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Nature | 非接触式穿戴传感器,精准追踪皮肤气体通量

嘉峪检测网        2025-04-12 09:58

在传统可穿戴设备的世界里,想要“了解”身体,往往需要紧贴皮肤,通过物理接触来获取信号。然而,皮肤其实并不“沉默”——它在持续释放和吸收分子,悄悄记录着我们的健康状态。

 

近年来,可穿戴生理监测设备快速发展,从最初的心率、温度、电阻信号采集,扩展到汗液、皮肤阻抗、肌电信号等。但绝大多数设备仍依赖于与皮肤的紧密贴合,对敏感皮肤或开放性创面并不适用。

 

4月9日,Nature期刊发表美国西北大学John A. Rogers团队联合多机构研发出一款新型非接触式表皮分子通量监测平台(Epidermal Flux Sensor, EFS),通过对气体浓度的动态响应进行建模,实现了对水蒸气、VOCs及CO₂等关键生理分子的双向无创检测。

 

这款名为Epidermal Flux Sensor (EFS) 的设备,通过一个小巧的传感腔室,贴合但不接触皮肤,在其上方形成一个可控微气候环境。腔室内集成了多种传感器,包括水蒸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以及皮肤温度和阻抗监测器。

 

1.封闭腔室 + 快速气阀:非接触测量的核心结构

 

传统TEWL(经皮水分丢失)设备依赖静态闭合腔室测量水蒸气浓度变化,容易产生累积误差或局部蒸汽饱和。EFS通过一个电控的双稳态电磁阀门快速切换腔室开合状态,形成如图1所示的时间分辨式测量环境:

 

图1 非接触表皮通量传感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包括传感腔、阀门系统、气体与皮肤传感器模块。

 

设备可精确控制每次气流切断时的瞬态响应(∂cc/∂t),并结合腔体体积与皮肤面积建立数学模型,通量密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k为修正因子(例如水蒸气k=0.92),V为腔体体积,S为皮肤暴露面积。

 

2.水蒸气通量与皮肤屏障功能定量挂钩

 

水分通量(fw)由经皮水分丢失(fTEWL)和汗液蒸发(fse)共同组成。研究中,作者构建了一套等效阻抗模型(见图2),用于分离这些成分并估算真实皮肤扩散阻力(Rsw):

 

图2 基于气体通量估算皮肤屏障功能,并结合电阻抗分析实现汗液蒸发动态识别。

 

在一项去角质实验中,五位志愿者前臂经过30次贴片剥脱后,皮肤阻力(Rsw)由25 ks·m⁻¹下降至约7 ks·m⁻¹,随后在约15天内恢复,验证了Rsw对屏障损伤恢复过程的高度敏感性。

 

3.挥发性有机物:身体代谢与皮肤微生态的“嗅觉信号”

 

相比于水蒸气,VOCs的释放更具个体差异性和疾病敏感性。该研究在人群中进行连续五天的皮肤清洁限制试验,记录到腋下部位VOCs释放的显著增加,清洁后即恢复,如图3所示:

 

图3 VOCs用于皮肤卫生、性别差异、环境暴露等情况监测。

 

此外,通过测量外源乙醇蒸气的“进入通量”,设备还可估算皮肤对化学物质的屏障能力(Rsx),其数值在损伤皮肤上显著下降,反映出皮肤暴露敏感性增强。

 

4.伤口愈合监测:从闭合到真正修复”

 

该设备在小鼠模型中的伤口愈合应用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健康组还是糖尿病组,其水蒸气通量(fw)与伤口闭合和屏障恢复(Rsw)的动态变化均有清晰追踪,如图4所示:

 

图4 水蒸气与VOCs联合监测创面恢复与感染状态。

 

特别是在糖尿病模型中,伤口表面虽然已闭合,但fw仍高于正常值,Rsw未恢复,提示皮肤屏障未完全再建。结合免疫染色分析发现FLG表达水平偏低,进一步验证了通量指标与上皮分化状态之间的相关性。

 

同时,在细菌感染模型中,VOCs通量于感染发生48小时内突增近百倍,抗菌处理后迅速下降,展现了极高的临床预警价值。

 

气体生物标志物 + 非接触穿戴 = 下一代皮肤医学工具?

 

EFS系统代表了一种新型、数据驱动的皮肤健康评估模式。其无创、非接触、实时的特性使其具备进入临床环境的潜力,特别适用于:伤口护理与感染预警(如糖尿病足);慢性皮肤病状态追踪(如特应性皮炎);工业暴露环境下的皮肤屏障损伤评估;婴幼儿、老年人等皮肤脆弱人群监护。

 

尽管该研究仍需在化学分子识别选择性、移动状态下稳定性等方面持续优化,但它已为未来皮肤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撰文 | 罗虎

 

 

分享到:

来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