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其他
嘉峪检测网 2015-09-17 22:28
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技术委员会”)是在一定专业领域内,从事全国性标准化工作的非法人技术组织,由企业、科研机构、检测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消费者组织等相关方面代表组成,主要负责专业领域内标准体系建设、国家标准的起草和技术审查、标准宣传解读和人员培训、标准实施情况调研反馈、对口国际标准化等工作。从工作职责上看,技术委员会是提升标准创制质量水平、提高标准实施效益、加强标准公共服务的主体力量。从组成结构上看,技术委员会的组成覆盖专业领域内生产制造、监督管理、消费使用等各个环节的专业力量,是推动实现标准化共同治理,实现相关工作与标准化协同互动和信息共享的基本枢纽。从实践经验上看,一些技术委员会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在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制修订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标准宣传与实施配套、国际标准化突破、技术委员会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
为有效提升消费品安全标准制定能力,形成消费品领域技术委员会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积极氛围,消费品安全标准“筑篱”专项行动于2015年1月8日组织召开了技术委员会经验交流会,纺织品、玩具、首饰、家用电器、制鞋等5个技术委员会进行了经验交流。国家标准委综合业务部、工业标准二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质量标准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家用电器、玩具、纺织品、服装、制鞋、涂料、建筑卫生陶瓷、照明电器、电器附件、首饰、烟花爆竹、塑料制品、家具、造纸工业、消费品安全等15个重点消费品领域的技术委员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深圳标准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参加了会议。技术委员会经验交流情况简报如下:
不断健全标准体系,筑紧纺织品服装安全篱笆
——全国纺织品标委会(SAC/TC 209)经验交流
标准体系是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有机整体,体系中标准间的层次结构和线性结构决定了标准体系的功能发挥。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09)以消费者健康安全为核心目标,不断跟踪国际国外纺织品安全要求的发展,从2001年发布GB 18401《纺织品甲醛含量的限定》以来,GB 18401于2003年修订为《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2010年再次修订,规范了纺织产品甲醛含量、pH值、染色牢度、异味、24种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等基本安全技术要求,技术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是纺织产品全领域的“底线”标准。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的棉纱、棉布、呢绒、丝绸、化纤、服装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2013年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额超过2700亿美元,超过全年出口总额的12%。为规范纺织品服装行业发展,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效保障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经济效益,纺织行业围绕GB 18401这一领域专用安全标准,逐步构建了结构清晰、层次合理、协调配套的国家纺织品安全标准体系,截止2014年年底共有标准1980项(国标656项,行标1324项),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在安全要求方面,针对婴幼儿和儿童的特殊性,全国纺织品标委会正在制定强制性标准《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在GB 18401基础上从化学品、燃烧性、附件和绳带、卫生指标等方面进一步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从纺织工业产业链看,全国染料标委会(SAC/TC 134)制定了GB 19601《染料产品中23种有害芳香胺的限量及测定》、GB/T 20708《纺织助剂产品中部分有害物质的限量及测定》,全国纺织品标委会制定了GB/T 22282-2008《纺织纤维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这些标准从染料、助剂、原料纤维等环节提出了有害物限量要求。此外,还从区分市场层次着眼,制定了GB/T 18885《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在GB 18401基础上增加了10中可萃取重金属、杀虫剂总量、苯酚化合物、邻苯二甲酸酯、阻燃整理剂、挥发性物质、石棉纤维等更高要求,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技术水平和市场定位,自主选择执行。这些安全相关标准对提高全行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降低消费者直接接触终端纺织产品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风险,起到了积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安全标准落地执行,需要相应的检测方法标准配套跟上。