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因食品标识不合格通报占国外通报的比例持续偏高,2014年为7.3%,2015年为4.7%,2016年上半年已达到8.5%。当前,各国对于食品标识关注面扩增,标注细节更严格,针对性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与提升法规更新速度的情况,应引起食品出口企业的重视。
今年10月19日,印度发布食品标准及食品添加剂法规草案,涉及修订饮料中碳酸饮料的标签要求;9月12日,洪都拉斯对“有机农产品”标签的描述进行规定;9月3日,韩国对酒类销售容器强制要求标示警示文字……
而今年更早之前,在7月的一个月时间内,就有多国推出新规:法国确认将针对加工食品、预制食品中肉类、乳品引入强制性原产国标签;韩国要求扩大“健康功能食品”标记字体大小,标示字体最小为10磅以上;澳大利亚发布有关食品中羽扇豆致敏原标签标识要求;巴西要求工业食品的标签须提供使用的可致过敏反应的材料;印度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中成分表的营养成分应声明反式脂肪及饱和脂肪含量。
作为食品进口大国的美国,在今年5月,就曾对原有预包装营养标签规范进行更新,这也是美国实行食品营养标签规定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更新的主要内容包括每次食用分量;增加标注“添加糖”、维生素D和钾;删除强制标注维生素A、维生素C和“来自脂肪的热量”等标识。除了更新规范,其法律法规跟进速度也值得关注。今年7月1日,美国佛蒙特州规定绝大部分在销售的食品若含有转基因成分,都必须在标签上注明。仅两周后,美国国会就在7月14日通过旨在强制标识转基因食品的法案成为全美通用的转基因标识法案。
新规频出现象将对企业带来一系列影响,包括增加管理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检测费用等。当出口食品被通报,不仅会导致退运销毁等损失,且进口国公布通报,将使产品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进销渠道受潜在风险影响。
检验检疫部门建议,企业增强主体责任意识。将内部管理产品标签与质量安全置于同等高度对待,提高标签风险防范意识,加强标签审核;积极主动与进口商沟通。建立法规信息互通机制,多渠道搜集进口国食品标签相关法规要求及变化,及时调整标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