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嘉峪检测网 2024-05-12 09:37
工艺开发过程的中加标实验,不是分析方法验证过程的加标回收实验,是考察反应耐受和杂质去除耐受常见的手段,是识别CMA,PAR,CPP的一种方式,也是起始原料和中间体质量标准制定的一个依据。
1. 什么是加标实验?
加标实验,又称为Spike实验,广义讲,向反应体系中故意加入某种物质,研究加入物质对反应的影响,考察工艺的耐受性。
狭义讲,向反应体系中加入某杂质,研究杂质的衍生和被清除情况,考察工艺的耐受性。
2. 为什么进行加标实验?
加标实验的根本目的是挑战工艺耐受性,提高工艺放大过程的操作重现和质量重现。
2.1 放大重现性因素
有些反应放大过程,不能完全重现小试的数据,常见案例如,放大过程杂质水平高于实验室研究,原料转化剩余高于实验室阶段研究,杂质被去除能力下降等,通过加标实验挑战工艺耐受能力,应对放大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质量异常,保证下一工艺可顺利按计划执行。
2.2 原料供应因素
有些原料或者试剂购买时,有限批次中杂质检出就是很小,放大购买时相同杂质检出水平可能很高,但是符合COA,此时至少要按照COA的标准进行加标实验研究,甚至更高。
2.3 起始原料发补的个例因素
起始原料的标准按照供应商的COA拟订,一旦发补要求起始原料前延,自己开发起始原料的合成工艺,发补的有限时间内能否开发出满足已拟定质量标准的合成工艺,风险很大,如果进行杂质加标挑战COA的限度,给自己的空间就会很大。例如供应商COA中杂质A拟定0.1%,可以进行杂质A水平0.5%的高限度挑战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放宽杂质A的限度。
2.4 工艺研究需要
工艺研究过程,可以通过实验中加入某些物质,调查某杂质来源、催化剂中毒原因、反应异常、设备匹配(加入不同材质的设备材料)等问题。
3. 什么时候进行加标实验?
目的不同,时机不同,基于工艺研究的需要,对杂质的理解,对参数的理解,对材质的理解,随时都可以进行加标实验。类似催化量水的加标,设备材料的加标等,一般在工艺优化中进行,边优化,边进行。
基于工艺的耐受性和质量标准制定依据,一定等工艺参数优化基本结束,分析方法基本确认,此时开展杂质加标实验才有意义,否则一旦工艺调整,原有的加标实验需要重新来过。
平行做完三批小试验证,根据检验数据,再开展加标实验,更有意义,依据加标数据制定质量标准。
4. 如何进行加标实验?
4.1 数据采集和分析
零点数据取样要有代表性,充分考虑杂质吸收和重量的关系。
要有杂质传递和去向的数据积累,例如包括分离前取样,分离后取样,以及母液样品的检验。
杂质去除能力评估,如果杂质A加标到1.0%,处理后衍生杂质B检出0.05%。根据杂质去除因子,理论评估如果杂质A 2.0%时,处理后衍生杂质B不会超过0.10%,这种评估有风险;反之风险低。
4.2 单步反应研究多个杂质,如何加标?
多个杂质同时加到一个反应中进行,分开独立加标是不合理的,因为原料或中间体的杂质谱是多个杂质共存的。必须考虑多个杂质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时候,独立的杂质在多个杂质存在下,不一定会定向衍生。
4.3 杂质加多少量合适?
这个没有标准,杂质限度越高工艺耐受性越好。
4.4 加标实验过程,反应没有正常转化,杂质加标有效吗?
加标无效,如果没有操作误差,加标后,反应没有正常转化,说明加标物对反应有影响,没有评估好杂质对工艺的影响,需要重新加标进行评估。
来源:Internet