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法规标准

上海器审发布《一次性使用血管内导管鞘注册审评指南》(附全文)

嘉峪检测网        2024-07-23 10:22

近日,上海器审发布《一次性使用血管内导管鞘注册审评指南》,内容如下:

 

一次性使用血管内导管鞘注册审评指南

 

本指南旨在帮助和指导注册申请人对一次性使用血管内导管鞘注册申报资料进行准备,以满足技术审评的基本要求,同时有助于审评人员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做出系统评价。

本指南是对一次性使用血管内导管鞘的一般要求,注册申请人可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申请人还可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

本指南是对注册申请人和技术审评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其他科学合理的替代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需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南。

本指南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订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南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一、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分类编码为 03 神经和心血管手术器械-13 心血管介入器械-14 导管鞘。产品与扩张器配合使用,用于将导丝、导管等医疗器械插入血管。无菌提供,一次性使用。

 

二、注册审查要点

注册申报资料应按照《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及说明》提供,尤其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监管信息

1.产品名称

描述申报产品的通用名称及其确定依据。参照《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指导原则》、《神经和心血管手术器械通用名称命名指导原则》等相关文件规范产品名称。

2.注册单元划分

申报产品注册单元划分需依据《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医疗器械注册单元划分指导原则》中的要求。着重考虑产品的适用范围、工作原理、结构组成、主要组件的原材料、灭菌方式、性能指标等因素。如鞘管为单层材料或多层复合材料的,鞘管带涂层和不带涂层的,鞘管涂层成分不一致的,建议作为不同的注册单元。

3.准确填写申请表,提供产品列表、关联文件、申报前与监管机构的联系情况和沟通记录及其他需说明的内容。

(二)综述资料

1.产品描述

1.1 器械及操作原理描述

描述申报产品工作原理、作用机理(如适用)、结构及组成、原材料、交付状态及灭菌方式,结构示意图和/或产品图示、使用方法及图示(如适用)以及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特征等内容。

1.2 结构组成

产品通常由鞘管、管座和侧支等组件组成,可带有止血阀等附件。

1.管座;2.止血阀;3.鞘帽;4.鞘管;5.侧支;

图 1 导管鞘 结构示意图

需明确产品的结构组成(包括附件),并提供产品轴向剖面图和横截面图,在图示中标识各部件的名称、尺寸信息及测量位置。如鞘管采用多层结构设计,横截面图上宜体现多层结构;如鞘管不同节段材料不同或缠绕/编织方式不同,轴向剖面图上需标明各节段长度。如产品表面有涂层,需明确涂层的预期用途、涂层成分、涂层特征(例如亲水或疏水)、涂覆位置(例如近端或远端)、涂覆范围以及涂层的涂覆原理及方式。如鞘管含有显影环,宜明确显影环的位置(距远端的距离)。

1.3 组成材料

明确产品所有部件(包括附件)组成材料的通用名称/化学名称、商品名/牌号(若有)、CAS 号(若有)、生产商、供应商、符合的材料标准(如适用)等基本信息,提交原材料符合相关标准的证明性资料,包括产品表面的涂层及制造过程中使用的焊接剂、粘合剂、着色剂、润滑剂等。建议产品组成材料以列表的形式提供,并与产品结构图示中标识的部件一一对应。若产品组成材料为混合物,还应明确各组分。对于采用分层/分段结构设计的,逐层/逐段分别进行描述。

对于首次应用于医疗器械的新材料,需提供该材料适合用于人体预期使用用途、使用部位及安全性的相关研究资料。

1.4 型号规格

明确产品型号规格的表述方式、划分依据以及各型号规格间的异同点,可采用对比表或带有说明性文字的图片、图表对不同型号规格的结构组成、功能、产品特征、技术参数等加以描述。

2.包装说明

说明与灭菌方法相适应的无菌屏障系统信息(包括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其他包装信息)。建议提供产品包装结构示意图和/或照片,包装材料通用名称/化学名称、商品名/牌号(如有),标明包装尺寸,并明确与产品一起销售的附件的包装情况。

