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监管召回
嘉峪检测网 2018-04-14 17:06
4月12日,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官网发布2018年手机保护套比较试验。经检测发现,有苹果、小米等5款手机壳检出了多环芳烃、塑化剂、铅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出了标准限值的要求。
(一)、手机保护套也称手机壳,是消费者每天高频使用和接触的物品,儿童也会玩耍甚至入口咬噬。调查显示,九成用户使用塑料保护套,塑料制品中可能含有大量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对此,我国尚无强制性的标准或法规。
(二)、塑料手机壳是由化学物质构成,欧盟早在2007年就开始实施《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与限制法规》,即REACH法规。欧盟的REACH法规涵盖了大约68类3000多种限用物质和65种强制不得使用的禁用物质,其中许多物质对人体会产生危害。
(三)、手机壳中可能含有塑化剂、多环芳烃、重金属、短链氯化石蜡等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一旦进入人体后无法通过正常代谢排出,对身体产生极大的危害。研究表明,接触塑化剂较多的人群中,女性的内分泌系统会产生紊乱,对生育也有影响,儿童生殖系统的发育会直接受到影响。多环芳烃是国际公认的强致癌物质,一旦进入人体,便迅速溶于肾脏、肝脏、脾脏等器官,残留在人体内的多环芳烃会累积,引起如皮肤癌、肺癌、胃癌及肝癌等病变。铅元素能直接伤害人的脑细胞,破坏骨骼,引起肾衰竭。
(四)、本次比较试验主要依据消费者关心的化学安全问题,结合消费者实际使用场景,参考欧盟的REACH法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令(POPs)、德国GS认证对多环芳烃(PAHs)的要求、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CPSIA)的相关要求和ISO 4892-3 标准,旨在制定出全球最严苛的手机壳化学测试指标。
(五)、经检测发现,23款手机壳品质超出国际一流标准,201项化学物质测试中,没有检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占比近八成。但是,有5款手机壳检出了有毒有害物质,且检出的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出了标准限值的要求,包括一些大品牌,如苹果、小米等。超出限值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集中在多环芳烃、塑化剂、铅含量上。
据工信部《2017年通信业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手机用户总数已达到14.2亿户,手机用户普及率达102.5部/百人。
其中,75%的手机用户选择使用手机壳,我国有10亿手机壳用户。全国手机壳近七成来自深圳,年产值约200亿元。
项目前期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用户喜欢使用塑料保护套。
塑料手机壳中可能含有大量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而我国尚无相关的标准或法规。
对此,消费者却十分关心。
项目调查数据显示,关注手机壳“异味”和“有害化学物质”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45%和30%。
但是,消费者无从得知哪些手机壳是有毒有害的,哪些是安全的。
另一方面,该行业门槛低、无标准、监管难度大。
一旦确定产品材质,即可根据手机形状开模、量产、上市。许多小厂商和山寨企业跟风扎堆,以低价劣质产品占领市场,造成行业无序竞争,秩序混乱。
为给消费者提供科学合理的消费指引,推动出台行业标准,促进规范行业秩序,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联合福田区消委会、盐田区消委会、宝安区消委会委托深圳市品质消费研究院开展塑料手机壳比较试验,共同对线上线下热卖的28个品牌30款手机壳进行了比较。
本次比较试验主要依据消费者关心的化学安全问题,结合消费者实际使用场景,参考欧盟的REACH法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令(POPs)、德国GS认证对多环芳烃(PAHs)的要求、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CPSIA)的相关要求和ISO 4892-3 标准,旨在制定出全球最严苛的手机壳化学测试指标。
参考欧盟REACH法规的相关化学要求,主要体现在:181项高关注度物质(SVHC);
6种限制使用的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
重金属(铅、镉);
参考欧盟POPs对短链氯化石蜡(可用作增塑剂和阻燃剂)的规定;
多环芳烃含量参考德国GS认证的相关要求,采用AfPS GS 2014:01 PAK标准,对18种多环芳烃进行了检测。根据手机壳会与皮肤长时间接触(超过30秒)或反复与皮肤短时间接触的产品使用特性,按种类2 的限值判定。
消费者在使用手机壳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发黄变色的问题。对此,我们采用ISO 4892-3标准对样品进行老化测试,检验样品是否容易发黄变色。
此外,针对消费者担心儿童玩耍手机壳甚至入口咬噬的问题。我们参考了国外儿童用品法案或标准,如欧盟的EN14372标准对儿童用品中塑化剂的测试方法;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CPSIA)对儿童产品中铅含量的要求。
具体测试标准及方法如下:
来源:AnyT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