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生产品管
嘉峪检测网 2017-01-09 11:33
尺寸测量咨询:4009700076
回顾过去的2016年,制造业的世界依旧热闹非凡,冰与火的交融间,一方面全球传统制造业呈现疲软态势,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另一方面新一轮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不得不提到几个时髦的概念,工业4.0来自于制造强国德国,关注于生产车间的数字化,中国制造2025侧重于政府产业政策的指导方向,而供给侧改革必须思考放开部分生产要素的垄断,以有效降低制造业成本,恢复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虽皆好药,却并非万试万灵的秘方,望闻问切,企业还需于不同发展阶段根据自身情况考虑不同的治疗方法,不管从哪个阶段,质量都是核心的竞争及生存要素,2016年的某品牌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异常破裂、某知名家具制造商抽屉倾倒、某品牌手机过热燃烧等事件备受行业及全球的关注。
其中基础性的测量及质量检验于其中都扮演着非常关键的“眼睛”!不扯远,不扯多,我们从三个视界来闲谈2017年质量与测量技术可能的发展趋势。
第一个视界,测量方法的标准及数字化
2016年国内某一次大型展会活动中关于圆柱直径测量的竞赛及探讨,参与者几乎未能结合GPS(产品几何技术规范)国家标准给出正确、完整的答案,仅凭经验进行操作,操作手法与测量要求及国家/国际标准不相符,这引起测量从业人员对于现代测量技术的思考,其实某知名测量机制造商的通用软件中也早已结合此类标准固化直接的测量特性,恰恰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中国制造需要精确的测量,作为工程实践的体现及协同基础的标准,更是不容忽视,质量与测量同样需要工匠精神。
传统的测量场景下,待零件做出来后,数名测量人员采用卡尺、千分尺、塞规等手动量规对二维图纸所要求检验的每一个尺寸逐一进行手动量测,人员倍感吃力,精确性也易受人为因素影响,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及形位公差标注的日益普遍,小型量具与手动量规在日常检测工作总量中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少。
数字化测量应怎么解?日趋常见的是借助基于三维CAD模型的数字化坐标测量方式提前编好程序,实现了工件的自动化测量及报告的自动输出,在工业4.0场景下,零件设计完了以后通过带PMI(产品制造信息,包括几何尺寸与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以及材料规格等三维标注)的三维CAD模型自动生成坐标测量程序为下游工序所使用,大量节省了编程步骤,缩短编程时间及产品上市时间,同时确保了测量与设计思想的高度一致性,这就是数字化测量方式的好处。
第二个视界,测量手段的多样化
百花齐放,制造企业的质量检验及测量人员选择正确的量测手段非常关键,从精准、快速、简易、灵活及全面等角度考虑采用差异性同时适用性更佳的测量仪器及方法,近年来一键式测量、自动编程、智能照明设定、高速CT扫描等计量黑科技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对于国内众多制造型企业,质量检验与几何量测量要走出实验室已成为一大趋势,通过结合车间型测量机及质量管理系统监控过程中的质量已成为顺应此趋势及提升整体过程质量的重要环节,这即要求此类测量机具备不同于计量实验室机型的特点,包括应对极端宽温条件、上下料简易、小巧紧凑机身、无需压缩空气等特点。
质量管控的全面化要求不仅关注零件外部也需关注其内部质量,就好比人体大量的器质性疾病通过医院的CT检查得以发现,现代制造产业从安全及功能等角度同样要求把零件真正看透,使得包括内部尺寸超差、缩孔、夹杂、装配异常及裂纹等常见缺陷得以快速洞悉,这即预示着CT测量技术于工业领域的作用将越趋重要。
第三个视界,质量管理的透明化
过去的质量管理就如同一个黑箱子,每一个产品的质量管控到哪一步了,每一台测量仪器的工作状态,每一个产品的每一个零部件的质量状态、废品率及可追溯性…,除了质量经理稍微有点数,大部分管理者或都不知道真实情况,原因在于质量管理是一个由无数要素搭建的复杂系统,管理往往只能靠拍脑袋而未能看清哪个部分才是自己的质量短板。
重中之重就是要实现质量管理整体的透明化,确保质量数据流的真实性及实时性,不仅仅是测量得到数据,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指导生产?如何兼容不同类别的仪器?报告的可视化怎样?如何实现质量数据的互联互通?皆需考量。
质量管理应让所有的数据能够自动流动起来,作为各层管理者,仅需面对两种状态,红灯(NO)与绿灯(YES),日常工作的重点在于结合质量管理系统处理红灯的问题。
关键之处在于将调理好的质量管理方法及各类可用于定制化报告的质量要素固化于软件系统中,这就是跨国质量解决方案巨头在干的事。
来源:AnyT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