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腹腔内窥镜手术器械研发实验要求、主要风险与相关标准

嘉峪检测网        2023-04-28 12:25

本文中的手术器械指的是多孔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的末端执行器,安装在机械臂上由系统进行操控用于执行手术任务的侵入式手术器械。本文所覆盖手术器械包括不向患者提供能量的手术器械和高频手术器械(不含血管闭合器)、单孔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用手术器械以及其他手术器械。

 

一、腹腔内窥镜手术器械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与主要功能

1、结构组成

手术器械一般由器械盒、器械杆和器械末端组成(如图1)。高频手术器械的器械盒带有高频连接线接口,用于连接高频手术设备。

 

a.器械盒内部结构                                                b.手术器械整体图示

图1  手术器械结构

2、工作原理

手术器械用于传输动力、实现器械控制的方式有丝传动、齿轮传动和杆传动等,通常采用丝传动和齿轮传动相结合的方式。

3、主要功能

高频手术器械可分为单极手术器械(如图2)和双极手术器械(如图3),单极手术器械如单极剪刀、单极电钩等,一般用于分离、切割及凝血;双极手术器械如双极钳、双极镊等,一般用于组织剥离、凝血。

 

a.单极弯剪(含能量护套)          b.单极电钩               c. 单极电铲

图2单极手术器械举例

 

a.双极钳                     b.双极镊

图3 双极手术器械举例

不向患者提供能量的手术器械(如图4)按其功能通常分为持针钳类、剪类、抓持器类、施夹钳类等。持针钳类器械一般用于实现夹持、缝合、打结等操作。剪类器械一般用于实现剪线、解剖、切割等操作。抓持器类器械一般用于实现抓持、牵拉等操作,可分为有创抓持和无创抓持,如镊、抓持器、牵开器等。施夹钳类器械一般用于配合结扎夹进行结扎。

       a.持针钳                        b.手术剪                   c.抓持器                 d.施夹钳(含结扎夹)

图4 不向患者提供能量的手术器械举例

 

二、腹腔内窥镜手术器械主要风险

依据GB/T 42062标准附录C列举了手术器械有关的可能危险示例的不完全清单(表1),以帮助判定与手术器械有关的危险。注册申请人还应根据自身产品特点确定其他可能危险。针对产品的各项风险,开发人应确定是否采取控制措施,确保风险降到可接受的程度。

表1 手术器械危险示例

 

危险类型

示例

能量

危险

电磁能

可触及部分(含应用部分)与带电部分隔离/保护不够,可能引起过量漏电流对操作者或患者造成电击危害。

可触及部分(含应用部分)与带电部分绝缘不充分,电介质强度不够。

配合使用的高频手术设备的辐射发射和/或传导发射影响内窥镜手术控制系统性能的风险。

绝缘损耗,患者与手术器械间漏电流过大会造成患者受伤。

手术器械的防电击程度设计与产品的预期用途不匹配造成的漏电流过大的风险。

热能

高频手术器械不能传递能量,导致不能进行切割或凝血。

可触及部分/应用部分温升过高,可能导致操作者或患者烫伤。(尤其是线缆)

机械能

手术器械间发生碰撞、运动精度不够或运动过程中的振动,可能导致患者受伤。

手术器械与组织接触力超出限值,造成意外损伤的风险。

生物学和化学危险

生物学

可重复使用手术器械清洗灭菌不充分,造成细菌病毒残留及交叉感染的风险。

化学

清洁剂或消毒剂的残留物可能引发的危害。

生物相容性

与患者接触材料不符合生物相容性要求,造成组织感染。

操作危险

 

 

功能

由于夹持力不足、器械末端变形、高频输出不稳定等造成的凝血不良。

夹持力过小,导致无法完成手术操作,如缝合、电凝等。夹持力过大,造成被夹持组织损伤。

器械末端零部件或涂层掉落,遗留人体,造成组织损伤。

手术器械运动失控造成患者受伤的风险。

手术器械传动机构故障,导致手术器械不能驱动或操作精度降低,影响手术操作。

高频能量传输导线损坏,导致高频能量不能传输到器械末端,无法进行手术。

高频手术器械多次电凝后器械末端发生组织黏附,效率降低,切割不顺畅或止血不充分造成出血。

如手术器械预期配合能量护套一起使用,应考虑能量护套脱落或老化的风险。

发生紧急停止情形后,无法快速将手术器械从患者身上移除造成延误救治。

超预期使用次数的手术器械存在功能丧失或功能降低的风险。

手术器械的末端硬度、耐腐蚀性能不足导致使用功能不足。

使用错误

器械安装不到位,影响手术。

信息危险

标记

贴在设备上的警告信息不清晰。

不完整的说明书。

产品性能特征的不适当描述。

不适当的预期使用规范。

限制的未充分公示。

手术器械剩余使用寿命/次数未充分显示。

操作说明书

使用前的检查规范不适当。

手术器械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时的处理措施描述不充分。

过于复杂的操作说明书。

制定的设备附件的规范不适当。

警告

对副作用的警告不充分。

一次性使用附件可能再次使用的危害的警告(如有)。

服务和维护规范。

 

