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因其优异的使用性能和低廉的成本成为现代经济的一种重要的支撑材料。预计到2025年末,全球聚乙烯产能增长到约1.5亿吨,其中东北亚地区占比约33%;全球聚丙烯产能增长到约1.2亿吨,其中东北亚地区占比约51%。而全球塑料生产总量的76%最终成为废弃物,大量的塑料制品必然也将产生数量惊人的塑料废弃物。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产生废塑料约6300万吨,长期以来以“获取-制造-废弃”的线性经济模式所主导的塑料经济已展现出一系列经济和环境的负面影响,给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挑战。
塑料产业向循环经济转型,实施循环经济措施,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制造和使用塑料的模式,从源头解决塑料污染问题。践行塑料循环经济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塑料垃圾”这一概念,真正实现“所有垃圾都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同时,在包括塑料在内的主要产业践行循环经济转型,不仅可以在生产环节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少能源和材料的消耗,还可以缓解目前线性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维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真正的绿色发展(图1)。
1.1国内再生塑料原料市场供需情况
据统计,2021年中国市场塑料回收及再生料的总量约为1600万吨,相较之前几年出现了一个相对较大的降幅(图2)。
首先是由于下游需求的不景气导致整个合成树脂产品的销售都受到了较大冲击,其次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也大大降低了整个回收流程的工作效率,导致整体回收量的下降。从回收行业来看,与聚乙烯、聚丙烯相关的行业主要为农膜、包装及塑料制品行业,占比约为整体下游行业的37.5%(图3、4)。
我国再生塑料加工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的华北、华东、华南大区,如华北的山东、河北:华东的河南、江苏、浙江以及华南的广东福建都是我国再生塑料主要场地。但随着前几年东部沿海一代环保督察的打击与取缔,多数再生企业向内陆转移,所以像华中地区的安徽、陕西以及东北的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市场发展十分迅猛,在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同时,随着我国循环经济体系规划全面推进,以及国内废塑料回收体系的不断健全,西南、西北等再生塑料欠发达地区也有进一步发展。据相关预测统计,当前华北市场场内占到 37%,较去年相比增长2个百分点:华南市场占到 17%,维持去年占比情况;华中市场占 15%,同样维持去年占比情况;华东市场 14%,较去年相比上涨 0.5个百分比:东北地区占 13.5%,较去年上涨1个百分点:西北/西南古比在3.5%,较去年相比下滑2.5个百分点。根据实地走访调研,中国塑料回收加工企业多选址于上游废料会后集中或下游塑料制品企业集中的区域。因此,加工区域分布与塑料回收企业的分布基本一致,多集中分布于华东、华南地区。
2017-2022年再生聚乙烯国内颗粒产量逐年减少,2022年再生聚乙烯产量为340.27万吨,较2017年减少151.28万吨,降幅为30.71%。预计2023年经济缓慢复苏,再生聚乙烯下游需求会有逐步好转,新旧料价差逐步回归合理水平。同时禁止废塑料进口及国内垃圾分类等政策利于回收体系完善,利好塑料回收产业(表1)。
2017-2022年再生聚丙烯供应量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2022年再生聚丙烯产量为252.92万吨,较2017年减少32.69%。2022年公共卫生事件对再生聚丙烯产业及上下游的影响将会减弱,但现阶段再生聚丙烯厂家多倾向于随产随销,轻仓运行。因此2023年预计再生聚丙烯厂家生产将仍然相对谨慎,避免大批量库存积压。预计2023年再生聚丙烯整体产量将较2022年有所恢复,但仍难实现大幅提高(表2)。