3.研发历程以及与同类/前代产品的参考和比较

阐述申报产品的研发背景和目的,提供参考的已上市同类产品或前代产品(如有)的信息,说明选择其作为研发参考的原因。

以对比表形式,说明申报产品与参考产品(同类/前代产品)在适用范围、工作原理、作用方式、结构组成、制造材料、灭菌方式、性能指标、有效期以及包装情况等方面的异同,必要时可结合产品结构示意图、图片等进行说明。如与参考产品存在差异,宜结合差异及《医疗器械安全和性能基本原则清单》,分析差异是否需要进行额外的、特殊的安全有效性评价,并提交评价资料。

4.适用范围和禁忌证

明确申报产品的适用范围,可参考《免于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的描述,并结合产品设计特点进行制定。建议考虑不同使用部位对于涂层完整性及润滑性可能产生的影响。

明确目标用户及其操作或使用该产品应当具备的技能/知识/培训;说明预期与申报产品配合使用的器械,如导丝等。

明确预期使用环境和适用人群的信息。如适用,说明申报产品不推荐或禁忌使用的疾病、情况或特定的人群。

5.产品配合使用及兼容性

对于带润滑涂层的导管鞘,建议在明确配合使用产品的尺寸信息时,考虑涂层磨损的因素;明确血管介入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对涂层的完整性造成影响的物质(如酒精、抗菌剂等)。

(三)非临床资料

1.产品风险管理资料

产品风险管理资料是对产品的风险管理过程及其评审的结果予以记录所形成的资料。需提供下列内容,并说明对于每项已判定危害的下列各个过程的可追溯性。可参考 GB/T 42062《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的要求,对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实施风险管理。

风险分析:包括医疗器械适用范围和与安全性有关特征的识别、危害的识别、估计每个危害处境的风险。识别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申请人需详细列出与产品有关的已知和可预见危险(源)的清单,以及对每个危险(源)如何造成伤害的分析(包括可预见的事件序列、危险(源)处境和可能发生的伤害)。对该类产品进行危险(源)判定时,需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

1.1 原材料的生物学和化学危险,如材料变更等产生的风险。

1.2 生产加工过程可能产生的危害,包括生物学、化学、使用功能、信息等方面的危险。如:微粒污染、热原反应、漏液、功能失效、标识不清等。

1.3 产品包装可能产生的危害,如包装破损、标识不清等。

1.4 灭菌过程可能产生危险,如灭菌方式对产品不适宜、产品未完全灭菌、灭菌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如环氧乙烷)等。

1.5 产品的不正确使用所产生的可能的危险,如不正确保存可能造成的产品损坏、未按照说明书中操作方法或使用次数要求进行操作造成的器械故障等。

1.6 未充分考虑产品使用时可能带来的危险。如物理危险(如锐化边角或锐利边缘),力学危险等。

1.7 产品设计可能带来的危险。如产品设计原材料硬度过大,导致血管损伤。

1.8 不适当的运输、贮存条件可能带来的危险。如不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储存导致器械失效。

1.9 最终处置可能产生的危险。如产品使用后未按照要求进行处置销毁,造成环境污染或者细菌的交叉污染。

1.10 与说明书及标签中的警告、注意事项和禁忌证相关的所有风险均需包括在风险评价中。需尽可能地对可合理预见的误用(包括由非预期但可预见用户使用器械)进行评价,以便安全有效地使用产品。

风险评价:对于每个已识别的危害处境,评价和决定是否需

要降低风险,若需要,描述如何进行相应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描述为降低风险所执行风险控制的相关内容。描述每一不可接受的风险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的方案及相关文档(如:设计图纸、工艺文件、管理规定等)清单。(许多标准阐述了产品的某些固有安全性、防护措施和安全性信息,对于那些采用了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给出的方法的风险控制措施,可以认为相关的剩余风险是可接受的。)任何一个或多个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评定;与产品受益相比,综合评价产品风险可接受。

