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行业研究

我国中药质量概况之中药材及饮片

嘉峪检测网        2021-01-06 09:12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意见明确指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对于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及中成药,是中医药事业的物质基础。加强中药质量监管,提升质量和安全水平是保证中医临床安全有效的重要举措,也是确保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的基础所在。

 

近年来,随着药品监管工作的不断加强以及中药行业质量意识的不断提升,我国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水平持续向好,特别是中药材及饮片的质量逐年好转,呈现出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但随着中药产业的持续发展,中药材及饮片的质量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2019年,全国各省药品检验机构继续开展中药材及饮片的监督检验、评价抽验和专项抽验等工作,本文汇总2019年全国各省中药材及饮片、中成药质量检验情况,针对相关质量、标准和法规及评价等问题,提出加强源头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规范和统一标准、加强进口药材管理、加强质量评价的意见和建议,为中药研究、生产、流通、使用、检验及监管提供参考。

 

一、中药材及饮片的质量概况

 

中药材及饮片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材是中药产业的源头,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中药饮片是中医临床的处方药,既可以用于中医临床配方使用,也可以用于中成药生产。加强中药材及饮片管理、保障质量和安全,对于维护公众健康、促进中药产业健康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繁荣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为了加强对中药材及饮片的质量监管,各级药品监管部门持续加大对中药饮片的监督检查和抽验力度,依法查处和曝光违法违规企业和不合格产品,中药饮片总体质量状况得以明显好转;但随着中药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扩大和升级,一些与中药材及饮片质量相关的问题日益凸显,如资源紧缺导致的供需矛盾,从业人员质量意识薄弱和生产操作不规范问题,产业链条长所致产品质量难追溯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中药材及饮片质量安全,危害公众健康,也阻碍着中药材产业和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中药饮片监督管理,提高中药饮片质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年的中药饮片质量集中整治,并于2018年8月28日发布了《中药饮片质量集中整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2019年,各地药品监管部门按照《方案》的要求开展了中药饮片质量集中整治工作。中药饮片的质量和监管问题引起了产业界的高度重视,相关专家和学者围绕中药材及饮片的质量、标准、监管等问题展开了诸多讨论。本文对2019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药材和饮片质量概况进行了数据汇总,并就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虽然不同地区的抽验目的、抽样环节、品种数量、覆盖范围、检验项目等各有不同,但总体质量数据和信息仍然可以反映当前我国中药材及饮片的质量概况,为相关部门加强中药材及饮片质量管理、修订和完善中药材及饮片标准、制定监管政策、进一步规范中药材市场、加强对中药生产企业的监督和检查提供依据。

 

(一)总体情况

 

2019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港澳台地区)共抽验中药材及饮片54188批,合格49188批。从抽验合格率看,各省合格率在67%~100%,全国平均合格率为91%,其中有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检验合格率达90%以上。抽验合格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药材及饮片质量稳中向好的大趋势,证明了加强药品监管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有效地提高并规范了市场秩序,同时也说明生产企业质量责任主体意识越来越强。

 

2019年全国中药材及饮片总体质量状况与2018年(抽验61326批,合格54171批,合格率88%)比较,合格率提高了3%左右。进一步比较近7年全国市场质量抽验数据,结果表明,2013~2019年我国中药材及饮片总体合格率分别为64%、68%、75%、77%、84%、88%、91%,呈现出逐年提升、稳步向好的发展态势(图1、图2)。

我国中药质量概况之中药材及饮片

我国中药质量概况之中药材及饮片

(二)主要质量问题及分析

 

1.掺伪掺杂

 

掺伪现象主要集中在正品来源较少、资源稀少的品种,多为同属近似种或名称和性状相似的品种。近年来,随着抽验监督力度的加大,中药材及饮片纯伪品冒充正品的现象越来越少,但同属近缘种的药材与正品药材混用现象逐渐增多,不加仔细甄别较难判断。问题较突出的有:反枝苋子或繁穗苋子与青葙子混用,薄荷掺入留兰香,参薯与山药混用,中华槲蕨与槲蕨混用,覆盆子与山莓混用,白头翁与朝鲜白头翁混用,水线草与白花蛇舌草混用,水白及冒充白及,西南绣球冒充小通草,野皂角刺冒充皂角刺,藏柴胡、锥叶柴胡冒充柴胡等。另外,不同来源的药材由于部分外观性状相似或名称部分相同常常被混用,如山麦冬与麦冬,木香与川木香,五味子与南五味子,黄柏与关黄柏,牛膝与川牛膝,射干与川射干,华南谷精草与谷精草,金银花与山银花,葛根与粉葛,广金钱草与金钱草,山豆根与北豆根,川木通与木通,五加皮与香加皮,淡豆豉生产使用黑芸豆冒充黑豆或混用等。

