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法规标准
嘉峪检测网 2020-04-13 15:10
作者简介:曹悦兴,济南尚诚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一、NMPA相关相容性指导原则规定
根据NMPA相关相容性指导原则《化学药品与弹性体密封件相容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化学药品注射剂与塑料包装材料相容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橡胶、塑料材质需对如下化合物进行控制(提取与迁移试验):
1、橡胶或塑料中配方表中明确的添加剂或可能的添加剂
抗氧剂、润滑剂、抑酸剂、硫化剂等等。譬如BHT,BHA,塑料添加剂09/10/11/12/1178,硬脂酸、棕榈酸、硬脂酸钙、水合铝酸碳酸镁、高岭土、硫、氧化锌、氧化镁等。
2、橡胶或塑料生产过程中可能残留的单体
譬如SEBS中的苯乙烯残留。
3、CDE规定的需关注的毒性较大需要特别加以关注的物质化合物
指导原则原文:对于需要特别加以关注的物质,如多环芳烃类(PAHs 或PNAs)、N-亚硝胺类、邻苯二甲酸酯类和巯基苯并噻唑(MBT)等,应开发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对密封件中的可能残留进行检测。
需要研究的杂质主要包括以下杂质(括号内为目前可购得的混标含有的化合物种类)。
(1)常用酚类抗氧剂(5种,可购得单体);
(2)亚硝胺类(12种);
(3)邻苯二甲酸酯类(18种);
(4)烷烃类(24种,橡胶类可提取物,安全性较好);
(5)2-巯基苯并噻唑;
(6)多环芳烃类(16种);
(7)其他化合物。
二、研究方法
1、根据相关指导原则(譬如ICHM7)与各化合物的药理毒理数据文献确定或计算各化合物的限度,每一种化合物的限度的来源均有依据。
2、确定供试品的前处理方法并进行预试验。并根据各化合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介质进行提取试验(不同的溶剂(水、酸溶剂、碱溶剂、弱极性溶剂、强极性溶剂)、制剂溶液),参考资料《浸出物和可提取物手册》(马玉楠等翻译)进行提取试验与后处理试验。
3、对每一种化合物(60种以上)进行详细方法学验证,内容包括精密度、线性、灵敏度、准确度、重复性,相应技术要求参照CP2015四部通则。通过上述步骤确定灵敏度、准确度均良好的定量的检测方法。
4、在3方法学研究的基础上(大部分已知的同类化合物均已得到妥善研究),对供试品进行各已知化合物的定量检测,并对可能的漏网之鱼进行SCAN模式的扫描,进一步确定安全性。
三、讨论以下做法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相容性研究资料撰写中,我们发现经常存在以下问题:
1、无限度制定依据或限度制定错误(PDE值错误)
限度的制定是实验开发的基础与安全性评价的依据。
很多研究人员在撰写这方面资料中缺乏限度制定依据或限度制定错误。
因各化合物限度均为微量或极微量,在极微量(一般为ppb级,特殊为PPT级)条件下对大量化合物进行方法学开发对研发人员与技术贮备要求极高,这方面主要存在缺陷表现为:
(1)无限度制定依据
人为增大浓度,显示不缺项,但实验无意义。
(2)限度制定依据错误
人为制定高限度;人为制定低限度,有的研发人员将硬脂酸PDE定为1.5μg/day,结论为客户提供的样品不合格,虽然做了但是限度制定的不合理。
2、不进行方法学研究或仅象征性的进行方法学研究
相对于无限度制定依据和限度制定错误来说,没什么比不研究的策略更方便的了。
如果不研究,那所有困难均迎刃而解,我们发现很多研发人员在这方面采用不研究的态度:
(1)在资料中大量复制CDE相容性指导原则内容譬如化合物附表,但不进行研究(造成研究的假象,实际为复制粘贴),稍有进步者会象征性加个理论推断云云;
(2)象征性挑几个做一下(其理由为“代表性”,很明显,代表性是自己规定的,其目的不言自明),不能体现类似化合物的性质,结果不能保证安全性。
以元素分析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元素分析中汞、硅、铅、砷等元素的检测是有难度的,聪明的研发人员采用的办法是列一张表,表中涵盖所有要测的元素(譬如25种),然后下面来一句对以上元素中的代表性元素钙、铁进行方法学研究。是如何有代表性的?其他元素一带而过,想靠打擦边球过关。这样做糊弄谁呢?
