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法规标准

体外基因修饰系统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嘉峪检测网        2022-07-05 23:42

前言

 

随着两款CAR-T产品的获批上市,国内细胞治疗行业也逐步进入了成熟期。而这个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政策明确、法规细化。事实上,从2009年细胞治疗以“第三类医疗技术”方式监管所代表的行业探索期、到2017年首个细胞治疗政策《细胞治疗产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所代表的行业发展期,再到后来药学、非临床和临床都有了各自的指导原则。

 

如今,法规更进一步细化到了细胞治疗药学板块中的一个子内容,这也就是2022年5月颁布的《体外基因修饰系统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下文以“基因载体指导原则”代称)。这无疑是给细胞治疗行业发展提供了更为细致清晰的指引。鉴于此,本文将以《基因载体指导原则》与前序政策法规的对比为线索,重点分析其中新增的八个重要内容,并对政策变化趋势进行说明和剖析,以供业内同行参考与交流。

 

基因载体是CART的从属性产品

 

《基因载体指导原则》的适用范围是“体外基因修饰系统”(下文以“基因载体”指代),具体指用来生产CART类产品的慢病毒、逆转录病毒等。基因载体在监管角度如何定位一直存在诸多争议。一方面,基因载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物制品,而是CART的生产原材料之一;另一方面,基因载体又不同于普通的生产原材料。例如,诺华的Kymriah®在IND期间递送FDA的审评材料中就清晰阐明,组成CART的两个主要元素(major element)就是递送CAR基因的慢病毒载体、以及承载CAR基因的T细胞。在这份IND材料中,慢病毒被称为附属产品(accessory product),定位与CART产品类似,且明显区别于其他生产原材料。国内之前的政策一直未明确基因载体的定位,如2017年《细胞治疗产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将其与磁珠、培养基等一起划归在“其他生产用材料”中,但又特别指出基因载体“可作为终产品的物质组成”,就是这个问题的具体体现。另外,不得不提到,CART生产工艺中除了换液清洗这种常规操作之外,是没有专门去除慢病毒的步骤的,因此慢病毒会随CART一起进入人体的(虽然数量很少),而这无疑带来了临床风险。

 

本次《基因载体指导原则》首次提出了基因载体是从属于CART的特殊产品这一理念,并点明基因载体“虽与体内基因治疗产品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别于体内基因治疗产品”。这是监管上的一大突破。这种准确且细致的定位为一系列问题明确了解决思路。例如,作为细胞产品的从属性产品,基因载体的风险评估就不必仅局限于自身的生产质控流程,而可以“在细胞终产品生命周期内进行分析”。质量控制中,也因为基因载体“要经过体外培养、换液清洗,以及细胞终产品放行检测”,而使得RCL等风险点可以采用病毒阶段与细胞阶段联合控制的方式完成。此外,基因载体的序列确认不必一定要依常规进行病毒测序,而可以将其转导至细胞中后采用酶切、qPCR等方法检测细胞获得。这样不仅更为合理,也利于企业明确工作重点和节约成本。

 

本条目为此次《基因载体指导原则》中最重要的新内容,其影响力渗透在生产、质控等多个方面。

 

细致入微的分类

 

《基因载体指导原则》的适用范围是细胞治疗类产品所使用的基因载体。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具体的类别。直接人体给药的基因产品不在《基因载体指导原则》的范围之内,非基因编辑类细胞治疗产品(例如CTL、CIK)也不涉及。因此,《基因载体指导原则》真正相关的,只有CART以及泛CART类产品,如CAR-NK、TCR-T、CAR-γδT等。

 

而《基因载体指导原则》的内容也将“细致”两个字落到了实处,整体按照不同条件又细分了多个子类别,例如逆转录病毒/慢病毒/非病毒载体的不同要求、IND/BLA/临床期间变更对应的不同风险点、直接制备细胞/建库后制备细胞的不同情形等。并且在大多数子类别下面都还带有针对性的解释说明,可以说是非常细致了。

 

这份细致导致整个指导原则非常的长。如果不是专门研读政策的话,根据需求看对应章节就行了。

 

“原则上应符合GMP”

 

这句话出现在《基因载体指导原则》的“一般原则”章节,原话是“基因修饰系统的制备全过程原则上应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要求,具体的要求根据其使用情形的不同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原则上应符合GMP”的潜台词不言而喻。这句话比较容易让人兴奋,也容易被断章取义。但是,如果结合《基因载体指导原则》的整体思路,以及联系CDE对细胞治疗“遵循一般规律,兼顾特殊性”的一贯态度,笔者倾向这句话是不适用慢病毒、逆转录病毒等常见情况的。因为慢病毒实在没什么特殊性使其可以不遵循GMP。这句话反而更适合基因修饰后再建库的细胞产品,例如GM-K562以及类似产品。但此类产品在国内并不多见。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第三次在细胞治疗相关政策中出现类似的表述。其他两次分别是在2017年《细胞治疗产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政策解读》中关于是否可以免除动物实验、以及2019年《细胞治疗产品申报临床试验药学研究问题与解答(第一期)》中质粒生产是否遵循GMP的章节。