我国纺织品有害物质含量检测标准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已制定了约40项相关检测方法标准,解决了检测方法的取样、萃取、检测原理、检测精度和一次测定多种物质等问题。我国还牵头制定了一系列纺织品中有害物质检测方法国际标准,在纺织品检测技术标准化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为助推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跨越“绿色壁垒”、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在纺织品服装领域,标准为保障产品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得益于GB 18401是纺织品服装领域的通用安全标准,宣贯广泛持久,在行业认知度很高,被国内外企业称为纺织品服装的安全法规。GB 18401的配套方法完善,可操作性强,标委会秘书处关注实践中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并得到推广。相关部门以GB 18401为依据对纺织品服装进行监督抽查,促进了标准的实施。
加强标准制定过程控制,提升玩具标准质量水平
——全国玩具标委会(SAC/TC 253)经验交流
中国是玩具生产制造、消费和出口大国。2013年玩具出口额达到124亿美元,国内玩具市场成交额达到23.74亿元。一直以来,全国玩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53)始终坚持标准为消费者、为国内市场服务,坚持从国情、社会承受力等综合情况出发,在建立健全玩具标准体系的过程中,尤其注重把握几方面原则:一是坚持中国标准的适用对象和主要关注点是进入中国市场的产品,而非出口产品;出口产品应满足进口国或地区的标准。因此,中国标准不盲目追求最高最严最全,但也不迁就落后。二是考虑到中国是玩具出口大国的实际,密切跟踪国际国外技术法规和标准发展动态,在安全要求保持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前瞻性的制定一些与主要贸易目的地区或国家法规或标准相适应的相关方法标准,帮助我国企业理解和应对国外法规或标准变化。比如,在邻苯二甲酸酯检测方法标准研制方面,我国标准首次被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指定为进入美国的玩具及儿童用品的检测方法。该标准已由我国牵头制定为国际标准并于2014年正式发布。三是结合中国玩具行业小企业多,技术水平普遍不高的实际,对社会普遍关注、量大面广的玩具产品制定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对童车、童床、摇篮、婴幼儿安抚奶嘴、毛绒和布制玩具等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能和检测方法进行了规范,以便指导中小企业依据标准组织生产。
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全国玩具标委会摸索出一套标准制定过程控制模式,即“重大事项全体委员集体决策,关键技术问题秘书处专家组集中研究,标准项目质量起草组组长具体负责”的三层控制体系。首先,标准立项建议环节,坚持发挥秘书处专家组的作用,对标准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进行评定,经全体委员投票通过后申报计划。其次,标准制修订计划下达后,综合考虑相关方面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和代表性,组建配置合理的标准起草组,特别要甄选具有标准起草经验和协调能力的人员做为组长或副组长。由组长组织制定标准起草方案,经秘书处专家组讨论修改后,秘书处将该起草方案作为进度计划、过程技术审查和最终审定的依据。最后,标准起草完成后,标准起草组报秘书处专家组讨论并修改完善后,提交秘书处开展标准征求意见、审查和报批工作。
现阶段全国玩具标委会共组织制修订国家标准36项,其中涉及安全的强制性标准20项,推荐性标准16项,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玩具标准体系。其中,GB 6675《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于2003年首次发布,2014年修订为GB 6675.1《玩具安全 第1部分:基本规范》等系列标准,是玩具行业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国家标准,规定了玩具产品必须遵循的机械物理性能、燃烧性能、可迁移化学元素、标识和说明等强制性技术要求。新版GB 6675以保障安全、健康为目的,参考ISO 8124《玩具安全》系列国际标准,并借鉴欧盟相关指令和标准,分为基本规范、通用安全要求和专用安全要求三个层次的系列标准,基本规范(GB 6675.1)要求所有供14岁以下儿童使用、具有玩耍功能的产品都应符合本标准要求,消除安全“死角”;通用安全要求(GB 6675.2、GB 6675.3、GB 6675.4),针对玩具机械与物理性能、易燃性能、特定元素迁移等危害类型,提出更为具体的安全要求和检测方法,技术指标更为“贴身”适用。
多措并举开展标准宣贯,提高首饰标准实施效益
——全国首饰标委会(SAC/TC 256)经验交流
首饰,特别是贵金属首饰,是一类特殊的消费品,兼具金融价值、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自1988年首饰行业第一个国家标准GB/T 9288《首饰含金量分析方法》发布以来,首饰标准化工作在指导生产和规范市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首饰产品的产销量快速增长,产品研发和工艺技术推陈出新,工艺水平日趋复杂。随着消费者质量意识的转变,首饰标准化工作也面临着更加迫切和紧急的需求。国家标准委于2013年组织成立了贵金属首饰标准化工作组,创新工作模式,加快组织标准修订和实验验证工作。GB 11887《首饰 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是首饰行业最基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了首饰中贵金属的纯度、印记、检验方法及贵金属首饰的命名方法,将于2015年第1季度出台第1号修改单。GB/T 18043《首饰 贵金属含量的测定 X射线荧光光谱法》是与其配套的快速无损检测方法标准,适用于首饰和其他工艺品的定性分析及其中的贵金属含量的筛选检测,已于2013年修订完成。