2.医疗器械安全和性能基本原则清单

说明产品符合《医疗器械安全和性能基本原则清单》各项适用要求所采用的方法,以及证明其符合性的文件。对于不适用的各项要求,应当说明理由。

3.产品技术要求及检验报告

产品技术要求中的性能指标、检验方法执行 YY 0450.1《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辅件 第 1 部分 导引器械》,参考 YY0285.1《血管内导管 一次性使用无菌导管 第 1 部分 通用要求》等相关标准,结合产品结构特征、临床应用来制定,同时还需符合《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的要求。

3.1 产品型号/规格及其划分说明

明确产品型号规格,阐明各型号规格间的区别及划分说明,型号规格的表述应在产品全部注册申报资料中保持一致。

3.2 性能指标

产品性能指标可参考表 1 制定,如有不适用条款,申请人应在申报资料中说明理由。如产品有特定设计,申请人还应根据产品设计特征设定相应的性能指标,并将其列入产品技术要求。

3.3 检验方法

产品的检验方法应根据技术性能指标设定,检验方法宜优先参考相关国家、行业标准等建立的检验方法,标准检验方法不适用时提交单独文件说明。检验方法必要时进行方法学研究或验证,以确保检验方法的可重现性和可操作性。检验方法宜包括试验步骤和结果的表述(如计算方法等)。

3.4 附录

建议申请人以附录形式提供产品的结构示意图及直接和间接接触人体的制造材料信息。

3.5 产品检验报告

若申报产品含有多个型号规格,应提供检验样品型号规格的选择依据。需综合考虑申报产品的原材料、结构组成、包装方式、灭菌方式、生产工艺和预期用途等影响因素。所检验型号规格应是能够代表本注册单元内其他型号规格的典型产品。若一个型号规格不能覆盖,应选择其他型号规格进行差异性能检验。

4.研究资料

4.1 性能研究

4.1.1 说明产品性能指标的确定依据、设计输入来源以及临床意义,所采用的标准或方法、采用的原因及理论基础。依据产品性能研究结果,结合临床需求制定性能指标的接受标准。对于自建检验方法,宜提供相应的依据和/或方法学验证资料。

4.1.2 提供性能研究资料,包括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性能研究宜采用终产品,选择典型型号规格。如使用替代样品,请提供合理理由及依据(如使用不带涂层的样品进行化学性能检测等情况)。应结合产品风险及统计学意义,确定研究项目所用的样本数量,并对项目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于一次性使用血管内导管鞘,可能存在泄漏、器械不兼容、显影不清晰、部件或连接处断裂、部件脱落或开裂、膜片破裂、扭结、管材过硬、推送困难、涂层脱落、微粒污染等风险。因此,性能研究项目宜考虑但不限于表 1 所列项目。申请人应根据具体产品特性,考虑需增加的性能研究项目。对于可进行客观判断的成品的功能性、安全性指标,应将其列入产品技术要求。对于表1 列举的项目中,如有不适用项,亦需说明具体理由。

表 1 一次性使用血管内导管鞘性能研究项目

4.1.3 性能研究资料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研究项目及其接受标准;

(2)各研究项目的具体研究方法;

(3)典型型号规格及选择依据,不同研究项目选择的典型型号规格不同时,宜分别明确;

(4)研究项目所用产品批号、样本数量及确定依据;

(5)研究结果及分析、研究结论。如为定量指标,宜采用数值表示结果,提供测试值总结。研究项目、接受标准、选择的型号规格、样本数量建议列表明确。

4.1.4 涂层性能研究

对于涂层性能,按照《带有润滑涂层的血管介入器械注册审查指导原则》,对涂层完整性、润滑性等进行研究。在进行涂层稳定性评估时,建议结合临床实际制定不同的模拟测试周期/测

试次数。由于涂层物质导致化学性能中还原物质、紫外吸光度、蒸发残渣等项目检测结果异常时,建议在性能验证资料中确认其化学性能试验结果是否源于涂层物质溶出及脱落,同时结合涂层材料的临床应用史、生物相容性数据等进行综合评价。

