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嘉峪检测网 2021-07-29 20:46
特定蛋白免疫分析仪适用于基于散射光比浊法或透射比浊法,与适配试剂配合使用,对人体样本中待测物的定性和/或定量分析,为Ⅱ类临床检验器械。
一、特定蛋白免疫分析仪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特定蛋白免疫分析仪的结构
特定蛋白分析仪一般由光学模块、检测模块、计算机系统(数据处理)等组成。
图1. 产品结构框图
2.特定蛋白免疫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2.1.免疫散射比浊法:一定波长的光沿水平轴照射,通过溶液时,遇到抗原抗体复合物粒子,光线被粒子颗粒折射,发生偏转,光线偏转的角度与发射光的波长和抗原抗体复合物颗粒大小和多少密切相关。散射光的强度与复合物的含量成正相关,即待测抗原越多,形成的复合物也越多,散射光也越强。利用散射光强度变化,换算待测物的含量。
散射光的强度还与各种物理因素,如加入抗原或抗体的时间、光源的强弱和波长、测量角度等密切相关。
2.2.免疫透射比浊法: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在一定时间内复合物聚合出现浊度。当光线通过溶液时,可被免疫复合物吸收。免疫复合物量越多,光线吸收越多。光线被吸收的量在一定范围内与免疫复合物的量成正相关。利用透射光强度变化,换算待测物的含量。
二、特定蛋白免疫分析仪的研发实验要求
1.产品性能研究
1.1功能性指标研究
应根据申报产品结构组成和各主要组成装置的情况进行详细的研究,一般应包括各主要组成模块性能的研究(光学模块、检测模块、计算机系统),以及申报产品代表性临床项目的分析性能研究等功能性指标的研究。
1.2安全性指标研究
包括电气安全指标和电磁兼容指标两大类。电气安全指标应当包括GB 4793.1、GB 4793.9、YY 0648及其他适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的所有指标;申报产品如有温控模块,还应符合GB 4793.6的要求。电磁兼容指标应当包括GB/T 18268.1和GB/T 18268.26及其他适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的所有指标,应对上述项目进行研究和验证。
1.3环境条件对产品性能指标无显著影响的研究
主要包括气候环境条件、机械环境条件、运输条件等,可参考GB/T 14710及其他适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的相关指标,应对上述项目进行研究和验证。
2.产品有效期和包装研究
2.1产品有效期研究
参见《有源医疗器械使用期限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19年第23号)的相关要求。
应对申报产品中包含的易耗、易损、需定期更换或者具有固定使用寿命的主要元器件的情况进行详细描述。详述确定产品使用期限的具体理由和相关验证数据,给出产品使用期限。
2.2产品包装研究
在宣称的有效期内以及实际或模拟运输储存条件下,保持包装完整性的依据和相关验证数据。
3.软件研究
申报产品应当出具一份单独的医疗器械软件描述文档,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实现过程和核心算法,详尽程度取决于软件的安全性级别和复杂程度,编写可参照《医疗器械软件注册申报资料指导原则》(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5年第50号)。同时,应当出具关于软件版本命名规则的声明,明确软件版本的全部字段及字段含义,确定软件的完整版本和发行所用的标识版本。
4.网络安全
涉及医疗器械网络安全的产品,应单独出具一份网络安全描述文档。编写应参照《医疗器械网络安全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7年第13号)。
5.产品技术要求
5.1.建议根据产品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结构组成、临床功能模块等因素,设置准确度、线性、精密度的性能指标和检验方法。检验方法应优先考虑采用公认的或已颁布的标准检验方法。
5.2.分析仪的稳定性
分析仪开机处于稳定工作状态后、第4h、第8h的测试结果与处于稳定工作状态初始时的测试结果的相对偏差不超过±10%。
5.3.温度控制
温度准确度应在设定值的±0.5℃范围内,波动度不超过1.0℃。
5.4.通道一致性(多通道特定蛋白分析仪适用)
不同通道测试同一项目的均值偏差≤5%。
5.5.样本携带污染率(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适用)
生产企业指定的临床测试项目携带污染率≤1.0%。
5.6.加样准确度和重复性(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适用)
对仪器标称的样品最小、最大加样量,加样准确度误差不超过±5%,变异系数不超过2%。
对仪器标称的试剂最小、最大加样量进行检测,加样准确度误差不超过±5%,变异系数不超过2%。
5.7.功能
应当包含以下功能,企业还应根据产品的自身特点确定其它功能:
5.7.1自检功能;
5.7.2录入校准信息功能;
5.7.3结果的存储和查询功能;
5.7.4故障提示功能。
5.8.安全要求
应符合GB 4793.1、GB 4793.9和YY 0648的要求。
注:如有温控模块,还应符合GB 4793.6的要求。
5.9.电磁兼容性
应符合GB/T 18268.1和 GB/T 18268.26中I组A类设备的要求。
5.10.环境试验
建议符合GB/T 14710的要求。
5.11.软件信息
应在技术要求中进行规范,明确软件的名称、型号规格、发布版本、版本命名规则、运行环境,并明确软件全部临床功能纲要。
5.12.网络安全(如适用)
