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行业研究

高校衍生的医疗器械企业共性问题探讨

嘉峪检测网        2025-04-08 11:00

许多创新医疗器械企业都背靠高校或科研机构,这类高校背景的创新型企业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公司规模与资金局限

 

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3》数据,高校衍生医械企业平均初始团队规模不足20人,天使轮融资额集中在500-2000万元区间,远低于成熟企业的临床投入需求。这导致企业面临"临床恐惧症",特别是对于创新三类医疗器械,即使公司拥有临床价值高的创新技术,但在面对高昂的临床试验费时,许多初创企业也会望而却步。

 

关键诉求:是否有相关补贴政策,鼓励企业申报创新?

 

科研思维与医械研发的冲突和挑战

 

科研机构通常更关注技术前沿性和学术创新性,以论文为导向;而医疗器械研发需要以注册申报为导向,强调临床适用性和质量体系要求。这种差异导致以下典型问题:

 

(1)临床数据衔接困难:科研阶段开展的临床试验(如研究者发起试验IIT)往往不符合《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要求,导致前期投入大量经费获得的临床数据无法用于注册申报。

 

(2)动物实验合规性问题:科研阶段的动物试验可能未在GLP认证机构完成,注册时可能需要重复实验。

 

(3)质量体系缺失:研发阶段未建立符合医疗器械要求的设计开发控制文档(DHF),影响后续注册进度。

 

关键诉求:是否有政策支持将科研临床数据转化为注册临床数据?附条件审批需要满足哪些具体要求?

 

对医疗器械申报流程认知不足

 

常见问题包括:

 (1)低估注册难度,未配备专业注册人员,过度依赖外包服务;

 (2)忽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错误认为采用CDMO模式就可免除自身责任;

 (3)缺乏系统培训,将注册工作局限为个别岗位职责。

 

关键诉求:针对科研转化企业,是否有专项培训计划或辅导机制?

 

专利布局不完善

 

科研机构可能仅申请技术原理的专利,而未对医疗器械应用申请专利。例如“一种XX传感器”和“一种用于脑电图机的XX传感器系统”。在申报创新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被质疑所申请的专利与医疗器械用途无强相关,而导致申请创新医疗器械失败。

 

关键诉求:是否有解决的方法和建议?是否能明确高校的发明专利可以用于企业的创新申报?

 

资源整合能力不足

 

 (1)缺乏自主生产能力,需依赖合作企业;

 (2)低估型检、临床等环节的费用投入(如Ⅲ类器械总成本常超千万元),导致资金链断裂。

 

关键诉求:是否有产业对接平台或专项扶持政策促进资源整合?

 

注册审评尺度问题

 

部分省份为吸引企业落户,对二类器械审评采取“宽松解释”,形成“监管洼地”。本地企业面临不公平竞争,甚至出现“跨省迁址拿证”现象。

 

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是本地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关键诉求:相关部门应如何保护本地企业的发展?例如是否考虑开展预审服务、优先通道、审评资源倾斜或资金补贴等政策,使企业愿意留在本地发展。

 

 

分享到:

来源:医械铁锅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