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行业研究

中国医疗器械2025年展望

嘉峪检测网        2024-11-24 11:20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依旧蓬勃向上发展,具有巨大的虹吸效应。据南方所测算,2023年我国医疗器械整体行业营收达1.31万亿元,2014-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显著高于医药工业整体增速。截止2023年底,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总数为32313家,比上一年减少了319家,但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同比上升21.5%,达到3049家;2024年上半年,由于二类生产企业数量较快增长,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小幅回升至32806家。2023年我国二、三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数量达137.57万家,截至2024年上半年企业数量就已超142万家。

 

临床需求巨大,器械市场总体增长态势持续爬升。从宏观来看,叠加国内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环境问题、生活压力日益加大、老龄化极速加深等因素,各式各样的病患群体数量只会日益增多,尽管近些年中国医疗产业内部出现各种层出不穷的动荡和风险,但医疗需求只会越来越庞大。据IQVIA数据,尽管部分手术量有所下降,预计2024年全国手术量(除产科外其他科室)同比增长约8%;2024年Q1-Q3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同比下滑2.4%,但其主要是受医疗设备的影响。

 

 

具体来看,血管介入器械市场增长遥遥领先,2024年Q1-Q3同比增长11.9%,主要得益于创新产品的加快商业化,以及介入器械集采日益成熟,利空逐渐出清,逐渐回暖。除IVD出现了4.2%的增长外,其他细分领域均呈现不同幅度的下滑,其中前三季度的医疗设备下滑高达15.6%,但这主要受年初以旧换新政策滞后性、院内招标放缓等因素影响,预计Q4会出现较大的反弹。

 

医疗器械企业业绩暴涨暴跌时代已过,稳步向上已渐成行业主流。2024前三季度医疗器械上市公司收入1880.07亿元,同比下降1.16%,扣非净利润272.42亿元,同比下降11.43%。高值耗材、低值耗材集采和去库存利空逐渐出清,营收、净利润均实现扭亏增长,低值耗材营收增速、净利润增速同比增长20.16%、69.49%,恢复势头强劲。

 

 

 

我国医疗器械公司多而不强,布局分散,同质化较为严重。相关数据显示:A股仅有2家公司市值超1000亿元人民币,且全部是医疗设备领域;市值小于100亿元人民币的公司高达93家,占比超75%。44家港股医疗器械中市值超100亿港币的仅有两家公司,且二者保持近两倍的差距;近30家市值长期低于30亿港币。且部分子版块类似业务的上市企业过多,创新性不足,同质化严重,多而不强,盈利能力较差。

 

 

2024年医疗器械集采日益常态化、日益成熟,器械集采的范围也逐渐全面化——该纳入应该纳入集采的器械品种基本已经覆盖;此外医疗反腐,深度挤水分的动作日益频繁,如我们所见,越来越多医院与医疗企业刻意保持着距离、很多医疗公司的高层被逮捕审查、越来越多医院内部人员被调查,医疗反腐的广度和深度明显增强等;国家药监局鼓励医疗企业内部举报人就质量安全举报,最高奖励100万元等,2024年的中国医疗行业可谓是风声鹤唳,有种人人自危的氛围。自2018年至2024年9月底,累计追回医保资金1118.43亿元,截至2024年9月,全国共追回医保资金160.6亿元。

 

曾经听过某骨科企业人士说,2024年的首要任务是确保企业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不必要的动作全员要往回缩,求稳是核心任务。

 

中国医疗支付基本靠患者自费和医保,商保虽在逐渐加大渗透率,但依旧远远不够(麦肯锡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中国医疗支付方式:医保48.8%、自费46.5%、商保4.7%),且对于创新产品的支付还处于萌芽阶段,这点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近年来医保支出增速明显持续高于收入增速(2023年15.5%VS9.1%),这也导致市场存在对医保资金池穿底的极大担忧。 

 