4.2 生物学特性研究

最终产品中预期与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的部分,均需要进行生物学评价。

本指南中的一次性使用血管内导管鞘属于与循环血液短期接触的外部接入器械,目前根据 GB/T 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考虑的生物相容性评价终点需包括:热原、细

胞毒性、致敏、皮内反应、急性全身毒性、血液相容性、遗传毒性等。如产品表面有涂层,生物相容性评价研究应对涂层成分、涂覆工艺及其可能引入的生物学风险进行详细说明。对生物学试验制样描述应明确样品制备是否涵盖涂层部分。对于首次应用于医疗器械的新材料,还需提供该材料适合用于人体安全性的相关研究资料。

生物学评价资料应当包括:

(1)生物学评价的策略、依据和方法;

(2)描述产品所用材料的描述及与人体接触的性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入的污染物和残留物,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析出物(包括可沥滤物和/或蒸发物)、降解产物、加工残留物,与医疗器械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等相关信息;

(3)实施或豁免生物学试验的理由和论证;

(4)对于现有数据或试验结果的评价。

4.3 灭菌研究

明确灭菌工艺(方法和参数)和无菌保证水平(SAL)。一次性使用血管内导管鞘的无菌保证水平(SAL)需达到 10-6。参考 GB 18279《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环氧乙烷》系列标准、GB 18280《医疗保健产品灭菌辐射》系列标准、GB 18278《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湿热》系列标准等开展灭菌研究,并提供灭菌验证及确认的相关研究资料。若产品经灭菌后可能产生残留物

质,应当明确残留物信息(如环氧乙烷、2-氯乙醇等)及采取的处理方法、残留量接受标准及其确定依据,并提供相关研究资料。

5.稳定性研究

5.1 货架有效期

包括货架有效期和包装研究,证明在货架有效期内,在注册申请人规定的运输贮存条件下,产品可保持性能功能满足使用要求,并保持无菌状态。申请人需开展产品有效期研究并提供相应研究资料,可采用加速老化或实时老化方式展开研究,具体方法和要求可参考《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稳定性研究指导原则》(2022 年修订版)和YY/T 0681.1《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 1 部分:加速老化试验指南》等标准。实时老化研究应从产品定型后开始进行。

申请人可依据相关标准,如 GB/T 19633《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系列标准、YY/T 0681《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系列标准、YY/T 0698《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系列标准进行产品包装验证并提交验证报告。

对含有涂层的产品,建议对加速老化或者实时老化后产品性能验证项目增加涂层相关性能的评价,从而保证在器械在货架有效期内涂层的安全有效性。

5.2 运输稳定性

应当提供运输稳定性和包装研究资料,证明在注册申请人规定的运输条件下,运输过程中的环境条件(例如:震动、振动、温度和湿度的波动)不会对医疗器械的特性和性能,包括完整性

和清洁度,造成不利影响。申请人宜结合影响涂层材料稳定性的因素,考量涂层是否对包装有特殊要求以及初包装形式是否对涂层产生不利影响。

6.其他资料

该产品列入《免于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申请人应当按照《列入免于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产品对比说明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提交相关资料,从基本原理、结构组成、性能、安

全性、适用范围等方面,证明产品的安全有效性。与已上市同类产品进行对比时,评价内容应包含润滑涂层,建议在关键性能对比中,提供涂层完整性、涂层润滑性等涂层相关的产品性能对比。

宜与已上市同类产品进行模拟使用对比验证研究以证明其等同性。除模拟使用外,申报产品与对比产品存在差异的,还应提交差异部分对安全有效性影响的分析研究资料。

(四)临床评价资料

对于不属于《免于进行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描述范围的产品,或不能证明申报产品与《目录》所述的产品具有基本等同性时,申请人应按照《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

