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嘉峪检测网 2021-12-15 11:13
随着国家集采政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品种相继进入集采名单,以后所有药物都进入集采也只是时间问题,不同药厂面临这种政策所表现出来的应对措施也不尽相同。集采压缩了药品的价格,让过去几十、甚至几百元一片的药品沦为白菜价,但是很多仿制药企业也是趋之若鹜,因为还是有利可图,所以企业大量的调研、立项,把没有进入集采的品种都做一遍,以前销售额低于1个亿的品种,根本都不理睬,但是现在只要是没进入集采名单,都统统再尽调一遍,生怕有漏网之鱼,这也是仿制药最后的狂欢。而有的国内大药厂已经在悄悄的地转型,有的放弃一些仿制药品种,有的甚至完全舍弃仿制药部分,全身心的投入到1类创新药的研发,而且有的布局早的大药厂已经有所收获,尝到了甜头,恐怕以后创新药也是大势所趋。
有些中小型药企,一方面以仿制药为主,一方面也慢慢的开展自己的创新药研发,这里的创新药也包括时下比较火热的改良型新药。翻开审评中心的受理品种信息,不难看出,2类改良型新药也有不少,而且大多是2.2和2.4类改良型新药,申报改良型新药的单位,除了一些药厂外,也不乏一些专注于改良型新药研发公司,像越洋医药等,但是这些申报的品种大多都只停留在申报阶段,真正上临床阶段的更是凤毛麟角,虽然改良型新药投入没有1类新药那么大,但是还是需要上确证性临床,所以大家都是在观望,等待,等待资本的注入。也有一些高端的改良,像缓释微球、吸入制剂等会真正的去做临床研究。
笔者是2019年开始从事改良型新药,之前一直在做仿制药,由于公司想寻求变化,在集采政策的压力下,不能一味的做仿制药,也开展了1类新药和改良型新药的研发,但是转变归转变,企业的力度却不大,对新药的投入也不多,尤其是改良型新药,虽然相比于1类新药动辄十几亿,十几年的投资,改良型新药投入会少很多,而且时间短,但是已经站住脚的品种,它的改良后品种能不能替代它,或者能不能也分一杯羹,是无法预料到的,不像像1类新药,做出来确实就是实打实的钱,因此改良型新药虽然很热,但是真正要扎根做进去,企业也需要很大的决策力。
改良型新药立项一直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而且立项者除了需要具备过硬的制剂、分析能力,而且需要涉猎一些临床、销售、医学等方面的内容,对我们这些长期从事仿制药,有着丰富仿制药制剂,分析,合成能力的人来说,像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有劲儿无处使,立一个好的,令人惊艳的改良型新药项目谈何容易,就连业界大咖在这种项目的立项中也是大海捞针,如无头苍蝇一般,光有理论也没啥实际操作,大大小小的论坛,沙龙也参加了不少,收获也是微乎其微,因为道理大家都懂,说一千道一万,你得有实际改良型新药的品种才行。而且我们的改良型新药不同于美国的505(b)2,需要作出临床的优效,所以像我们这种中小型药企,在投入不多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普通的口服固体剂型,而且在有效性和安全性难以解决优效性问题的前题下,只能从改善病人的依从性出发,因此,速释制剂改缓控释制剂就是我们无奈的选择。
速释制剂改缓控释制剂也不容易,因为大多数的卖得好的品种,如果是一天多次服用,大多已经被原研厂家改成了相对应的缓控释制剂,而剩下的一些没有改的品种,不是改不了就是卖得不好,所以矬子里拔大个,很多也只是为了改良而改良,因为光改善其患者的依从性,真的很难打动审评老师,就连我们立项的人,也觉得是为了改良而改良,蹭这波热度而已。而且真正做到最后能不能上市,上市之后能不能好卖,也是放在我们这些中小型药企面前的重大问题。所以我们在立项的进程中也是反复搜索、尽调,把药物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都调研个底朝天,但在反复开会讨论的过程中,大多被毙掉,因为我们自己都没有把握以后会卖得咋样,企业看中的就是利益卖得好才是硬道理,其他的都没有,所以企业也是慎重再慎重,生怕投了钱,没有回报,所以项目进展的也很慢,以前一年好几个仿制药品种,如今改良型新药一年都做不了一个,而且在做的过程中也会因为一些政策的与时俱进而暂时搁置或者彻底毙掉,笔者也被磨平了热情,以为改良型新药是机遇,可实际确是一个大坑,谈何容易。
