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嘉峪检测网 2021-08-11 21:22
水胶体敷料是一类建立在伤口湿性愈合理论基础上的敷料,根据水胶体基质含量及用途的不同,水胶体敷料可分为薄型和普通型;根据其结构可分为有粘贴边型和无粘贴边型;根据其特殊使用部位的要求,还有骶尾型等特殊形状的产品。
水胶体敷料一般是由水溶性高分子颗粒(如羧甲基纤维素、果胶等)与橡胶等粘性物混合加工而成的黏胶(水胶体层)片状敷料,具有水溶性高分子的吸收性能和橡胶的黏合性能。其外层若有覆膜层,一般为聚氨酯薄膜、聚氨基甲酸乙酯或聚氨基甲酸乙酯覆盖聚氨酯薄膜等材料;若有保护层,一般为离型纸等材料。
一、水胶体敷料的研发实验要求
1.原材料控制
说明原材料的选择依据,明确产品的起始材料,列明产品生产过程中由起始材料至终产品所需全部材料(包括加工助剂等)的化学名称、供应商名称、商品名/材料代号、CAS号、化学结构式/分子式、纯度、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如适用)等。原材料应具有稳定的供货渠道以保证产品质量,需出具原材料生产厂家的资质证明及外购协议,所用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检验报告(包括材质单和进货检验报告)。
应出具相关资料以说明各组分的安全性、有效性,如材料安全性数据表、相关毒理学数据、临床应用史等支持资料。
对于首次应用于医疗器械的新材料,应进行该材料适合用于产品预期临床用途的相关研究。
明确各组分的使用量/投料比、作用及终产品中各组分比例、建议以列表的形式给出;对生产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添加剂(如增粘剂、增塑剂、软化剂、抗氧化剂、调色剂等成分)、助剂等均应说明起始用量或浓度,助剂或非预期/不期待物质去除措施及对残留量的控制标准。说明原材料的配比依据,不同配方可能影响水胶体敷料的基本性能,如粘性、柔软性、透气性、吸水性及吸水后完整性等,建议进行相应的研究。
2.产品性能研究
应当进行产品性能研究,包括有效性、安全性指标以及与质量控制相关的其它指标的确定依据,所采用的标准或方法、采用的理由及理论基础。应根据产品的性能特点,制定适合产品的技术指标和检验方法,并说明依据。
3.生物相容性评价研究
生物相容性评价应包括:
(1)生物相容性评价的依据、项目和方法;
(2)产品所用材料的描述及与人体接触的性质;
(3)实施或豁免生物学试验的理由和论证;
(4)对于现有数据或试验结果的评价。
应按照GB/T 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进行生物学评价或试验,在评价项目选择时应考虑产品累积使用的接触时间。
4.灭菌工艺研究
参照GB 18280.1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辐射第1部分: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的开发、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等相应规定,给出产品包装及灭菌方法选择的依据,经过确认并进行常规控制,并应开展以下方面的确认:
(1)产品与灭菌过程的适应性:应考察灭菌工艺对于水胶体敷料的影响;
(2)包装与灭菌过程的适应性;
(3)应明确灭菌工艺(方法和参数)和无菌保证水平(SAL),并给出灭菌确认报告。无菌保证水平(SAL)应不高于1×10-6;
(4)残留毒性:若灭菌使用的方法容易出现残留,应当明确残留物信息、控制标准及采取的处理方法,并出具研究资料。
5.产品有效期和包装研究
应进行产品有效期的验证。在稳定性研究中应监测整个有效期内确保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参数,如在产品技术要求中所描述的参数,并给出所选择测试方法的验证资料。应考虑加速/实时老化对于终产品的影响,以及产品的稳定性和批间可重复性。还应通过无菌检测、包装完整性检测证明产品在有效期内保持无菌状态。
产品包装验证可根据有关国内、国际标准进行,给出产品的包装验证报告;必要时,考虑包装材料迁移对产品的影响。
6.产品技术要求
6.1.外观
6.2.尺寸
6.3.液体吸透量
6.4.阻水性
6.5.持黏性
6.6.剥离强度
6.7.可伸展性
6.8.永久变形
6.9.酸碱度
6.10.重金属含量
6.11.阻菌性
6.12.无菌
7.产品动物实验
对于适用范围、宣称功效、作用机理、材料工艺等与已获准境内注册产品存在较大差异的,在开展人体临床评价前有必要进行动物实验初步确认其安全有效性的产品,应进行动物实验研究。
建议建立与拟申报产品预期用途相对应的动物模型,并对模型选择的合理性进行说明和论证,还应充分考虑合理的动物模型数量,适当的对照及实验分组,观察时间等。
二、相关标准
GB/T 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
YY/T 0471《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系列标准
YY/T 1293.4-2016《接触性创面敷料第4部分:水胶体敷料》
三、主要风险
按照YY/T 03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的要求,对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实施风险管理。
产品风险管理报告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产品风险管理资料至少应包括:
1.产品安全特征清单;
2.产品可预见的危害及危害分析清单(说明危害、可预见事件序列、危害处境和可能发生的损害之间的关系);
3.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措施以及剩余风险评价汇总表。
对于风险管理报告及给出的风险管理资料的要求可参考YY/T 0316。
来源:嘉峪检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