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嘉峪检测网 2019-09-09 08:49
一、包虫病简介
包虫病又名棘球蚴病,是一种古老的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主要由人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该疾病分为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两种,分别由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感染引起。两种绦虫都必须在哺乳类动物体内寄生才能完成生活史,细粒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一般为犬和狼;多房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一般为狐狸、犬和狼。
近年来,包虫病呈全球性分布,我国包虫病主要流行于西北牧区和半农半牧地区,其中以新疆、西藏、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四川7省最为严重。根据文献报道,我国西部人群包虫病的感染率为3.1%~ 31.5%,患病率为0.5%~5.0%,其中青藏高原部分地区人群患病率为5.0%~10.0%。据2010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防治包虫病行动计划(2010—2015)”,我国西部地区包虫病平均患病率为1.08%,受威胁人口约为6600万,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亿元。
二、包虫病诊断依据
根据现行包虫病诊断标准,包虫病的临床诊断要综合考虑: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病原学检查几个方面。
1.流行病学史
该部分主要考虑患者是否有在流行区的居住、工作、旅游或狩猎史,或与犬、牛、羊等家养动物或狐、狼等野生动物及其皮毛的接触史;在非流行区有从事来自流行区的家畜运输、宰杀、畜产品及皮毛加工等暴露史。
2.临床表现
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棘球蚴的囊占位所致的压迫、刺激、囊破裂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囊性包虫病可发病全身多个器官,以肝、肺为常见;泡型包虫病原发病灶几乎都位于肝脏。
3.影像学检查
主要为通过B超扫描、X线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或磁共振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
4.实验室检查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红细胞吸附试验、PVC膜快速ELISA、免疫印迹技术等方法对包虫病相关的特异性抗体、循环抗原、免疫复合物进行检测。
5.病原学检查
在手术活检材料、切除的病灶或排出物中发现棘球蚴的囊壁、子囊、原头节或头钩。此为包虫病的确诊方法。
三、相关检测产品介绍
对来源于患者或疑似患者人体样本中的包虫病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是辅助诊断包虫病的重要手段。相关生物标志物包括特异性抗体、循环抗原、免疫复合物、病原体核酸等。我国已批准四个包虫病抗体检测试剂,产品信息见表1,已批准产品均采用免疫学方法对样本中的病原体抗体进行检测,免疫学检测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一方面,由于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两种病原体自身抗原存在交叉的特点,导致应用抗体检测来区分囊型/泡型效果欠佳;另一方面,抗体检测无法区分现症感染与既往感染。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病原体核酸及其游离DNA(cfDNA)检测为感染的辅助诊断提供新的思路。目前,国际上尚无包虫病核酸检测相关的产品,我国已有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产品获批进入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该产品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性仍然在验证过程中。
表1 我国已批准的包虫病检测试剂
四、病原体相关游离DNA(cfDNA)简介
近年来,随着对寄生虫血浆游离DNA(cfDNA)的研究,cfDNA在寄生虫病的检测中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有应用cfDNA检测对疟原虫、弓形虫、利士曼原虫、锥虫、血吸虫等寄生虫感染进行辅助诊断的报道。针对寄生虫感染后cfDNA的来源,可能是虫体或虫卵的细胞或碎片在增生、成熟、脱落、腐烂、崩解等过程中主动分泌或被动释放出内部的DNA进入宿主体液循环系统产生;也有研究表明绦虫主动分泌的外泌体是寄生虫感染后患者体内出现虫源DNA的重要原因。基于上述研究,检测样本中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两种病原体游离DNA为该疾病的辅助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
五、检测游离DNA的考量
寄生虫源cfDNA的检测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优势,一方面,可根据特异性的基因序列对两种不同种类的病原体进行分型,从而达到对疾病进行分型的目的;另一方面,患者样本中存在寄生虫DNA在一定程度上可提示患者可能感染相关病原体。然而,作为一个新的标志物,能够应用于临床,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还应进一步研究。一是,应进一步明确患者不同疾病进展阶段血浆游离DNA浓度的变化,并以此为基础,确定该标志的临床预期用途(如:疾病早筛、辅助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监测等);二是,应依据标志物拟定的预期用途,进一步对该标志物进行临床验证,临床研究应考虑入组人群、对照方法等,如该标志用于疾病的鉴别诊断,则入组人群应为包虫病疑似人群,其中不同大小占位性病变病例、不同病灶退变(CE4、CE5)病例、不同基因型病例等均应入组,此外还应考虑非包虫病病例的干扰。用于疾病鉴别诊断用途的临床研究其对照方法应为疾病确诊的标准即病原学检查。
六、总结
我国包虫病防控形势严峻,包虫病流行区多为相对偏远、落后的地区,目前包虫病的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影像学和病原学,这不仅对临床医生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诊、漏诊的风险。血浆游离cfDNA检测操作较为简便,结果易于解读,如能按预期应用于临床,将对包虫病的诊断起到积极作用。参考文献:[1]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包虫病外科专业委员会.肝两型包虫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版) [J] .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5,14( 4 ): 253–264.[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包虫病诊断标准(WS 257–2006).[3] 何顺伟,李晓燕,赵瑞雪等,体液游离寄生虫DNA在寄生虫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7,33(2):163–169.徐超 傅继欢 供稿
来源:中国器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