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法规标准
嘉峪检测网 2021-07-09 18:34
随着各国环保政策的完善和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天然绿色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中国竹资源丰富,塑料生产制造规模大,是全世界含竹纤维类塑料材料及制品出口的主力军。
然而2021年5月28日,欧盟委员会通过邮件通知利益相关者,表示会协助欧盟成员国启动“停止含有未经授权的含竹纤维类塑料材料及制品在市场上销售”的强制计划。一纸禁令导致相关产业急刹车。
作为新型环保产品,含竹纤维类塑料的安全性究竟如何,为何欧盟禁止用于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呢?
本文将解读禁令内容和出台背景,以期帮助相关企业破解贸易壁垒。
01.本次欧盟禁令主要内容
食品与健康总司(DG SANTE)指出:
根据(EU)No 10/2011《关于预期接触食品的塑料材料及制品》法规,塑料定义为可能添加过添加剂或其他物质、能在最终材料及制品起到主要结构组分作用的聚合物。因此,含竹纤维的此类材料符合这一定义,无论它是否被命名为塑料,都属于该法规的管控范围。
竹,竹粉和类似的天然物质,包括玉米,草纤维,大米,玉米和麻类植物,未列于(EU)No 10/2011《关于预期接触食品的塑料材料及制品》法规附件I许可物质清单中,它们作为塑料添加剂的安全性尚未确定。因此,使用这些未被授权的物质作为添加剂用于塑料FCM的制属于非法使用,可能构成公共健康风险。
如使用上述竹,竹粉和类似的天然物质作为塑料材料及制品的添加剂,需根据法规(EC)No 1935/20045第9-11条,申请塑料材料中添加剂的授权,进行如“FCM 1060磨碎的葵花籽壳”的申报。
产品还需满足(EC) No 1935/2004中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一般要求以及(EC) 2023/2006在良好生产规范下生产。
欧盟委员会重申,会致力于协助各成员国,确保这些产品不再进入欧盟市场。
02.禁令出台的背景:含竹纤维类塑料材料及制品风险
2019年11月25日,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BfR)发布对竹纤维/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制品的建议,指出 “竹纤维”餐具存在与传统密胺餐具相同甚至更大的甲醛和三聚氰胺迁移风险。
自2019年以来,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发布了65份关于含有含竹纤维的甲醛-三聚氰胺的FCM通报。同时还报告了14宗不符合规定的案例,大部分与使用未经批准的竹添加剂作为填料及/或虚假标签,谎称产品为100%竹制品有关。
仅2021年5月,欧盟食品和饲料类快速预警系统(RASFF)发布竹纤维制品相关通报9起,占5月食品接触材料通报总数的56%。其中涉及我国的竹纤维制品通报5起,占通报总数的56%,产品安全值得关注。
由此可见,含竹纤维类塑料材料及制品风险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甲醛和三聚氰胺迁移物超标
未经授权
虚假标识
03.含竹纤维类塑料材料及制品合规吗?
2019年6月起,欧盟食品接触材料专家工作组对(EU)No 10/2011塑料材料及制品法规FCM No 96是否许可使用竹粉作为添加剂进行了专题讨论。
2019年11月29日,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为响应欧盟委员会 (EC)审查FCM No 96的授权是否仍符合法规 (EC) No 1935/2004 的要求,发布了最新安全性评估科学意见,指出“未处理的木粉和纤维”(FCM No 96)的当前授权缺乏其符合法规 (EC) No 1935/2004的足够信息支持,鉴于木材等植物材料组成的化学差异,认为须逐案评估来自这些材料的迁移物的安全性。
2020年8月,欧洲委员会食品接触材料专家工作组澄清了关于含有竹粉或其他类似成分的塑料材料和制品的使用和投放市场的许可情况。明确指出(EU) NO 10/2011未许可碎竹、竹粉、玉米淀粉等类似物质作为添加剂在塑料材料及制品中使用。
04.企业应如何应对?
2021年2月15日,比荷卢经济联盟发布联合函,要求从欧盟市场撤出含竹纤维三聚氰胺-甲醛塑料产品。加上此次欧盟采取的强制计划,我国作为世界竹纤维餐具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势必对相关出口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相关企业需留意暂停相关出口欧盟计划,以免遭遇退市、召回等风险。若想今后进入欧盟市场,须待通过欧盟新品种申报后,才能合规使用。
建议出口企业对所使用的竹纤维类添加剂尽快完成申报。申报流程参见公众号“欧盟食品接触材料申报指南更新”。
2020年,我中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以及海关总署于8月21日发布《海关总署公告2020年第95号(关于开展2020年度法定检验商品以外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工作的公告)》,结合监测点2020年工作计划,开展对植物纤维餐具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活动。同样发现植物纤维餐具存在三聚氰胺、甲醛迁移量超标及标签虚假标识或者不规范标识的情况。
因此对于国内销售企业,也建议排查产品的相关安全风险,提升产品质量,满足市场和监管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
来源 | 国家食品接触材料检测重点实验室(广东)
撰文 | 宗瑜
责编 | 潘静静 博士
来源:食品接触材料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