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热点事件
嘉峪检测网 2017-01-10 11:58
1月6日,中国食品科技学会举办“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腾讯现场发布了2016微信十大食品安全谣言,其中,关于小龙虾的消息传播量居首,但其中80%为谣言。
在昨日腾讯公布的年度十大食品谣言与辟谣文章的传播量中,小龙虾成了小“虫”虾的谣言排在首位,总阅读数超过5400万。然而,超过80%为谣言内容,辟谣的文章不足20%。
自2013年起,网络上就有传言称小龙虾是当年侵华日军生化部队引进中国用来专门处理尸体,本身是一种虫子,外国人都不吃。但实际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有过统计,全世界每年小龙虾贸易量高达30万吨以上。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胡晓松回应:虾蟹不宜生食,但煮熟的小龙虾可放心食用。
阅读量排在第二位与第三位的谣言分别是,猪肉寄生了无敌“钩虫”和肉鸭长得快是因为吃了“兴奋剂”。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佘锐萍解释,网传图片都是猪的血管、淋巴管等结构,这类物质有些本身看起来像虫体,所以可能会被误认。
此外,佘锐萍解释,肉鸭生长快是科学育种的结果,打激素既不合法也不合算。
据中国信息统计服务中心统计,目前有超过半数的民众通过互联网学习或了解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和知识,其中27.4%的民众主要使用传统互联网,25.5%的民众主要使用移动互联网。随着4G网络的发展,视频类文章的数量不断增加。
据悉,2016年十大食品类谣言发酵源头中,视频传播占了4个。其余的分别是3个朋友圈图文谣言和3个自媒体图文谣言。
腾讯科普频道主编何建红表示,“视频也很容易编造篡改。”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孟素荷向南都记者介绍:今年有很多将已被科学家解读的旧闻“改头换面”成食品安全的“惊天新闻”,主要出现在自媒体和微信圈中。“我们已经科普过的内容,以为解释完了,没想到又出现了,还是要反复说,大声说,比谣言说的更多。”
此类没有科学依据的“旧闻新炒”占今年热点问题的25%,也是最能影响普通百姓感受的“伪信息源”,应予关注。
然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主动关注度依然较低。据统计,约7.4%的民众日常生活中经常主动关注食品安全信息;而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才关注的超过半数,占比为51.3%;34.8%的民众只是偶尔或极少关注食品安全。
在被举报的科学常识类谣言中,太空与地外生命类谣言网友举报最多,占54.10%;而食品健康类谣言举报最少,仅占1.10%。
传言:视频中,以中年男子称无核葡萄是用避孕药培育的,吃了会绝育。
真相:避孕药是动物激素,对植物根本不起作用。
传言:某理工女博士根据世卫组织文献《1—5月龄婴儿补充维生素A》得出“维生素A伤害宝宝大脑”的结论。
真相:《指南》中明确提出了有重组证据证明额定计量的补充维生素A是安全的。
《1—5月龄婴儿补充维生素A》指出:就6月龄以下的婴儿而言,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剂量至50,000国际单位(IU)的维生素A是安全的。急性副作用可包括囟门突出(最常报告点副作用)、呕吐、腹泻、食欲下降和激惹,但通常是一过性的。
不建议为减少发病和死亡而将1—5月龄婴儿补充维生素A作为一项公共卫生干预措施。
传言:网络上就有传言称小龙虾是当年侵华日军生化部队引进中国用来专门处理尸体,本身是一种虫子,外国人都不吃。
真相:虾蟹不宜生食,但煮熟的小龙虾可放心食用。
传言:肉鸭生长过快,长期注射激素。
真相:肉鸭生长快是科学育种的结果,打激素既不合法也不合算。
传言:美国政府修改了40年以来的错误,胆固醇有害无益,不再分好坏。
真相:新版《美国居民膳食指南》取消胆固醇摄入的建议,但也强调“不代表建立健康饮食模式时胆固醇不再重要”。
《2015—2020年美国居民膳食指南》网站:2015版不包含2010版中对胆固醇每日摄入量不多余300mg/d的限制要求,但这一变化并不代表建立健康饮食模式时胆固醇不再重要。
传言:一篇名为《美国正式宣布转基因有毒》的文章流传开来,美国人民再一次不吃转基因了。
真相: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研发转基因技术的国家,到现在已经吃了20多年,是转基因研发和消费大国。
传言:桃子不能与西瓜一起吃,会产生剧毒,马上丧命。
真相:“食物相克论”造成了无数的冤案,且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西瓜鱼桃同食会致命。
传言:方便面是垃圾食品,没营养,致癌,含防腐剂,32小时不消化。
真相: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食物搭配。
传言:有人因吃樱桃感染H7N9病毒死亡,参与抢救的医生已经被隔离。
真相:可查证的H7N9病毒是禽流感病毒,但该谣言嫁接痕迹太重,显然是“吃猪肉感染H7N9”,“吃麻辣烫感染H799”等谣言的新变种。
传言:多地网友上传“猪肉钩虫”的图片,引发轩然大波。
真相:猪肉无“钩虫”说法,图片所指为猪的血管,淋巴管等组织结构。
食药总局
在1月9日举行的“食药类事实查证与应对沙龙”活动上,食药监总局新闻宣传司司长颜江瑛表示,食品药品谣言不仅损害国家形象、阻碍产业发展,还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对食品药品谣言,要拿起科学和法律的武器进行打击,让食品药品谣言无处遁形。
统计显示,根据知微和中山大学对1000余条社交媒体谣言样本的分析,发现九成以上的谣言围绕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健康养生。互联网监测发现,80%的谣言持续了两年以上,有些甚至最早从2007年就在网络上传播,尽管有大量相关辟谣内容,但谣言仍然广为传播。2016年9月微信官方公布微信用户为7.68亿,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新媒体蓝皮书》调查数据发现,2015年通过微博和微信传播网络谣言一共占比近六成,而2016年仅微信谣言就达到60.6%。
颜江瑛说,谣言传播的背后是网站通过造谣来吸引眼球,增加点击率,获取更多流量,提高网站的广告收益。日前英国《卫报》就指出:新媒体最大的问题在于病毒式传播速度太快,辟谣的难度太大。
针对如何治理食品药品谣言,颜江瑛表示,食药监总局主要开展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食药监总局及时发布食品药品信息。信息公开既是维护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对违法企业的极大震慑。食药监总局对监管信息执行“五公开”,即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例如,每周二在网站上公布食品抽检信息,为方便公众查询食品抽检信息还专门设计了“食安查”APP。同时,针对公众关心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专门制作了系列科普知识宣传品,通过总局的网站、微博、微信传播。
第二,食品药品安全不仅具有社会性、更具有科学性。媒体要科学准确报道食品药品信息。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食品药品新闻报道需要遵循的五项原则,即以负责任的理性态度为统领,科学思维方法和通俗表达方式为两翼、人文关怀的理念和遵守法律底线为基础,准确报道食品药品新闻。 颜江瑛介绍,去年食药监总局与人民大学、中国记协共同调查研究分析近几年有关食品药品新闻报道的情况,编制了《食药安全媒体报道服务手册》,在这个手册中专门列出了近年出现的食品药品谣言,目的就是为记者报道提供服务。
第三,多方协作加大辟谣力度。2015年网信办、农业部、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联合新华网专门组建了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一年多来,联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组织专家及时粉碎了多起食品谣言。下一步,需要更多相关政府部门、专家、媒体参与,联合起来发挥联盟更大的作用。
来源:南方都市报、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