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检测案例
嘉峪检测网 2024-12-19 09:06
一、胸主大支架研发的最新突破
(一)定制式支架的发展
个性化定制满足特殊需求
心脉医疗在定制式医疗器械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例如Castor分支型支架(定制)产品,它是基于已上市产品Castor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根据患者血管解剖学结构进行个性化定制开窗的产品。这种定制式支架可以适用于治疗近端破口在无名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LSA)远端20mm之间或夹层逆撕超过LSA的胸主动脉夹层,还可用于治疗主动脉弓动脉瘤。通过定制,能够解决一些超出标准产品适用范围的复杂病变,如患者主动脉弓部病变累及范围超过了左锁骨下动脉或是弓上分支血管开口存在变异的情况。
定制全流程的实现
该定制产品由临床医生提出定制需求,覆膜支架由心脉医疗工程师根据患者主动脉弓部病变区域的主动脉和累及的分支动脉形态进行个性化定制而成,并根据患者血管解剖学结构在分支动脉开口位置相应的支架位置进行精准开窗。定制支架产品经医生确认,患者知情并同意后开展手术,这一全流程的实现为复杂主动脉弓病变患者提供了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二)新型手术技术与支架的结合
覆膜支架体外开槽技术
在胸主动脉瘤的治疗中,覆膜支架体外开槽技术是一项重大突破。例如某医院心胸血管外科为疑难胸主动脉瘤患者成功实施了覆膜支架体外开槽手术,对于一些特殊的胸主动脉瘤患者,如瘤体为偏心行扩张,位置恰巧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对侧,主动脉弓前壁也有扩张等情况,如果采用传统的分支支架可能会有残余漏,达不到瘤体的满意覆盖,而覆膜支架体外开槽技术能够确保治疗效果,并且相对费用节省,同时也为那些原本不得不采用开胸手术才能获救的患者,提供了接受介入微创治疗的机会,减轻了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三)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
生物可吸收材料的探索
虽然目前在心脏支架领域,如上海微创集团研发的新一代生物可吸收心脏支架“火鹮”(Firesorb)取得了成功,但生物可吸收材料在胸主大支架方面的应用也有探索的潜力。生物可吸收支架能够在短期内支撑病变血管、长期完全降解,如果能将相关技术应用到外周胸主大支架研发中,可能会带来新的突破。例如在保证支撑力的前提下降低支架壁厚、减少支架载药量等技术,可能为外周胸主大支架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同时解决残留药物、长期体内留存金属等问题。
新的制造技术
在制造技术方面,如彭大冬研发过程中采用的精密超高分子量医用植入级管材的挤出成型技术、超薄高结晶度强韧管材吹塑成型技术、冷激光精密切割技术等,实现了可吸收支架全链条核心工序。这些制造技术如果应用到外周胸主大支架的研发中,可能有助于提高支架的质量和性能,例如提高支架的强度、改善支架的柔韧性等。
二、成功的胸主大支架研发案例分析
(一)心脉医疗的Hector胸主动脉多分支覆膜支架系统
研发背景与目标
随着主动脉疾病治疗需求的不断提高,对于能够处理多分支血管病变的胸主动脉支架的需求日益增加。心脉医疗着眼于解决这一临床需求,研发了Hector胸主动脉多分支覆膜支架系统。其目标是为了在治疗胸主动脉多分支病变时,能够更好地重建血管结构,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技术创新点
该支架系统在技术上具有多方面的创新。首先,在结构设计上能够适应胸主动脉多分支的复杂解剖结构,确保对各个分支血管的有效支撑和血流的正常供应。其次,在材料选择和制造工艺上,可能采用了先进的材料和高精度的制造技术,以保证支架的稳定性、柔顺性和长期的安全性。这种创新使得支架在植入过程中能够更精准地定位和释放,减少手术操作的难度和风险。
临床应用成果与意义
Hector胸主多分支支架在瑞士成功完成首例临床应用,这一成果标志着该支架系统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从临床意义上看,它为海外胸主动脉多分支病变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也为心脉医疗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一案例也为其他企业在研发类似多分支支架产品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推动整个外周胸主大支架研发领域向更复杂、更精准的方向发展。
(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主动脉创新一体式三分支支架系统
研发背景与目标
针对主动脉弓部夹层及其他主动脉疾病的病变特点,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舒畅教授带领团队着眼于研发一种既能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又不影响大脑供血,从而降低脑缺血发生的支架系统。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的主动脉弓部病变,提供一种更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案。
技术创新点