为有效推动相关标准的实施,全国首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56)主动作为,积极开展标准宣讲、组织能力验证、制作视频教材、开发配套软件等工作,打出了一系列做真功、见实效的标准宣贯组合拳。在标准宣讲方面,全国首饰标委会先后与首饰主要产销地区的工商、检验检疫、质监等部门,以及行业协会、质检中心等几十家单位合作,对重要标准进行了宣讲。这些标准宣讲活动多数由地方机构出于实践需求发起,采用地方合作单位组织、秘书处派出专家的方式,既节省会务组织的工作量,又能提高标准宣讲的针对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媒体宣传方面,秘书处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网络平台、行业展会等渠道,宣传首饰标准化知识。
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全国首饰标委会发现这些宣传渠道多数适合基础标准、产品标准的宣贯,对于检测方法标准的宣贯,就略显呆板,不够形象。为此,全国首饰标委会一是在GB/T 18043标准报批后组织拍摄了标准宣传片,介绍了依据标准测定首饰中的贵金属含量的测试过程,主要包括标准修订简况、适用范围及方法原理、测试前的准备、测试过程及结果处理、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二是开发了GB/T 18043标准配套的应用软件,便于检测机构快捷地进行不确定度评定,同时加入仪器设备、标准物质的管理,也满足了实验室质量管理的要求。2014年在天津召开首饰标准化工作会议上向与会人员免费发放了100余套。三是借助秘书处所在单位为国家首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优势,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行业内开展了10余期贵金属检验员培训班,通过实操培训提高各级各类机构检验人员对标准的全面认识。2014年,还组织了《金饰品中金含量的测定》的能力验证工作,共计有79家检测机构、生产企业的实验室参加。这一系列标准实施配套工作,极大程度上保证了使用标准的相关各方对标准理解、执行的一致性,多角度、全方位的确保了标准的贯彻落实。
近期,全国首饰标委会制定了GB 11887-2012第1号修改单,并积极配合国家标准委宣传工作要求,在征求意见的同时配合开展了标准解读和专家问答等工作,及时向消费者和市场传达标准修改的正面信息,实现了对社会舆论的积极引导。
组织中国产业力量迈上国际舞台,提高家电标准国际竞争力
——全国家用电器标委会(SAC/TC 46)经验交流
家用电器行业是中国市场竞争最充分的行业之一。入世以来,在没有受到国家任何贸易政策保护,同时遭受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不断重压的总体形势下,中国家电业高速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产业竞争力、创新力和集中度极大提升,产品质量、智能化程度和安全性稳步提高,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民生产业和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2013年家电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3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3%。这其中,标准化发挥了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
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6)在长期推动家用电器标准化工作的过程中,感到标准理念和标准运用水平的差距是导致国内企业与国际巨头发展差距的关键所在。为此,全国家电标委会一方面加强宣传引导,使企业认识到“国际标准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离我们很近”。另一方面,选择标准化工作较好的企业树立榜样,鼓励、带动企业树立正确的标准化理念,协助企业搭建标准化机构、培训标准化人员。现阶段行业内95%的规模以上企业都已成为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的主角。
产业的积极参与是推动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的根本动力。特别是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发达国家为保持其国际贸易竞争力,以标准为战略工具,不断提出有利于自身的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在全国家电标委会的带动下,我国家电行业积极应对,抱团出击,先后成立了电压力锅、豆浆机、吸油烟机、家庭机器人、电冰箱、压缩机和整体厨房器具等一系列国际标准工作组,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声音和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强。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第73届IEC大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的电压力锅、豆浆机、吸油烟机、智能移动平台、电冰箱等多项国际提案引起业界轰动,刮起了一股标准化的“中国旋风”。