 

掺杂问题多为非药用部位的掺入。药用部位是药材来源的重要部分,药品标准对每一味药材都有明确的来源规定,中药材的来源必须与其标准规定一致,同样饮片必须由符合规定的中药材炮制而成。市场上存在一些药材采收和加工过程中不去除或少去除非药用部位的行为。在日常检验中发现,掺杂是造成中药材及饮片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之一,问题较突出的品种有:柴胡、细辛等掺入较多地上部分;夏枯草使用整个地上部分;白鲜皮、远志、牡丹皮、巴戟天等未去芯;山茱萸果核过多;关黄柏、杜仲等残留未除去栓皮;蒲黄中雄花序过多;谷精草中花茎过多。另外,还有部分品种掺有泥沙等其他杂质,如黄连药材(鸡爪黄连)中夹杂的泥土未去除;僵蚕裹有大量石灰;地龙腹部泥土未去除;土鳖虫内脏中有大量泥沙或饲料等。

 

2.染色及增重

 

染色多为采用色素或有机染料将劣质药材及饮片或伪造品进行染色处理,以掩盖真实质量信息。经过近几年的市场监管和严厉打击,染色造假违法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市场上仍然有一些品种存在少量的染色现象,如五味子、南五味子、朱砂、血竭、红花、西红花、丹参、蒲黄、延胡索、石斛、姜黄、黄芩、黄连、黄柏、关黄柏、乌梅、青黛、熟地黄、制何首乌等。曾发现用于中药材饮片染色的色素和染料有酸性红73、胭脂红、赤藓红、苏丹红Ⅰ、苏丹红Ⅳ、808猩红、柠檬黄、金橙Ⅱ、金胺O、孔雀石绿、铁黑等。

 

据调查,染色造假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掩盖掺伪、质劣、霉变、增重、“抢青”采收或提取后返市再利用等,以便于改善外观,增加卖相。由于部分有机染料毒性较大,甚至有致癌、致畸作用,因此中药材染色行为不仅使用伪劣药品造假,同时增加了化工染料的危害,加大了公众用药的安全风险,必须严厉打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针对市场上发现的违法染色问题发布了系列补充检验方法,目前已用于市场监管,有效地打击并遏制了违法染色行为。2019年抽验仍发现一些非法染色的品种,如西红花、青黛、蒲黄、延胡索、黄柏、石斛、朱砂、黄连、五味子、红花、丹参等。

 

增重多为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采用无机盐、泥沙及其他物质增加中药材及饮片重量的违法行为,多见于一些贵重药、动物药及价格涨幅大的品种。问题较突出的品种有冬虫夏草、红参、西洋参、海马、海龙、穿山甲、全蝎、僵蚕、地龙、蛤蚧、水蛭、土鳖虫、紫河车、鸡内金、海金沙、蒲黄、白鲜皮、猪苓、菟丝子等。常见的增重行为有:土鳖虫喂入大量泥沙和饲料;全蝎腹内灌注泥沙或加过量矾水浸制;水蛭、海马体内注胶;炮山甲醋淬入硫酸镁溶液增重;海金沙药材掺入细沙等。对于增重的检验和监管,也可针对增重成分的性质建立相应的补充检验方法予以打击。例如,前些年红参过度掺糖增重现象普遍且严重,筛查发现市场上65%以上的红参有不同程度的掺糖增重现象,有的红参掺糖量达50%以上,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正常市场秩序。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联合部分省市药品检验部门,在广泛调查和研究基础上制定了红参掺糖增重补充检验方法,目前已用于市场监管,有效打击了增重违法行为,近两年红参过度掺糖增重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3.过度硫熏

 