三、腹腔内窥镜手术器械性能研究实验要求

1、化学和物理性能研究

应开展手术器械化学/材料表征及产品性能研究,明确化学/材料表征、物理和/或机械性能指标的确定依据。

性能指标应全面,综合考虑手术器械的适用范围、技术特征、适用的法规标准及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包括手术器械本身的性能指标、与系统配合使用的性能指标,及手术器械与系统其他部分(如机械臂、手术器械附件等)的配合性或兼容性性能指标。

2、电气系统安全性研究

应开展电气安全性及电磁兼容性的研究。

如高频手术器械配合通用高频手术设备使用,应选择可配合的典型型号进行检测。

如高频手术器械配合专用高频手术设备使用,通过手术系统控制高频手术设备输出,如输出参数设置及工作模式选择等,应配合该设备进行检测。

3、生物学特性研究

应对成品中与患者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材料进行生物学评价。

手术器械与人体接触的部件有器械末端部、杆部。应明确各器械或配合使用附件(如能量护套)与人体接触材料的部件名称、材料名称等信息,明确与人体接触材料对应的位置。同时应考虑生产工艺及清洁灭菌对生物相容性的影响,考虑设计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入的污染物、残留物、降解产物、加工残留物影响等。

根据GB/T 16886.1的分类要求,手术器械及其附件(例如:能量护套)预期与人体组织短期接触,属于外部接入器械。如需进行生物学试验,通常应考虑细胞毒性、致敏、皮内反应、材料介导的致热性(有可浸提物/可沥滤物器械适用)、急性全身毒性(有可浸提物/可沥滤物器械适用)。应对生物学试验情况进行概述。生物学试验可选取典型器械进行,典型器械宜代表最终产品的成分和表面特征以及加工过程。通常应选择最复杂材料组成的器械作为典型器械并明确典型器械的选择依据。

生物学试验应在无菌的最终产品上、或取自最终产品上有代表性的样品上、或与最终产品同样方式加工(包括灭菌)的材料上进行。试验样品应根据开发人制定的清洁、灭菌方法进行处理。

如手术器械的成分仅为医用金属材料(如医用不锈钢、医用钛合金等),不包含镀层,无加工助剂或者灭菌剂残留,开发人明确明确材料名称、化学成分及符合的标准,可豁免生物学试验。

4、清洁灭菌研究

手术器械有一次性使用和可重复使用两种形式,在使用过程中与人体无菌组织接触,使用前应进行灭菌。应开展清洁、灭菌研究。

 4.1生产企业灭菌

应当明确灭菌工艺(方法和参数)和无菌保证水平(SAL),并开展灭菌研究。对于经环氧乙烷灭菌的产品,需明确产品的解析条件。

灭菌研究可选择典型型号进行,所选型号应为灭菌挑战性最强(如结构最复杂)的型号,且灭菌后应对无菌性能进行检测。

如将产品加入已确认的灭菌产品族,应按照产品追加的要求,将产品和已确认产品或过程挑战装置影响灭菌效果的因素逐项比较,如产品结构特点、材料、无菌屏障系统或保护性包装的方式、生产工艺、初始污染菌水平、密度、装载方式等,证明产品的灭菌挑战性低于已确认产品或过程挑战装置。

如能量护套作为注册单元的一部分,应对其开展灭菌研究。

4.2使用者灭菌

应明确推荐的灭菌工艺(方法和参数)、所推荐灭菌工艺的确定依据;对可重复使用产品,应开展灭菌耐受性研究。应明确灭菌后测试的性能指标及该指标的选择依据。

高频连接线缆有可能进入手术无菌区域,基于使用风险应进行灭菌并条件灭菌研究。

所验证器械应经受最恶劣的微生物挑战和灭菌挑战,应考虑最复杂结构、最不利的微生物负载水平和多次使用等情形的影响。

4.3使用者清洁

对于终端用户灭菌的手术器械,应开展相关研究明确推荐的清洁工艺、工艺的确定依据。应选择最不易清洁的型号进行研究,考虑最难以清洁的污染物残留情形。清洁应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在每次使用间的转移,防止残留物在器械使用寿命内的积聚。

4.4残留毒性

若产品经灭菌后可能产生残留物质,应当对灭菌后的产品进行残留毒性的研究,明确残留物信息及采取的处理方法,并开展相关研究。应明确残留物限值的确定依据。对于经环氧乙烷灭菌的产品,需考虑的残留毒性应包括环氧乙烷和2-氯乙醇。应分析影响灭菌残留的各种因素,如解析间温度、换气次数、产品本身的材料、装载方式等,考虑最易产生灭菌残留的情形。

5、动物试验研究

可参考《医疗器械动物试验研究注册审查指导原则第一部分:决策原则》决定产品是否需要开展动物试验研究,参考《医疗器械动物试验研究注册审查指导原则第二部分:试验设计、实施质量保证》进行动物试验的设计和实施。

动物试验研究应确保能够涵盖预期的手术任务及不同类型的组织。预期的手术任务应与手术器械的预期用途相匹配,如抓取、牵拉、剥离、切割、凝血、持针、打结、缝合、结扎等;组织类型应包括实质器官(致密或精细)、中空器官(厚/密或薄/精细)、结缔组织(厚或薄)、肌肉组织或纤维组织等。