产品技术要求性能指标中应明确数据接口、用户访问控制的要求。
三、相关标准
特定蛋白免疫分析仪根据产品自身特点适用表1中相关标准:
表1. 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
标准编号 |
标准名称 |
GB/T 191 |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
GB 4793.1 |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 第1部分:通用要求》 |
GB 4793.6 |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 第6部分:实验室用材料加热设备的特殊要求》 |
GB 4793.9 |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9部分:实验室用分析和其他目的自动和半自动设备的特殊要求》 |
GB/T 14710 |
《医用电器环境要求及试验方法》 |
GB/T 18268.1 |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 电磁兼容性要求 第1部分:通用要求》 |
GB/T 18268.26 |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 电磁兼容性要求 第26部分:特殊要求 体外诊断(IVD)医疗设备》 |
GB/T 29791.3 |
《体外诊断医疗器械 制造商提供的信息(标示)第3部分:专业用体外诊断仪器》 |
YY 0648 |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 第2-101部分:体外诊断(IVD)医用设备的专用要求》 |
YY/T 0316 |
《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 |
YY/T 0466.1 |
《医疗器械 用于医疗器械标签、标记和提供信息的符号 第1部分:通用要求》 |
YY/T 0664 |
《医疗器械软件 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
四、主要风险
特定蛋白分析仪风险管理报告应符合YY/T 0316-2016《医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的有关要求。
表2. 特定蛋白分析仪风险分析时主要危害列举
可能的危害 |
可能的原因 |
造成的后果 |
|
能量危害 |
电磁能 |
电击 |
操作者电击伤 |
电磁能 |
仪器产生的电磁强度超标或保护元件破损 |
对操作者健康或周边设备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 |
|
电磁能 |
抗电磁干扰能力差,特定环境设备工作不正常 |
仪器不正常工作 |
|
机械能 |
仪器的设计存在棱角 |
操作者划伤 |
|
机械能 |
部件运动过程中触碰 |
操作者碰撞伤 |
|
热能 |
仪器可触及部件温度过高 |
操作者烫伤 |
|
声能 |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噪声超出国家标准 |
对操作者听力造成损伤 |
|
生物化学危害 |
生物危害 |
标本遗洒、样品针刺伤 |
造成使用者感染 |
生物危害、化学危害 |
废弃物处理不当,没提供处理信息或提供信息不充分 |
污染环境 |
|
化学危害 |
危险化学品的使用不当 |
操作者损伤 |
|
操作危害 |
由不熟练/未经训练的人员使用 |
未对使用者进行培训或者使用者未阅读说明书 |
仪器无法被正确使用 |
使用不符合要求的配件 |
使用的配件与仪器要求的不匹配导致机器使用异常 |
仪器无法被正确使用 |
|
未按要求进行样本处理和测试 |
采用了错误的方式进行样本准备 |
仪器无法被正确使用或给出不正确结果 |
|
因人体因素带来的使用错误,如显示不清晰、显示区域过小等 |
设计未充分考虑人体因素可能导致的使用错误 |
仪器使用错误或损坏 |
|
网络安全导致的信息丢失或错误 |
恶意网络攻击和非授权访问导致数据被丢失或被破坏 |
仪器无法使用或数据丢失 |
|
合理可预见的误用 |
功能不同的输出端使用相同的接口端子 |
操作者在操作时发生混淆 |
|
选择错误的测量方式 |
测量方式未明显区分 |
检测结果不准确 |
|
使用与检测系统不配套的试剂 |
仪器和试剂的不配套 |
检测结果不准确 |
|
储存或运行偏离预定的环境条件 |
仪器的工作环境条件与说明书中要求的环境条件不相符 |
造成仪器不工作或测试结果的准确度降低 |
|
含糊的或不清晰的医疗器械状态 |
仪器无明确的自检和报警信息 |
仪器无法正确使用或结果不正确 |
|
维修规范缺少或不适当,包括维修后检查规范不适当 |
未按照规范进行服务和维修 |
仪器未达到修复使用要求 |
|
维护的不适当 |
未按要求进行维护 |
仪器无法被正确维护 |
|
信息危害 |
不适当的标记 |
未使用通用标准符号进行标识 |
操作者错误理解 |
不适当的标记 |
标记不明显 |
操作者误读、误按 |
|
不适当的操作说明 |
操作说明书使用描述不规范或过于复杂 |
操作者无法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
|
警示信息不适当 |
对仪器的使用限制、副作用等未明示 |
仪器无法被正确使用 |
|
不正确的结果 |
使用过期的试剂 |
未在效期内使用试剂 |
检测结果不准确 |
超出要求的携带污染水平 |
仪器对上一个样本的残留清洗不到位,影响下一个样本的测量结果 |
检测结果不准确 |
|
超出要求的精密度水平 |
仪器重复测量的精度差 |
检测结果不准确 |
|
结果伴随的不正确信息 |
样本信息与结果不匹配 |
样本信息与检测结果匹配不正确 |
患者得到错误诊断结果 |
来源:嘉峪检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