硫黄熏蒸可用于部分中药材的加工,可以防虫防霉、便于储存。但调查发现,行业内使用硫黄处理中药材及饮片的目的多是用于保湿、增重、改善外观、增加卖相等,而且大多没有使用规范,往往过度使用。研究表明,硫黄大量、广泛使用会影响药材饮片的内在质量,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所以应加强产地加工和流通贮藏技术规范的制定,减少硫黄的使用。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关于中药材及饮片中二氧化硫残留量限量标准的颁布实施,硫黄过度熏蒸中药材及饮片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从全国抽验情况看,无论是从品种上还是从数量上,硫黄熏蒸情况均有所降低,硫黄熏蒸问题得到了产业界的普遍重视和有效控制,有些地区还推行了“无硫”药材及饮片加工技术、趁鲜加工、新型干燥及贮藏技术等,一些科学规范的无硫生产加工和贮藏技术正被行业内推广和使用。在2019年的国家抽验和省级抽验工作中,仍有部分药材的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严重,如白芷、菊花、莲子、玉竹、郁金、贝母、百合、党参、当归、白芍、天花粉、粉葛、天麻、麦冬、北沙参等。据了解,近期又出现了用焦亚硫酸钠溶液闷润、浸泡药材现象,以达到漂白、防蛀等目的;另外还出现一些为逃避监管而采取的“脱硫”技术,应该引起行业的思考和重视。

 

4.虫蛀霉变

 

中药材及饮片种类繁多,基质组成复杂,成分性质各异,在贮藏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受仓储环境的温度、湿度、氧气含量、光线、环境微生物、药材自身的含水量、营养物质、加工及包装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变质。

 

不当的仓储方式不仅影响中药质量和疗效,还会造成药材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损失。药材霉变产生的霉菌会产生次级代谢产物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从而严重影响中药的安全和有效。在中药材及饮片日常检验中,虫蛀、霉变的情况较多,如党参、黄芪、人参、板蓝根等多见虫蛀;莲子、桃仁、薏苡仁、肉豆蔻、土鳖虫等易发生霉变而真菌毒素超标。也有仓储中滥用农药问题,如检验发现土鳖虫有农药残留超标的现象。2019年全国中药材及饮片的检验结果表明,因虫蛀和霉变而导致的不合格药材比例仍然较高,如知母、路路通、木瓜、胖大海、前胡、山茱萸、甘草、槟榔等有霉变现象;肉苁蓉、三棱、山桃仁、款冬花、莱菔子、莲子、龙眼肉、麦冬、羌活等有虫蛀现象。中药材采收后至被使用之前,要经历短则数月、长则数年的贮藏过程,中药饮片也没有制定有效期或保质期,因此流通和贮藏环节对中药材及饮片的质量影响不容忽视。如何规范贮藏,保证质量和安全,同时减少浪费,已成为中药行业面临的普遍难题,亟需加强研究,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

 

5.炮制不规范

 

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色,其目的在于药材经炮制后,使其达到易于吸收、引药入经、改变药性、降低毒性、提高药效等作用。检验中发现,饮片不按炮制规范生产、加工不到位的问题较多,如:淡豆豉未发酵或发酵不够;盐菟丝子仅口尝有盐味而未炒制,无焦斑现象;法半夏炮制时未加甘草煮汁制;姜半夏炮制时,有的加入白矾过量导致超标,有的未加甘草煮汁制;制何首乌、熟地黄、制黄精炮制不到位;附子、制川乌为了减毒而炮制过度;杜仲盐制炒制未断丝,狼毒醋制表面未变色,炒制过轻。不规范的炮制必将影响中药饮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6.配方颗粒质量问题

 

中药配方颗粒是由单味中药饮片经水提、浓缩、干燥、制粒而成,在中医临床配方后供患者冲服使用的颗粒剂,是中药饮片的新形态,也是对传统中药饮片的补充。配方颗粒使用方便,同时又保持了中医药临床应用的特色,已被很多患者认可和接受,近年来市场发展迅速。目前,由于配方颗粒的标准未完全统一、各生产企业因提取原料差异大、设备及工艺或有不同、质量控制水平不同等原因,导致市场上配方颗粒产品一致性较差。检验发现,同一品种不同厂家的样品间差异较大,可能因为不同厂家所用原料药材和生产工艺不同(煎煮方法、辅料、干燥方式等),以致有效成分的转移率存在差异。

 

同为水提、浓缩、干燥、制粒这样一个简单工艺,理论上各企业之间差别应该不大,但市场抽验结果表明不同企业间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化学成分的提取转移率上。如抽验发现不同厂家的金银花配方颗粒绿原酸的提取转移率可差4倍之多,大黄配方颗粒中总蒽醌的提取转移率差别近6倍。因此,统一配方颗粒国家标准,加强质量控制非常必要。

 

7.栽培变异引起的质量下降

 