如在已注册手术系统中申请注册变更或增加手术器械型号,应评估新增型号与已注册型号的差异。如新增型号无等同的已注册产品或在已注册型号基础上进行设计变更,如腕部结构变更、传动方式变更等,可通过动物试验、体模或尸骨模型试验验证新增型号能够实现预期功能并保证其安全性。

动物试验可选择典型型号进行。典型型号取决于手术器械的结构特征、适用范围及具体的变更情形。

6、稳定性研究

6.1货架有效期

对于无菌提供的手术器械应开展货架有效期和包装研究,可通过对产品和包装进行加速老化和/或实时老化试验及运输试验,试验后对产品进行性能、功能和无菌检测,对包装外观、完整性和无菌屏障系统的性能进行验证,证明产品在货架有效期内保持无菌且性能功能符合预期要求。加速老化和无菌屏障系统的性能验证可参考YY/T 0681系列标准。

6.2使用稳定性/可靠性

对于有限次重复使用的手术器械应明确使用次数,并开展使用稳定性/可靠性研究。

应明确使用次数的记录方式及如何避免超次数使用。手术器械的使用稳定性主要取决于重复使用引起的性能降低,其使用次数研究通常与灭菌耐受性研究合并进行。对手术器械模拟多次使用(如手术器械按照模拟使用进行夹持、缝合、打结等操作,高频手术器械应同时模拟能量输出)、清洁、灭菌后,对产品性能和安全进行验证,证明产品的性能功能满足使用要求。开发人应明确验证的性能指标及该指标的选择依据。模拟实际使用时应考虑使用过程中的最不利情形,如夹持力最大、输出能量最高等。使用稳定性应模拟产品实际使用的工作条件,且该条件应与说明书中规定的条件一致。

可选择典型型号进行使用稳定性/可靠性研究,并明确典型型号选择依据。工作原理不同的手术器械,如单极手术器械和双极手术器械,应分别选取典型性型号。结构不同的手术器械,应选择结构最复杂的作为典型性型号。传动方式不同的手术器械,如杆传动和丝传动,应分别选取典型性型号。

典型型号应基于器械设计和预期用途,通常为结构最复杂、故障率最高的器械。故障率一般取决于固有的设计载荷和预期的临床使用周期。设计载荷与手术器械在使用过程中所承受的应力有关,临床使用周期与器械在预期临床使用过程中经历的操作或运动次数有关。如单极弯剪在单极手术器械中结构较复杂,设计载荷较高,末端运动次数较多,可作为单极手术器械的典型性型号。施夹钳类手术器械,不同的施夹钳结构及临床使用次数相似,但小型施夹钳设计载荷高于中型或大型,所以小型施夹钳可作为施夹钳类手术器械的典型性型号。

6.3运输稳定性

应当开展运输稳定性和包装研究,证明规定的运输条件不会对手术器械的特性和性能,包括完整性和清洁度,造成不利影响。手术器械的运输稳定性可参考标准GB/ T 14710或GB/T 4857系列标准的要求进行,也可以参考相应的国际标准,运输贮存环境应与产品说明书中规定的条件一致。运输试验后的检测项目,应给出合理性说明。

7、其他研究

7.1耐高温性能研究

为避免单极手术器械使用过程中对非目标组织造成的损伤,一般使用能量护套进行保护。为验证能量护套对非目标组织的保护效果,应对其绝缘和耐高温性能进行研究。

7.2气密性研究

手术器械的气密性对于维持腹腔压力,保证手术视野及可操作空间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对气密性进行研究。

开发人应明确器械的气密性指标,说明保持气密性的方法并开展相应的研究。

 

四、腹腔内窥镜手术器械相关标准

表2 腹腔内窥镜手术器械相关标准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GB 9706.1-2007

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

GB 9706.1-2020

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

GB 9706.4

医用电气设备第2-2部分:高频手术设备安全专用要求

GB 9706.202

医用电气设备第2-2部分:高频手术设备及高频附件的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专用要求

GB 9706.19

医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内窥镜设备安全专用要求

GB 9706.218

医用电气设备第2-18部分:内窥镜设备的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专用要求

YY 9706.277

医用电气设备第2-77部分:采用机器人技术的辅助手术设备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专用要求

YY 0505

医用电气设备第1-2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电磁兼容要求和试验

YY 9706.102

医用电气设备第1-2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并列标准:电磁兼容要求和试验

YY 0672.2

内镜器械第2部分腹腔镜用剪

YY/T 0686

医用镊

YY/T 0940

医用内窥镜内窥镜器械抓取钳

YY/T 0941

医用内窥镜内窥镜器械咬切钳

YY/T 0943

医用内窥镜内窥镜器械持针钳

YY/T 0944

医用内窥镜内窥镜器械分离钳

YY/T 1686

采用机器人技术的医用电气设备分类

YY/T 1712

采用机器人技术的辅助手术设备和辅助手术系统

分享到:

来源:嘉峪检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