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生产品管
嘉峪检测网 2017-07-05 09:30
什么是 DFT?
可测性设计 (DFT) 是适应集成电路的发展的测试需求所出现的一种技术,主要任务是设计特定的测试电路,同时对被测试电路的结构进行调整,提高电路的可测性,即可控制性和可观察性。按测试结构分,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主要有扫描设计 (ATPG)、内建自测试 (BIST)、边界扫描设计 (BSCAN) 等。其中ATPG 用于测试芯片的数字逻辑电路,BIST 多用于测试芯片的片上内存,BSCAN 用于测试芯片的 IO 端口。
可测性设计技术源于武器装备测试需求,在集成电路测试需求的推动下蓬勃发展起来。
随着可测性技术的发展,相应的国际标准也在制定和更新。为了统一各种可测性技术,尽可能使测试方法,结构,接口和数据格式具备通用性和可复用性,工业界开发了一种更为简单,标准化的可测性设计方法-也就是设计标准。1990年起,IEEE组织陆续推出了IEEE1149.1,IEEEE 1149.4,IEEE 1149.5,IEEE 1149.6,IEEE P1500,IEEE P1687(IJTAG)标准。可测性设计的国际标准由简单系统到复杂系统,由数字到模拟,由低速到高速,不断演进,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测试需求。
虽然已经有成熟的国际标准和和DFT技术,但是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越来越复杂,集成度越来越高,工艺线宽越来越小。当前SOC芯片的可测试性设计面临的难题也越来越多。
(1)深亚微米、纳米工艺不断涌现,半导体器件特征尺寸越来越小,不断涌现出新的失效类型,串扰、电迁移和信号完整性问题更为突出;
(附注:串扰是两条信号线之间的耦合,信号线之间的互感和互容引起线上的噪声。容性耦合引发耦合电流,而感性耦合引发耦合电压。PCB板层的参数、信号线间距、驱动端和接收端的电气特性及线端接方式对串扰都有一定的影响。)
(2)随着设计规模迅速提升,测试向量数目也随之急剧增加,我们迫切需要有效的测试向量压缩手段。采用什么样的硬件电路能够实现所需要的解码与编码,使这个硬件电路门数最小,同时它对电路性能的负面影响最小。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工业界和学术界;
(3)数/模混合系统的可测试性设计非常困难,往往需要采用一套复杂的DSP系统来实现,而且成本极高,速度太慢,造成极大的硬件开销,因而不适合工业化测试;
(4)芯片的工作速度不断提升,数字信号在高速的数字通道上会表现出复杂的模拟特性,因而对ATE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许多情况下,我们还必须进行实速测试;
(5)为了缩短芯片的测试时间,我们往往采用并行测试的方法,并行测试的基本问题是要对各个IP核进行测试调度,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测试。但是由于所考虑的问题具有复杂的数学模型,甚至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造成并行测试的极端复杂;
(6)为了缩短上市时间和降低成本,集成电路的设计越来越多的采用基于IP的设计技术。但是,IP核提供商往往不愿意过多的透漏IP核的具体实现细节。在这些情况下,测试设计工作者往往没有足够的信息来设计高质量的测试;
(7)集成电路在测试过程中的功耗会是正常工作状态功耗的2倍甚至更大,在测试的过程中要避免因为过热而烧坏芯片。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和工程领域,以下问题仍将是研究的热点。
(1)故障模型的研究。随着集成电路设计特征尺寸的逐渐缩小,就需要有更新的故障模型来模拟故障,需要采用新型的可测性设计手段;
(2)测试向量的压缩处理技术与解压缩技术,包括将这些技术用一个IP核-硬件电路来实现的方法;
(3)可测试性系统结构的构建。目前IEEE 1500标准依然在酝酿之中。该协议的相关问题,包括高效的 TAM 和 Wrapper 的设计仍然在继续探讨之中;
(4)边界扫描标准的工业化问题。这里是指IEEE 1149.4和IEEE 1149.6,自从这两个协议提出以来,它们的使用还仅仅局限于学术界的讨论研究。即使世界上最先进的EDA提供商目前也没有在他们的工具中集成该项功能。另外如何开展它们,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也将是一个研究热点;
(5)芯片的复杂性、上市时间、量产时间等要求日趋苛刻,SOC 芯片内的嵌入式内核数目与日俱增,如何更有效的并行测试这些内核,我们需要更高效的测试调度算法;
(6)随着测试结构的复杂化,SOC 芯片内部布局布线将会非常麻烦,因此,如何实现高故障覆盖率和低功耗BIST仍将是热门研究方向。‘
’
那么对DFT技术的发展,可思考以下问题:
1 如何在可测性设计中实现低功耗测试?
2 如何在可测性设计中实现数模混合电路测试?
3 对高速和复杂SOC系统,我们如何提高测试覆盖率?
4 在可测性设计中,我们如何调度实现并行测试,以减少测试时间?
来源:AnyT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