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法规标准

解读透明质酸钠类面部注射填充材料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嘉峪检测网        2024-10-18 10:57

引言

 

随着医学美容行业的快速发展,透明质酸钠类面部注射填充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越来越受到关注。为确保该类产品上市前的临床试验科学、规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制定了《透明质酸钠类面部注射填充材料临床试验指导原则(2019年)》。本文将对该指导原则进行解读,以期为医药行业从业者提供参考。

 

临床试验设计的解析

 

1、透明质酸钠类面部注射填充材料临床试验目的

 

该指导原则明确,透明质酸钠类面部注射填充材料的临床试验旨在评估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产品注册提供科学依据(1)。

 

2、临床试验基本设计类型

 

指导原则要求,以申请首次注册上市为目的的该类产品临床试验需是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需采用已上市同类产品作为对照医疗器械,优先选择与试验医疗器械成分、性能相似的对照产品。试验类型可根据设计预期的临床意义及试验医疗器械的性能选择优效、等效或非劣效试验(1)。

 

还要考虑采用适当的对照方式以保证试验组和对照组基线的一致性,如受试者随机分组对照等。

 

尽可能地采用盲法以避免主观影响因素,如对受试者设盲及对第三方评价者设盲。如果可行,建议还应对注射操作者设盲。

 

3、 研究对象

 

临床试验的研究对象应为符合产品预期用途的受试者,如拟纠正鼻唇沟皱纹的成年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入选/排除标准需统一,并明确具体的注射层次,如真皮组织浅层、中层至深层等(1)。

 

4、评价指标

 

4.1 主要有效性评价指标

 

主要有效性评价指标建议选择宣称效果持续时间点上的皱纹纠正有效率 ,通常定义为皱纹严重程度的5分制分级(如WSRS)较术前至少减轻一个等级的受试者例数百分比(1)。

表1 评价鼻唇沟皱纹严重程度参考量表(示例)

分级

评价

特征描述

1

没有可见的折纹;只见连续的皮肤纹线。

2

轻度

皱褶浅,但可见,呈轻微的凹痕;面部折纹细小。

3

中度

比较深的皱褶;面部折纹清晰;在一般情况下折纹可见。但当伸展时折纹消失

4

重度

非常长而深的皱褶;面部折纹显著;伸展时有小于2mm的可见折纹。

5

极度

极其深而长的皱褶,严重损害面容;伸展时有2—4mm的清晰可见的V形折纹。

 

4.2 次要有效性评价指标

 

次要有效性评价指标包括研究者对全局美容效果的评价、受试者对全局美容效果的评价等(1)。

表2提供了全局美容效果评价分级的一个示例。

 

表2 全局美容效果分级参考量表(示例)

分级

全局美容效果

1

改善非常明显

2

改善明显

3

有一定程度改善

4

没有变化

5

比以前更糟

 

4.3 安全性评价指标

 

安全性评价指标涵盖副反应(如硬结、瘙痒等)、不良事件、基本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等(1)。

 

5、临床试验持续时间及观察时间点

 

临床试验的持续时间需根据产品维持有效性的时间和观察产品安全性所需的时间确定。一般未经交联的透明质酸钠产品临床试验注射后的持续观察时间需不短于6个月,经交联的透明质酸钠凝胶产品则需不短于1年。观察时间点的设定应至少包括注射前、注射后即刻、短期安全性观察(如注射后1周或2周)、疗效随时间变化的时间点,以及长期安全性的时间点(1)。

 

6、样本量估算与统计分析

 

6.1 样本量估算

 

样本量的确定需根据试验目的、试验类型、主要有效性评价指标、对照组情况等因素,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计算。建议的Ⅰ类错误概率α值不超过双侧0.05,Ⅱ类错误概率β值不超过0.2(即把握度至少达到80%)(1)。

 

6.2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需采用经典的、公认的统计方法、计算公式和统计软件(如SAS、SPSS)。分析数据集包括全分析集(FAS)、符合方案集(PP)和安全集(SS)。基线均衡性分析、有效性评价和安全性评价均需按照既定方案进行,确保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1)。

 

小结

 

综上所述,《透明质酸钠类面部注射填充材料临床试验指导原则(2019年)》为确保该类产品上市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详尽的科学指导。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采用同类产品作为对照,并尽可能采取盲法以减少偏倚,该指导原则强调了试验设计的重要性。对于研究对象的选择、评价指标的确立以及试验持续时间和样本量的估算,均给出了明确建议。主要的有效性指标聚焦于皱纹纠正率和美容效果。这些规定不仅有助于提高临床试验的质量,也为医药行业从业者在进行相关产品研发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框架。

 

参考文献

 

1.透明质酸钠类面部注射填充材料临床试验指导原则(2019年).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

 

 

分享到:

来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