再生聚乙烯需求不及预期,近五年再生聚乙烯表观消费量出现下滑。2021年表观消费量为389.77万吨,同比2019年减少24.15万吨,减幅达5.82%。除2019年外,近几年再生聚乙烯表观消费量出现下滑态势。需求不及预期叠加新旧料价差偏窄是再生聚乙烯表观消费量下滑的主要因素(图5)。
中国再生塑料制品行业区域集中度较高,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区域。但自2019年开始,华东、华南地区再生塑料需求量开始有所降低。主要是受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及出口订单减少,同时,受环保政策、成本及废塑料回收体系完善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加工企业将向内陆的华中、西北、东北、西南地区延伸。
近三年再生聚丙烯下游所占比重未出现明显变化。其中塑编仍是再生聚丙烯的最大下游,占比38%,塑编企业开工负荷率基本维持在50%-70%,注塑领域占比则由38%下降至37%,紧跟塑编牢牢占据第二的位置,其对颗粒及破碎质量要求相对降低,用途更加广泛,主要应用于脸盆、果筐等附加值较低的产品。除此之外,聚丙烯改性行业发展情况较好。各种大型企业越来越重视对再生聚丙烯材料的使用,很多企业在采购生产原料时对原料供应商提出了添加一定比例再生塑料用作改性的要求,因此下游塑料改性行业发展较为迅速,再生聚丙烯下游需求的占比增多(图6)。
现阶段中国再生聚丙烯消费结构相对稳定,但华北市场因为环保检查仍然较为频繁,对再生料供应影响明显,消费结构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后期来看,华东、华南、华北沿海地区依然是消费主力大区,但随着现有消费主力大区下游发展方向和产业发展环境存在差异,下游消费区域占比将逐步改变,华南区域消费占比或将逐步上升。
2、中国石化(化销华北)对塑料循环经济的路径探索
2.1中天合创耐候膜专用料在农膜循环经济产业链中的具体应用
根据对国内塑料循环回收体系的调研和分析,中国石化作为体系中重要的原材料生产商,将发挥产业引领作用,联合上下游产业打造塑料循环经济新模式。
实现塑料循环经济转型需要我们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塑料的生产、使用和再利用方式,这包括产业链的前端和后端。大部分的塑料包装,在设计层面就决定了其在短暂的一次性使用后,注定要进入垃圾填埋或焚烧设施,或遗漏到环境中。为此,前端设计的创新与改良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源头预防的思维,直接避免废弃物的产生。
由此,中国石化充分发挥了渠道优势和产业优势,创造一条中国石化EGF-34GL高强耐候膜循环产业链,运营方案具体表现为:中国石化生产EGF-34GL线型低密度聚乙烯耐候膜原料,运用此原料生产高强耐候膜,从源头控制农膜质量标准,满足残膜回收工作需要;棉田进行机械化铺膜,铺膜后按照“谁产膜谁回收”的思路进行机械化农膜回收;回收后的农膜通过膜渣分离生产线分离出清洁农膜、秸秆、熟土等;清洁农膜通过干洗造粒形成回收料,注塑生产周转箱、托盘和果筐二次利用创造收益;通过棉渣分离出棉花和棉杆,棉花可直接销售、秸秆可用来制造机制木炭获取收益;熟土用于生产复合肥、栽培土或城市绿化获取收。
2022年4月,国内A公司将农地膜回收、分选、干洗、造粒、注塑果筐的循环回收再利用全产业链打通。结合前期与沙雅县和2022年前与尉犁县政府签订棉田旧膜回收再利用协议书,其可回收棉田面积达130万亩。
2.1.1高强耐候膜生产
由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提供原料配方,由中国石化下属企业中天合创能源有限公司生产EGF-34GL线型低密度聚乙烯耐候膜专用料,由阿克苏市A公司生产高强耐候膜。因A公司现有地膜生产能力3万吨/年,不足以满足阿克苏地区年6-8万吨使用需求,因此其余3-5万吨高强耐候膜规划由该公司组织代加工方式供应。同时,全疆其它地区近20万吨地膜均可实现复制生产,满足抗老化性和可回收性标准,保证地膜质量。
2.1.2高强耐候膜销售
由中国石化化工销售华北分公司负责销售中国石化EGF-34GL聚乙烯产品至阿克苏A公司,该公司指定沙雅县供销社作为在沙雅地区的唯一官方渠道,负责其生产的高强耐候农膜在沙雅县的销售推广工作。为保障高标耐候农膜生产制造-回收-分选-清洗-造粒-注塑全循坏链条畅通,对于高强耐候膜每一户采购者/使用者进行实名登记。
2.1.3残膜回收