近年来,栽培药材的相关质量问题报道较多,如防风、前胡、柴胡、半夏、砂仁、白及、枸杞子、天麻、秦艽等。人工栽培不但解决了野生药材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且为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中药材由野生变家种的过程中,因种植产地选择不适宜、种植技术方法不当、生长年限不够、采收加工方法不当、农药化肥使用不规范等原因,导致药材性状(包括形、色、味、质地、断面、大小等)和内在化学成分与野生品差异较大。如:防风栽培药材蚯蚓头消失,质地柔韧,主根多分枝,断面凤眼圈不明显,裂隙少或无,指标成分含量低;栽培前胡药材根茎处无纤维状叶鞘残基,而是膜质状叶鞘残基,指标成分含量很难合格;丹参药材的栽培品较野生品皮部颜色变浅,断面色白,质硬,丹参酮含量明显下降;麦冬、何首乌、党参、苦参、当归等使用生长调节剂来提高产量,导致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下降;有的药材种植生长年限不够而提前采挖,有的采收季节未到而“抢青”采收等,均导致药材质量下降。另外,在栽培过程中,为防止药材发生病虫害,过度使用农药甚至使用禁用农药的情况依然严重,导致中药材及饮片中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影响用药安全和药材进出口贸易,如人参中有机氯农药五氯硝基苯超标严重;当归中检出甲拌磷、甲基异硫磷及苯线磷等有机磷农药。还有一些中药材因栽培生长周期缩短,有效化学成分和细胞后含物没有完全产生或形成,按标准检验浸出物或有效成分的含量往往不合格,药材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如:羌活栽培年限短,某些成分缺失,特征图谱不符合标准要求;党参中含量测定指标成分不合格等。在产地方面,存在“北药南移”现象,盲目扩大药材种植地域,片面追求产量、降低种植成本,使大量非道地产区的中药材充斥市场。虽然这些药材勉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标准,但相比道地产区质量大幅下降。以上质量问题均属中药材种植生产不规范所致,不少种植企业仅以满足该版药典中个别成分含量指标为判定标准,甚至一些所谓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基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的质量控制指标作为“终极目标”或最高标准,引导生产作业,导致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劣质的或刚刚符合药典这一基本标准的中药材及饮片。综上,与少数掺伪、染色、增重的中药材及饮片相比,大量的质劣药材所占的比例之大、品种之多,才是当前中药质量的突出问题。应该说,种植养殖环节不规范操作导致了中药的整体质量下降,应引起高度重视。

 

8.进口药材问题

 

进口药材是对国内资源缺乏或不足的有效补充。近年来,进口药材无论从品种和数量方面均有较大的增长,质量方面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从品种方面来看,进口药材过去主要是一些国内没有资源只能依赖进口的品种,如今进口品种数量快速扩展,一些国产常用药材也开始从国外进口,且数量逐年增加;然而,产地变迁大、国外种植技术方法差异大,甚至有一些基原不清、真伪难辨、产地加工方法不详或近缘种混掺等现象,导致进口药材质量问题凸显。检验发现苏合香、乳香、没药、血竭等进口药材批次间质量差异非常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基原混乱、采收加工方法各异,甚至有供应商按照我国的标准要求人为勾兑混掺等。如2019年抽验发现,血竭生产时掺杂、掺伪、染色、以龙血竭冒充血竭的现象仍然存在。以龙血竭掺伪、掺松香染色造假,以原料粉加辅料掺入树脂加工的现象较为严重,有的血竭断面可见明显的植物组织掺入,显粉性和颗粒性,没有标准规定的胶质样;乳香、没药因基原混乱、采收加工方法多样,导致市场产品质量差异很大;苏合香更是不知道产地来源,基原难辨,生产工艺不详,真伪鉴定存在很大的困难。

 

从来源属性及进口渠道方面来看,有些品种以农副产品的属性进口后作为药用(如小茴香以食用香料进口后药用,不合格率极高),有些品种则从边境贸易渠道引入,还有一些国内种源在国外种植加工后再引进国内,质量参差不齐,给质量控制和市场监管造成很大困难。另外,也有将国外品种引种至国内,这些品种在我国往往缺乏药用历史,存在安全用药风险,应该引起重视。

 

9.其他问题

 

除了上述较为常见的质量问题外,还有个别品种存在一些其他的违法行为和质量问题,如检验中发现有些药材存在以提取过的药渣经处理(如染色)后再次流通使用的违法现象。已发现的品种有天麻、厚朴、细辛、苍术、延胡索、红花、羌活、黄柏、白芍、白术等,对此类违法行为应予以严厉打击。

我国中药质量概况之中药材及饮片

分享到:

来源:《2019年中国药品蓝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