提交临床评价资料。

(五)产品说明书和标签样稿

产品说明书、标签样稿内容除应符合《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要求外,还应符合 YY 0450.1《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辅件 第 1 部分 导引器械》中的相关规定,并注意以下

内容:

1.说明书中关于产品性能特征的描述不应超出研究资料及产品技术要求,不应含有未经验证的夸大宣传的相关描述;

2. 说明书中的产品适用范围宜与研究资料等申报资料保持一致。

3.型号规格的表述与产品技术要求保持一致;

4. 明确配合使用器械的尺寸信息(如适用);

5. 储存和运输条件不应超出产品稳定性研究范围;

6. 在说明书中告知使用者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相关风险,如某些操作可能导致产品损坏等,对可能的并发症进行预警;

7.说明书应详细阐明申报产品的具体操作步骤,如导管鞘的准备和影像学引导方式、患者体位、规格选择、与其他器械配合方式、使用后的处理方式等;

8.在说明书中明确产品的禁忌证、注意事项、警示信息、可能的不良事件及处理措施等,如对产品中所含成分过敏的患者不能使用等。应根据导管鞘使用部位/术式等列明并发症,如经皮

穿刺出血、感染、血栓、气体栓塞、血管损伤等风险。

9.对含有涂层的产品,说明书中明确涂层主要成分、类型及位置,并应在说明书中警示涂层脱落风险,针对涂层增加相关警告、明确相关注意事项及准备步骤,并对可能的不良事件进行警

示。涂层脱落相关潜在不良事件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涂层栓塞部位出现无菌性炎症或肉芽肿、肺栓塞、肺梗塞、心肌栓塞、心肌梗塞、栓塞性中风、脑梗塞、额外的手术干预、组织坏死甚至死亡。

(六)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符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公布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的公告》中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

 

三、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39号[Z].

[2]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Z].

[3]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6号[Z].

[4]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9号[Z].

[5]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公布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的公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1年第121号[Z].

[6]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7年第104号[Z].

[7]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注册单元划分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7年第187号[Z].

[8]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指导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19年第99号[Z].

[9]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神经和心血管手术器械通用名称命名指导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1年第62号[Z].

[10]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稳定性研究指导原则(2022年修订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通告2022年第12号[Z].

[1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列入免于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产品对比说明技术指导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1年第73号附件5[Z].

[1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免于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3年第33号[Z].

[13]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2年第8号[Z].

[14]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带有润滑涂层的血管介入器械注册审查指导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通告2023年第25号[Z].

[15]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血管内导丝注册审查指导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通告2022年第11号[Z].

[16]YY 0285.1-2017,血管内导管 一次性使用无菌导管 第1部分 通用要求[S].

[17]YY 0450.1-2020,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辅件 第1部分:导引器械[S].

[18] GB/T 16886.1-202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S].

[19] GB/T 16886.5-2017,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 5 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S].

[20] GB/T 16886.7-201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 7 部分: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S].

[21] GB/T 16886.10-2017,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 10 部分:刺激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S].

[22] GB/T 16886.12-2017,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 12 部分:样品制备与参照材料[S].

[23]GB/T 14233.1-2022,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 1 部分:化学分析方法[S].

[24] GB/T 14233.2-2005,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 第2部分:生物学试验方法[S].

[25] GB 18279 -2023,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环氧乙烷 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的开发、确认和常规控制的要求[S].

[26] GB 18278.1-2015,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湿热 第1部分: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的开发、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S].

[27] GB 18280.1-2015,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辐射 第1部分: 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的开发、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S].

[28] GB 18280.2-2015,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辐射 第2部分:建立灭菌剂量[S].

[29]GB/T 42062-2022,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S].

[30]GB/T 19633.1-2015,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 第1部分:材料、无菌屏障系统和包装系统的要求[S].

[31]YY/T 0681.1-2018,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1部分:加速老化试验指南[S].

[32]YY/T 0681.15-2019,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15部分:运输容器和系统的性能试验[S].

[33]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2020年第78号公告[S].

 

分享到:

来源:上海器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