具体国际标准的制修订过程,往往是技术实力的比拼结和专家能力的较量,我们必须有一批专家站岗放哨,及时发现“敌情”,主动出击,运用“巧实力”为行业发展把握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保护我国相关产业的利益。比如,在IEC/TC61会议上,针对日本电风扇增加辅助悬挂系统及电风扇悬挂系统异常时断电保护提案,我国专家据理力争,避免了对我国吊扇企业的毁灭性打击。
IEC 60335系列安全标准是世界上大多数家用电器企业组织生产的依据。但在该系列标准制定时,由于欧洲成员占多数,主要考虑了欧洲的地理、气候和接地系统等环境因素。我国的地理、气候和使用环境复杂,与欧洲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全国家电标委会在转化该系列IEC标准为GB 4706《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系列强制性标准的过程中发现,符合IEC系列标准要求的家用电器在极端环境下使用时,仍可能出现恶性安全事故。我国家电行业积极开发相关解决方案,并写入国际标准。比如,在电热水器产品标准中增加附录A“对在接地系统异常时提供应急防护措施的I类热水器的附加要求”,填补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空白,切实保护了国内外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推动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同时,家电行业已经建立起了涵盖家电安全、性能、方法、安装服务、节能环保、可靠性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在做好标准制修订和宣传工作之外,全国家电标委会还深入广东顺德地区和浙江嘉兴王店地区等家电产业聚集区,为服务地方特色产业、服务企业自主创新做出了独特贡献。
加强技术委员会文化建设,凝聚制鞋行业标准化力量
——全国制鞋标委会(SAC/TC 305)经验交流
中国是世界鞋类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鞋类标准化是制鞋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鞋工业技术水平的具体体现,在实现制鞋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中国鞋产品竞争力等方面,鞋类标准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技术基础作用。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05)经过多年努力,推动制鞋行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截止目前,全国制鞋标委会归口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共113项,其中强制性国标2项,推荐性国标58项,行业标准53项,已经形成了以鞋号、鞋楦、鞋类整鞋、鞋类部件和原辅材料、鞋类生产和流通等几大领域为主要范畴,以产品标准为主干,以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为支撑的标准体系。根据我国行业发展现状,及时转化国际标准,实现鞋类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95%以上。由于消费者对安全的重视和消费习惯的改变,标准制定侧重点正在逐渐由提高产品耐用性向提高产品舒适性、安全性转变。
近年来,全国制鞋标委会一方面把标准制定工作重心向两端延伸,向前重视标准起草工作,提高标准的整体编写质量;向后重视标准宣贯实施,使标准发挥更大的效益巩固标准的试验验证。另一方面,侧重巩固标准制修订中间的验证试验环节,在以往起草小组成员参与验证试验的基础上,广泛征集、吸收企业和检测机构的实验室参与到验证试验中,以获得更多的客观公正的试验数据,确保标准技术指标有依据、站得住,提高标准编制的质量水平。目前,已有5家国内检测机构与全国制鞋标委会签约成为验证试验室。
标准化是行业规范发展的基础。标准化自身的发展离不开行业内相关方面的有效参与。为了促进鞋类标准化的发展,全国制鞋标委会建立了工作网站、设计了技术委员会LOGO、组建了技术委员会QQ群、建立了技术委员会微信公众号,运用多种媒体、各类渠道,及时发布各类动态信息。此外,全国制鞋标委会还编写了鞋类重点标准系列宣传册,生动形象的推广了鞋类标准化知识。这些技术委员会文化建设工作,有效引导了行业力量积极参与鞋类标准化工作,不断提升技术委员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不仅建立起一支65名委员和91名观察员组成的标准化技术队伍,更获得了广大从业企业、检测机构和消费者组织的热心参与和支持。
全国制鞋标委会还负责对口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 137(鞋号标识和标记体系)与ISO/TC 216(鞋类),开展相关国际标准化工作。在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方面,从最初的旁观者到参与者、再到标准主导者,全国制鞋标委会逐步建立了一支较为稳定的国际标准化专家队伍,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树立了信心、提高了实质性参与水平。通过不断争取和努力,我国现在承担了ISO/TC 137联合秘书处、ISO/TC 216/WG3和WG5召集人、欧洲标准委员会CEN/TC 309观察员。通过举办ISO/TC 137工作组会议和年会,让国外专家亲身体验和考察中国制鞋行业的发展,促进彼此间的理解和合作。在2014年,ISO/TC 137和ISO/TC 216年会上,我国争取到物理、化学、微生物、鞋类术语、鞋号等领域7项国际标准的主导制修订工作,这意味着中国在ISO/TC 137和ISO/TC 216全部工作范围内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
来源: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