该一体式三分支支架系统具有独特的凹槽网盖的结构,这一结构是其核心创新点。这种独特的结构设计使得支架在起到良好支撑作用的同时,能够避免对大脑供血的影响,有效降低脑缺血的发生风险。此外,在支架的材料选择、制作工艺等方面也必然有相应的考量,以保证支架整体的性能和安全性,使其能够适应主动脉弓部的复杂环境。
临床应用成果与意义
该支架系统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中的成功应用,进一步证实了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这一成果对于国内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来说意义重大,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更适合国内患者病情特点的治疗选择。同时,也展示了国内在主动脉支架研发方面的实力,推动了国内主动脉疾病微创治疗技术的发展,为后续更多创新型支架的研发提供了经验和信心。
三、胸主大支架研发的未来趋势
(一)个性化定制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定制
随着医疗大数据的积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外周胸主大支架的定制可能会更加精准和智能化。通过收集大量的患者血管影像数据、临床数据等,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分析,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患者的血管病变情况和对支架的需求。例如,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血管形态等多因素综合分析,为患者定制出最适合的支架。这种定制不仅局限于支架的尺寸和开窗位置等简单参数,还可能涉及到支架的材料选择、结构优化等更深入的层面,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医疗。
多学科协作下的定制
未来的定制式支架研发将更加依赖多学科协作。除了医生、工程师之外,材料科学家、生物学家等多学科专家将共同参与到定制式支架的研发过程中。材料科学家可以根据患者的特殊需求研发新型的生物相容性更好、力学性能更优的材料;生物学家可以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支架与人体组织的相互作用,为支架的设计提供生物学依据。例如在处理一些特殊的血管病变时,如血管壁有特殊的细胞类型或者分子表达异常,多学科协作能够研发出针对性的定制式支架。
(二)生物可吸收材料的广泛应用
优化生物可吸收支架性能
目前生物可吸收心脏支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未来外周胸主大支架研发也将朝着生物可吸收的方向发展。研发人员将致力于优化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性能,例如进一步提高其支撑力,使其能够在血管修复的关键时期提供足够的支撑。同时,改善支架的降解速度和降解产物的安全性,确保在降解过程中不会对血管和周围组织产生不良影响。例如通过调整支架的材料组成、结构设计等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
多功能生物可吸收支架
除了单纯的支撑功能,未来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可能会具备更多的功能。例如可以在支架上搭载药物,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在抑制血管再狭窄的同时促进血管的修复。或者将生物活性分子固定在支架表面,引导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和修复,提高血管的愈合质量。这种多功能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将为外周胸主大支架的治疗效果带来更大的提升。
(三)智能化和微创化的融合
智能支架的研发
智能化是未来外周胸主大支架研发的一个重要趋势。智能支架可以内置传感器,实时监测血管内的压力、血流速度、血管壁的应力等参数。这些数据可以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发送到外部设备,医生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及时了解患者的血管状况,预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内漏、再狭窄等,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当传感器检测到血管内压力异常升高时,可能提示支架存在内漏风险,医生可以提前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微创化技术的进一步优化
在追求智能化的同时,微创化技术也将不断优化。目前外周胸主大支架的微创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有改进的空间。例如进一步减小输送系统的尺寸,降低手术对血管入路的要求;优化手术操作流程,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中的辐射暴露等。通过这些微创化技术的优化,可以提高患者的手术体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来源:医械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