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手术机器人公司Galen Robotics的数字手术助手“ES system”已获得FDA的设批准,用于耳鼻喉手术。该系统通过电动化技术帮助外科医生对手持工具的控制,目标是减少手部的自然颤动和其他不必要的运动,从而提高手术精准度。
对于微创手术而言,手术器械的精准控制至关重要,而外科医生的手部颤动可能会对手术结果产生不利影响。而早期研究表明,ES助手可以通过与外科医生的手实时协调来操纵器械,将手动灵活性提高近3倍。
1、外科医生的“第三只手”
据Galen公司介绍,ES助手专为微创手术所发开,适合在软组织手术时与标准手术器械配合使用。当外科医生在使用ES手术助手时,它会跟踪并记录医生的运动轨迹,以便日后训练使用。Galen强调,该设备十分小巧,只占用了一个人的空间,而且安装时间不超过四分钟。
ES手术助手
除了提供稳定性和精准性外,这款手术助手还具备一项独特的功能——能够使工具保持在指定的位置,而无需外科医生持续握持。这意味着外科医生可以释放手持工具,专注于其他任务和操作,如更换手术工具并还原到预定位置。因此,ES也被称为外科医生的“第三只手”。
Galen将ES系统的最初适应症定位在喉部手术,此次在耳鼻喉学科获批后,公司将会逐步拓展至神经外科、心胸外科和脊柱手术。
2、手术机器人领域的“特斯拉”
事实上,这款手术助手的最初技术是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孵化出来的。Galen公司成立的初衷是促进这项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公司在去年11月进行了1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以完成ES助手最终的原型,并提交给FDA获得认证。
目前公司正计划通过"数字手术即服务"模式推广这款设备,意在为外科医生提供更灵活的使用方式,并降低他们进入机器人手术领域的投入门槛。这意味着ES助手将按次计费,每次使用费用高达1500美元,且医院必须承诺在200例手术中使用ES助手。如果医院想要买断设备,就需要支付35万美元。
这样收费的原因是Galen认为如今的企业不再需要购买昂贵的计算机设备来托管企业应用程序,例如用于财务和会计、客户关系管理或数据分析的应用程序。使用相同的策略来重新思考手术平台的采购方式,可以极大地影响医院获取新技术的能力。
在公司的官网有这样一段直击灵魂提问: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开发没有资本支出的按患者使用定价模型来克服物理硬件的局限性,那会怎样?如果从基础开始设计,使手术机器人的生产成本更低呢?如果维护费用也包含在使用费用中,从而降低固定成本,并减少医院需要培训人员的需求,情况会怎样?如果机器人一开始就是为降低手术成本而设计的呢?
这样任性打压市场价格的方式,与特斯拉十分相似。不过从实施情况来看,在这样的结构下,设备制造商可以通过增加其系统的使用率来收回成本。而医疗机构的选择将不再局限于"一刀切"的痛点,每个案例可以根据外科医生的选择进行定价。那么你觉得这样的商业模式适合我们国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