A公司负责完成高强耐候膜棉田残膜回收作业工作,此外优先选择回收同样采用EGF-34GL原料的流转土地大户、农民合作社的棉花种植地,回收面积由政府核定。A公司拥有一代世纪残膜回收机共计50台套(每台套含一台打杆集条机,两台打包机),单台套效率500亩/台/日,回收效率较市场其他高30-40%。经过2年的持续优化升级,即将推出第二代回收设备,日回收效率将提升至800亩,稳定性进一步提高。远期计划投入500台套,1.5个月可完成北疆回收,4个月可完成全疆回收。
2.1.4膜渣分离造粒
通过膜渣分离生产线,将回收后的残膜混合物经多级膜渣分离机和棉渣分离机,分离生产出农膜、棉花、秸秆和废土等。同时把分离出的残膜经过干洗机净化进一步清除杂质,产出洁净残膜碎片,至造粒基地统一加工造粒。膜渣分离设备是国内该行业的首套机器生产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农膜回收循环产业项目的核心环节,膜渣分离生产效率、分离效果和分离出的农膜洁净程度直接影响到后期造粒和项目的经济效益。
2.1.5回收料再利用
形成的二次造粒料经过注塑机生产冷库周转箱、滴灌带、托盘、塑料果筐、勘查井、管道等。分离后的秸秆可用来制造机制木炭燃料,棉花可以用于不同等级标准的棉花销售;土可用于城市绿化用土、栽培土以等。通过以上环节全流程工业化运营,实现回收资源的综合利用,获得全产品的收益回报。
2.2高品质PCR聚丙烯在家电循环经济产业链的高值化开发及应用
中国石化协同下游重点战略合作客户共同推进塑料包装废弃物作为高质量再生料在经济系统内实现多次循环,打造废塑料的闭环回收。虽然废塑料的高质化高值化回收已逐渐成为发展趋势,但目前中国能够达到闭环回收(例如瓶到瓶回收)的产能仍非常有限。多数适合闭环的塑料废弃物仅被降级利用,很难形成第二次的循环利用。
2022年化销华北联合北化院,将中国石化塑料可回收技术与项目与国内B公司家电废旧塑料循环再利用项目的整体思路和最新进展相结合。围绕废旧家电回收和资源化利用、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碳核查、碳排放交易等工作通过双方集团层面的战略合作共同打造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应对碳中和挑战的示范工程。具体循环途径为:由中国石化向B公司提供高品质合成树脂产品用于洗衣机外壳、洗衣机波轮等家电部件的生产,待产品经过一个试用周期报废之后,由B公司负责将产品回收,再通过双方对产品全产业链收集-分选-回收-加工的集中升级和管控,再将产品重新用于家电部件的使用。
2.3塑料循环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一是利用形式多样化。随着回收利用技术的成熟,未来塑料回收再利用方式除了再生造粒以外,化学回收也将占据较大的比重,真正做到再利用形式多样化、回收价值最大化。
二是回收再生企业规模化。回收再生行业大量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技术落后生产能力低的小作坊和小型企业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大规模、全链条的回收再生企业,集中回收、集中再生利用,有利于防控生产污染、提高生产效率和再生料产品质量。
三是回收体系完善化。随着国家对垃圾分类、塑料回收等相关政策的进一步执行,以及相关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未来垃圾分类必将要求更加严格、废弃塑料回收分拣更加容易,回收体系将进一步完善扩大;同时互联网技术也将应用到塑料回收领域,“互联网+回收”将进一步推动塑料回收行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废弃塑料回收的应用价值。
四是传统行业跨界入行回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将有更多传统行业公司、特别是塑胶制品公司跨界到回收行业,一方面实现塑料制品应用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也体现企业对环境保护高度负责的担当。
在顺应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石化将从源头减量、促进全产业链循环、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及规范行业标准等方面持续发力,强化绿色管理责任、推行绿色供应链,积极串联塑料再生产业链上中下游,探索互联网在线发起回收等新型回收方式,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废旧塑料回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