18]。
图2A. 新药获批数量最多的前10个国家/地区
2.全球首创新药管线竞争格局
FIC药物是指具有新作用机制或靶点,为治疗特定疾病提供新解决方案的药物[19]。美国是全球FIC药物研发管线最活跃的国家之一,共有4,511种FIC药物,占全球份额的48%,显著高于其他国家。这表明美国在医药创新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大量潜在的创新药物。中国也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拥有1,775种FIC药物,占全球份额的19%。
尽管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这显示了中国在医药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瑞士、德国、韩国、法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FIC药物总数和全球份额相对较低。这些国家同样参与了首创新药(FIC)的竞争,但其整体活跃度与美国和中国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从研发阶段分布来看,多数国家的首创新药在批准阶段数量最多,申报阶段次之,临床前阶段药物数量最少(图2B)。
图2B. 全球首创新药管线的前10名竞争格局
3.全球已建立和正在研究的药物靶点分布
在创新药物开发中,不同国家和地区已确立靶点的比例各不相同。中国已确立靶点的比例为49%,与美国相比,已确立靶点的比例仅为34.0%,大部分创新药物使用的是开发中的靶点。欧洲的已确立靶点比例也相对较低,大约为40.8%(图 2C)。这表明中国制药公司在研发策略上更为谨慎,倾向于选择风险较低且研究基础更扎实的靶点,以确保研发成功率和市场竞争力。
图2C. 各国在创新药物研究中已建立和正在研究的药物靶点分布
4.未来发展建议
鉴于中国创新药物整体研发能力的不足,以及技术进步推动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本文提出一系列优化药物创新生态系统、提升国家创新潜力的建议。
1.政策支持
鉴于加速药物审批注册制度的建立促使2020年后获批的创新药物数量大幅增长,建议我国应持续加强对创新药物研发与上市的政策支持。具体措施包括:进一步加快创新药物审批与上市进程,对符合条件的研发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强化新药知识产权保护,并设立创新药物研发专项重大项目。
药物研发作为高风险、高投入、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研究投入与技术创新,而政策支持对促进新药研发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若政策环境有利,将引导资本向医药产业流动,增加研发投入并推动技术创新。此外,政策支持还能提振科研人员信心,吸引更多人才投身该领域,进而促进我国创新药物研究的深入发展。
2.提升研发企业和机构的竞争力
提升研发领域的投资与创新能力
药物研发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领域。根据欧盟委员会2014-2021年全球研发投资排名显示,中国领先的创新药企百济神州2020年研发投入达74.7亿元人民币,仅为罗氏集团796.27亿元研发投入的9.4%。罗氏的研发投入约相当于中国创新药企前20强研发投入总和的1.5倍[20]。由此可见,中国创新药企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以保障持续性的研发活动与创新产出。尤其在人工智能时代,制药企业与科研机构更应着力强化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优化研发战略与管线布局
通过研究恒瑞医药、正大天晴等领军企业可见,制药企业应立足自身优势与市场需求,聚焦特定治疗领域开展深度研究,构建特色鲜明的研发管线。对已上市或处于临床阶段的创新药,应着力拓展适应症范围以提升市场竞争力[21]。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医药企业与机构应积极参与国际创新药物研发竞争,提升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市场的地位与影响力。同时,应积极与国际先进企业开展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全面提升中国创新药物研发的整体水平。
3.聚焦创新靶点
目前,中国的制药公司主要关注成熟的靶点,对创新靶点的关注相对较少。虽然对已建立且市场验证的靶点进行药物研究可以提高成功率,但仅依赖这种方法不利于整体研发能力的提升。创新靶点代表尚未充分研究和开发的领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和潜在机会。创新靶点的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创新靶点的研究通常始于对疾病机制的深入理解,旨在通过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实现治疗突破。关注创新靶点使制药公司能够扩展治疗领 域,满足疾病治疗的多样化需求。
总结
本文旨在揭示中国创新药物研发的现状和竞争格局。通过收集中国已批准和临床阶段的创新药物数据,我们分析了其年度趋势。
中国创新药物上市数量、主要研发企业和机构、主要治疗领域的关键靶点、疾病负担和新药管线,并将这些发现与全球创新药物研发活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020年后中国获批的创新药物数量快速增长,正大天晴、恒瑞医药、君实生物等生物制药公司之间竞争激烈,目前有数十个新药项目处于临床阶段。
中国获批的创新药物主要集中在PTK、EGFR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等已建立靶点上,研究靶点相对较少。肿瘤学被确定为最受关注的治疗领域,全球领先的制药公司正努力在精准肿瘤治疗方面取得突破。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在获批新药数量和FIC新药管线数量上均排名第二,与美国相比存在差距,美国排名第一。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创新药物研发可能集中在已建立的靶点上。有必要在中国药物开发过程中加强研究性靶点的探索和应用。
总体而言,中国在创新药物研发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和提升潜力。通过对创新药物的多维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本研究不仅揭示了中国创新药物研发的现状和竞争格局,还提出了增加政策支持、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管线布局以及鼓励探索创新等具体建议,这些建议可为药物研发实体、科研人员以及执行管理层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global new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some countries. Med Res J, 2009; 38(12): 7-9.
2.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and issues of new drug creation in China. Chin J New Drugs, 2020; 29(1): 33-41.
3. Analysis of trends in new drug research and approval from 2016 to 2020 in China. Chin J New Drugs, 2023; 32(4) :386-395.
4. Comparative study and enlightenment of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n innovative drug value assessment. Chin J Health Policy Res, 2022; 15(6): 17-23.
5.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drug innovation in China. J China Pharm Univ, 2023; 54(3): 380-388.
6.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new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ull CAS, 2024; 39(5): 821-831.
7.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trends of new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2023. Life Sci, 2024; 36(1): 94-101.
8. Analysis of the promin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drugs in China. Sci Technol Chin, 2024; 29(3): 46-49.
9.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of policy reform to encourage innovative drugs in China. Chin J New Drugs, 2024; 33(13): 1297-1302.
10.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novative drug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mulation in China. Chin J New Drugs, 2024; 33 (14): 1409-1416.
11.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for R&D investment in innovative drug enterprises. Enterp Reform Manag, 2024; 32(8): 116-118.
12. Thoughts on accelerating drug innov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Chin J New Drugs, 2023; 32(20): 2009-2012.
13. Research advances in secondary mutations and treatment of EGFR-sensitive mutant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J Southeast Univ Med Sci Ed, 2023; 42(4): 643-648.
14. Small molecule inhibitors targeting the EGFR/ErbB family of protein-tyrosine kinases in human cancers. Pharmacol Res, 2019; 139: 395-411.
15. Signal transduction of cytokine receptors. Immunol J, 1999; 15(1): 71-73.
16. Progress in methodology of global disease burden research and its impact on the burden of parasitic diseases. Chin J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2023; 35(3): 299-306.
17. Analysis of patent term extension and data protection systems for innovative drug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 study on new drug cohorts approved from 2018 to 2021. Chin J Clin Pharmacol, 2022; 38(23): 2854.
18. Analysis of innovative drugs approved by the FDA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20. Chin Pharm Aff, 2021; 35(11): 1276-1282.
19.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transition from generic to first-inclass drugs. Chin J New Drugs, 2022; 31(17): 1657-1670.
20. Strengthening policy coordination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in China. Med Philos, 2022; 43(2): 7-11.
21. Analysi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new drug R&D strategy in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Chin J New Drugs 2023; 32(12): 1185-1190.
来源:百奥信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