3、方法学验证不符合CP要求,先处理样品再加标,准确度试验无意义
做过分析的都知道,方法学必须要有意义,要杜绝假冒方法学验证。
供试样品中的待测物必须要同供试样品一起处理,实验人员不可能先把供试品中的杂质取出来,然后处理供试品,再把杂质加进去。
对于痕量检测、基质复杂样品检测,前处理是很难的,前处理越难,回收率就越差,方法开发难度就越大。
举例:某药物日用量为12g,某杂质的PDE值为50ng,限度可计算为4.1ppb,且该杂质的极性很大,响应较低。常规手段无法检测,可能需要经过固相萃取/提取/冻干/氮吹/衍生等前处理方法,以上的任何处理方法都需要经过非常多的试验来确定最终的方法,对于经验丰富的实验人员可能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有些“聪明的”研发人员是这么做的(此手段适用所有的准确度试验与重复性试验):先把样品处理用二氯甲烷萃取一下,得到萃取溶液,在上机之前在萃取溶液中加上限度浓度的对照品凑成限度浓度,这样准确度就合格了,结果非常漂亮。乍一看,啥步骤都有,仔细一想这个实验有意义吗?
4、用质谱的SCAN模式扫描样品,说明无上述化合物,所以不进行研究,理由仿佛充分,但存在以下问题
此方法在是2方法上的升级版。
(1)色谱条件是否可以准确检出各化合物,灵敏度是否符合要求?
(2)供试品溶液的处理方法是否科学有效,可准确检出样品中有的化合物,如果不做准确度试验,如何来说明方法的有效性?
(3)NIST或其他数据库的判断是否准确,相似度是否符合要求?
(4)SCAN模式噪音大,灵敏度差,如何检测出大部分含有警示结构的化合物?
在“二、研究方法”中有详细描述,SCAN模式适用于漏网之鱼,是用定量模式把大鱼都抓住后的一种再弥补手段。如果渔网全是大洞,一个鱼也捉不住,然后说这里没有鱼,岂不是在糊弄鬼。
提取试验的方法在CDE相应指导原则中有简单的描述,提取试验相当于药学研究中的强制降解试验,需要明确:
与药学研究的降解试验不同,提取试验需要对其中提取的化合物进行定量与定性研究,并制定可接受限度。
考虑到提取试验中各化合物检测的特殊性,譬如GCMS无法进含水高的溶液,无法进无机酸、碱、盐溶液,样品需要进行前处理,那么问题来了:
众所周知,酸提取一般提取的是碱性物质,溶液中一般是以盐的形式存在,而提取溶剂一般为极性小的与水不混溶的有机溶剂,那么盐能直接被提取出来么,所以此处直接提取是不可取的,需进行一定的前处理。
四、附图
以下举例是给同行分享我们自己实验资料方法学验证过程中的部分附图截图。(仅供参考)
研究结果表明上述60种以上的化合物进行方法学验证没有问题(极端例子如注射用药品日用量12克、腹膜透析液之类日用量10000毫升灵敏度足够,均可成功开发方法)。
图谱一、烷烃类杂质(C7-C30烷烃)
图谱二、亚硝胺类检测(12种)
图谱三、邻苯二甲酸酯类检测(18种)
图谱四、多环芳烃类检测(16种)
图谱五、2-巯基苯并噻唑(液质联用)
图谱六、酚类抗氧剂BHT
来源:曹悦兴/研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