这里笔者简单对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个速释制剂改缓控释制剂的项目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纯属抛砖引玉。也是一个重磅炸弹级的品种,国外的销售额巨大,一度占据销售额前几名,但国内由于该品种适应症只有一个,原研公司没有把国外上市的所有适应症都加上,因而国内的销售额不是特别理想,原研在国内也一直开展着临床试验,未来可能会增加其适应症。该品种给药方式一天2次,国外有专利报道过控释片,一天1次,但是同样的给药量,控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却只有60%~70%,根据调研发现,大概率是因为该药物在小肠近端的吸收要远远好于其他肠道部位,所以1天1次的控释片只有在小肠近端的吸收好,但是到了其他部位,吸收就差强人意,导致生物利用度低。因此,我们考虑了胃滞留片缓释技术,将该品种设计成既能机械性的滞留于胃中,又能缓释释放甚至能控释释放的制剂,使药物在小肠近端被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
但是立志做高端制剂的改良型新药企业就没有这种后顾之忧,因为像缓释微球、脂质体、吸入制剂、微针等这种以前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技术已经可以实现,而且未来一定会卖得很好,除了难度大,投入大以外,做好以后不愁卖得不好,所以这些大药企也是闷头做,大步快走,有一个品种出来,就够企业吃的。所以笔者相信,改良型新药的未来一定会是在高端制剂领域。
还有一些企业之前扎堆做口溶膜,改善患者的依从性,虽然几个品种获批,但是在集采政策下,口溶膜的成本肯定会高于一般片剂或胶囊剂,口溶膜如何进入医院,药房,企业如何去布局,如何去建立自己的销售团队,就是那些企业自己需要面临的问题了,而且距离第一个口溶膜品种上市也有快一年的时间了,是否真的生产了,卖得怎么样,也是个迷,希望口溶膜不是一个噱头,希望有患者会去当这批韭菜,也帮其他患者踩踩雷。这里笔者简单谈谈口溶膜这个剂型,该剂型没有什么特殊的技术壁垒,唯一难搞的就是设备,国内的设备参差不齐,研发小试设备还能用,生产不能用国内设备,像齐鲁、恒瑞等大公司的口溶膜都是德国翰辉的设备,一整套设备需要大几千万的投入,一般体量的公司都望而却步,所以人家德国翰辉的销售人员一问你不是知名的企业,都很礼貌的先把大概的价格告知你,让你体面的离开。像齐鲁一下子布局了好多好多的口溶膜项目,形成了自己的技术平台,几乎把所有能做口溶膜的品种都做了个遍,因为整套设备太贵,品种少了肯定不行。而且这套德国设备就是一个涂布机,如果想做透皮贴剂,改改设备就可以是一个贴剂的设备。口溶膜剂型虽然比较热,号称改善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但是未来审评中心的老师能不能一如既往认可该剂型的改良型新药,就不得而知了,也许哪一天,老师们幡然悔悟,感觉自己被药企骗了,也说不准。
有些企业把目标定位于儿童用药,笔者认为这也是一大块蛋糕,很多药品由于没有专门的儿童用药,认为的把成人用药做一下处理或者按体重服用,很不方便,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儿童用药的改良型新药会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国家也相应发了一些儿童药的指导原则,但是儿童药的临床也不好做,而且就算做出来,卖得怎么样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还有一些企业布局外用制剂,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如果真能把一些内服或注射用的制剂改成外用制剂,而且有效的话,那安全性一定会相应的降低,也会更加的受到患者的青睐,笔者认为外用制剂也是改良型新药的一个很好的想法,但是外用制剂设备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比如贴剂,生产型设备,国外的就是稳定,大批量生产就是没问题,并不是崇洋媚外,所以布局这类剂型一定要考察好设备,要不一劳永逸,要不天天调机。
总结一下,改良型新药像是国家扔进医药圈里的一个石头,虽然激起一滩涟漪,但是大多数企业都还是试水阶段,所以,改良型新药,任重而道远。
来源:药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