 

基因载体与细胞产品的监管差异

 

虽然是细胞产品的从属性产品,基因载体与细胞产品在监管思路上颇有不同之处。这种不同在《基因载体指导原则》的多个章节均有体现。总体来说,基因载体的要求往往高于细胞产品。例如,基因载体在IND阶段就需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制备工艺”,质量研究也不像细胞产品那样只需要“完成安全性相关的质量研究”即可。此外,基因载体的质量标准制定依据包括“质量设计、质量研究、验证研究、多批检测和稳定性结果”等多个项目,但却没有和细胞产品一样的“依据临床试验批次的检测数据制定标准限度”的提法。

 

从注册角度来说,这种差异是符合预期的。因为基因载体更贴近传统生物制品,也不具备个性化强、有效期短等特点,因此也就更少的享受“兼顾特殊性”所带来的政策宽松。这是CART产品药学板块的特点之一,就是质粒、病毒、细胞等各个环节的法规要求存在理念性差异。从业公司应对这种差异予以重视,以避免在不同环节的工作中出现误判。

 

不同时期的要求:IND、BLA和工艺变更

 

与免疫细胞指导原则类似,《基因载体指导原则》明确了在IND、BLA以及临床期间工艺变更的不同要求。其中,IND阶段的要求包括识别基因设计方面的风险、建库并检定、评估生产原材料安全性、相对稳定的制备工艺、适当的质量标准。BLA阶段主要就是充分的工艺开发和工艺验证。如需进行工艺变更,则应在确证性临床前完成,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在多批次数据积累的基础上,完成CQA、杂质、风险的可比性研究,并且还要在新工艺基础上完成稳定性和包材相容性研究。

 

RCL:最重要的风险点

 

CDE对于RCL一贯予以高度重视。此次《基因载体指导原则》中,RCL更是唯一一个贯穿全文的风险点。具体包括:

 

设计上预防

 

在载体设计时就应采取减低RCL风险的措施,例如将gag/pol和rev分拆到不同质粒中。

过程中控制

 

主要是在生产上游阶段选择合适时间点检测RCL。值得一提的是,在下游和病毒成品章节中没有RCL的相关要求。

残留需计算

 

RCL的质量标准制定依据应该结合CART给药剂量和检测下限来估算。

 

其他内容还包括检测点设置(病毒收获液、EOPC、细胞成品)、检测方法(细胞培养法、qPCR法)、检测指标(p24, 逆转录酶、psi-gag、VSV-G)等内容。

 

总体来说,RCL相关内容看起来多而杂,但主要是增加了更多的细节要求,在检测时间、方法等核心方面并没有太大变化。

 

生产规模与细胞产品挂钩

 

病毒载体作为CART的从属性产品,其生产规模是与CART产品相关联的。事实上,目前慢病毒工艺达到每批几百人份甚至更多的批产量是完全可行的,但对应时间内往往不会有如此大数量的CART生产需求。例如,一期临床如果采用3+3设计的话一年内患者数量不会超过20例,需求的慢病毒量也就没多少。因此,相比于细胞产品,慢病毒的产能大多数时候是溢出的。此次《基因载体指导原则》明确提出“病毒载体制备规模需与细胞终产品研究阶段相适应”正是针对这个问题,提醒企业在病毒生产规模方面不必过度投入。

 

另一方面,部分初创型企业仍处于实验室工艺向规模工艺的转变过程中,会存在病毒批产量较低的情况(一般来说,净产量低于20人份/批算较低)。《基因载体指导原则》专门提出 “对于较小的规模,建议关注批间一致性”,也是因为此类问题在IND审理过程中频繁出现,而导致CDE特意在此予以提醒。

 

质量研究要求整合特征分析

 

由于病毒载体是CART的从属性产品,因此《基因载体指导原则》的质量研究部分总体要求是不高的。其中唯一比较特殊的条目就是整合特性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优势插入位点、插入拷贝数、优势克隆异常生长等项目。这部分其实并非新内容,但之前一般是放在非临床部分中,例如2021年颁布的《基因修饰细胞治疗产品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就有专门章节进行阐述。因此,相关研究问题可以通过引用非临床部分的结果来解决。但是,一般质控人员可能不会留意到非临床的工作内容,这就会导致工作进度受阻或者资源重复投入。

 

此类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广泛渗透在细胞治疗各个药学板块中的。例如,免疫细胞质量研究中的信号通路研究一般也是需要非临床部门协助,单采过程研究(优化单采循环量、抗凝剂等参数)则需要临床部门协助。鉴于此,注册人员需要对此类问题予以针对性协调。

 

小结

 

细胞治疗类产品的出现对监管和被监管方同时提出了挑战。目前,我国监管机构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细胞治疗产品的特殊性,并针对性的制定了多部政策或指导原则,以更好的适应行业需求、促进行业发展。对业内公司而言,对政策法规的系统性解读可以快速捋清监管要求,为自家产品制定清晰的开发计划,并在注册申报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分享到:

来源:蒲公英Oury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