中国国内当下的医疗支付结构和社会属性也就必然决定了现有所实行的一系列医疗政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也就必然决定了中国国内的医疗市场必定不会成为完全对标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无法成为纯商业化的完全自由市场。完全依靠国内市场讲故事基本是死路一条,业绩的可持续性和增长性会面临极大风险,且企业整体能力也会备受质疑。

 

据投中数据:2023年国资直投总金额为4322.07亿元,同比增长超50%;直投企业数为3834家,均创历史新高,其投资数量已超非国资直投企业数。但综合单个企业获得的投资金额在减少。中后期项目占比约70%。

从具体投向来看,医疗健康长期是国资机构第二大投资领域。但从总体投资趋势上看,医疗健康的占比在逐年萎缩,智能制造、新能源占比在迅速扩大。

 

 

来觅数据显示,2024年Q1-Q3,每个季度活跃的医疗器械投资机构中,一半左右的机构都是国资基金,其余部分为拿了引导基金的钱招商落地的市场化基金,再其余为纯市场化基金出资。另据华兴资本统计数据,2023年医疗健康领域占投融资的比重仅为12%,呈现逐年递减的态势。

 

医疗器械投资总量出现大幅萎缩,体感相较于数据显得更为寒冷,医疗器械纯市场化投资行为日益稀缺。2024年前三季度数据来看,具体到医疗领域,据动脉网数据虽然2024年上半年国内医疗投融资数量有415起,同比下降了32.3%;交易金额同比下降12.2%,不足50亿美元。但与此同时也发现,绝大多数资金流向了医疗器械确定性更高、案例更少的中后期项目,资金集中押注赛道头部的态势极其明显。拿到钱的早期项目很多也是作为人才招引等招商属性来落地的。除了国资直投,国资间接投资穿透下去的话其实还是具备招商引导属性的市场化基金投出的,基本都是要求搬迁总部或者落产能等。同时笔者也观察到,2024年前三季度,特别是大额领投器械医疗的机构,基本是各地方国资或地方国资作为LP与GP一起。所以综合来看,2024年国资在医疗器械领域出手占比超50%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从财政角度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2%,其中卫生健康支出15041亿元,同比下降了10.4%。中央财政支出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预计2024年除上海能勉强实现财政自给外,其他所有省份和直辖市都会持续出现较大的财政赤字。笔者也观察到2024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政府属性基金以及基金招商的动作明显放缓,对需要释放大规模产能的中后期器械项目更为偏好,对仍旧处于临床或者研发阶段的项目兴趣度极低,早中后期项目出现断代的风险。  

 

在此背景下,11月以来,业界一直如饥似渴的银行系创投基金正在大规模密集设立,但从部分基金已经披露的投向来看绝大部分还是聚焦在硬科技方向,医疗投向极少,全国最终落地后医疗占比有多少不得而知,但笔者估计银行系基金入局一级市场的活水,医疗大概率或许也只能喝点淡汤。

 

 

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牛市”如虹,几乎其他所有板块都出现了较大的暴涨暴跌,医疗板块的表现却一直垫底,没有给低沉的市场带来一丝的信心。依据市场表现最先由二级所反应,之后一段时间才会传导到一级市场的规律,由此来看,我国医疗市场的低迷貌似还需要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转折点的曙光还未显现。

 

 

133个申万二级行业指数中,截至2024年11月21日,今年医疗板块全体都呈负增长的表现,且医疗器械(申万)指数排名第109位,本年涨跌幅为-8.36,远低于沪深300指数。

 

笔者观察中国医疗器械的发展,得出一个不成熟的结论:2024年是中国整个医疗器械行业备受压制的一年,国资在加速入局,试图规范和引领行业发展,医疗器械国家计划的属性貌似日益明显。

 

尽管中国医疗行业宏观在趋好,但体系仍旧处于调整当中,2025年微观个体依旧会面临巨大挑战,医疗器械企业们更要紧抓现金流

2025年中国医疗器械的市场会进一步增长,行业趋于稳定,但同时竞争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生死存亡决胜于2025年

 

首先,从政策角度看,国内支付环境大幅改善。2024年前三季度医疗设备市场出现较大幅度减少,但因政策落实滞后性导致,笔者预计Q4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与此同时,2024年3月初,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要求到2027年年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预计2025年我国医疗设备市场会出现较大的增幅。

2024年11 月11 日,国家医保局办公室、财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医保基金预付工作的通知》,有望有效缓解相应地区的医疗机构资金压力,进而改善其采购药品和耗材等渠道的企业账期状况。

此外,计划到2030年,中国国内商业保险要占整体医疗支出的20-25%,比例大幅提升,医疗支付能力加快向市场化转变;政策预期财政兜底医保缺口等,医疗支付的恐慌被平息,会促进医疗器械市场更加稳健发展。

 

从行业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中国医疗反腐的利空情绪在2024年应该是达到了顶峰,2025年大概率会缓和,且相关反腐措施制度常态化。在此背景前提下,入院流程会更加顺畅,入院周期相较于2024年也会缩短很多等;

 

除此之外,伴随着手术量的快速增长,高值耗材和低值耗材、IVD集采覆盖面已经覆盖绝大多数领域,集采常态化、去库存完成,利空基本出清,另外新一轮的大范围集采在近一年左右已经开始展开,预计2025年耗材也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2024年以来,国内已经获批上市超50个创新医疗器械,预计在2025年也会获取部分增量市场。综合来看,2025年国内医疗器械的放量或许会出现进一步的增长。

 

从竞争角度看,上面也有分析,国内医疗器械参与者数量依旧在不断增长,医疗器械并购趋势依旧未形成,相关器械上市公司对于国内器械资产的并购依旧保持着极为保守的态度,预计2025年国内行业竞争会更加激烈,特别是在部分仍未纳入到集采的细分领域;但同时新的医疗器械管理法允许医疗器械注册证可以自由买卖,或许会诞生新的合作模式。

 

全球关税大战的宏观背景下,对于跨国大厂来说,虽然今年以来陆续有厂商在撤离中国,但更多的主流厂商仍在加码中国本土化进程。2024年10月波士顿科学中国首个生产制造基地在上海临港正式开业;2024年10月GE医疗超声大中华区总部暨高端医疗器械生态圈项目正式在无锡落地;泰尔茂比司特与同属泰尔茂旗下的泰尔茂杭州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投资位于杭州市钱塘区的生产基地等。

 

对于出海战略来看,2025年,我国医疗器械厂商必须要加快出海战略,之前做过很多次分析,这里就不做过多论述。

 

2025年财政可能会进一步紧缩,贸易战、科技战更加激烈,笔者预计国内有限资金大概率会被调用至关乎国运的硬科技领域,医疗器械且行且珍惜!从基金募资角度来看,各地方政府引导、保险资管的百亿母基金密集出台,从招GP属性初步窥探绝大多数投向更加偏好泛硬科技领域,医疗也存在但相对稀缺;且二者求稳的特性很明显,对风险敞口的忍受度极低等。

 

最后,不完全统计2024年相较于2023年全国城乡参保人数减少了6899.69万人。很多研究表明,在当下医疗支付环境不变的情况下,我国医保基金当年结余预计在2029年就将转负;而居民生活成本日益提高,医保缴费负担益重,收入大幅减少,也在进一步减少医保基金总量规模。结合财政收入的萎缩,医疗器械国内大循环后续所面临的挑战依旧相当大。

 

 

总体来看,笔者预计2025年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所面临的考验将不亚于2024年,医疗器械一级市场寒冬大概率会持续,有限的医疗资本抱团、拥抱确定性的现象应该会更加明显,求稳应该还会是一级市场的主流投资策略,上下游产业链都应当秉持着悬壶济世的传统医德,坚持利他原则,早期医疗器械项目大概率还要在寒冬中度日,搞现金流、降本增效、谨慎开展出海战略依旧是医健企业最核心主题。但医疗属于长坡厚雪、充满前景的赛道,现在的现状也只是回归本质而已,我们需要保持长期乐观的心态,做好当下!

 

分享到:

来源:Sam的行研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